《将进酒》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将进酒朗诵可以怎么介绍 《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反思

2024-01-26 0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将进酒》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2、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3、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4、《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5、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6、《将进酒》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7、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首先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接着介绍威尼斯的地理状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接下去的环节,先引导学生定向自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课文的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并给课文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接着让学生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4)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学生朗读体会.

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步步紧扣,达标的意识很强,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有条不紊.但这种设计,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的指向性;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多媒体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充满激情地介绍威尼斯的风光.让学生被美的风光所吸引,被美妙的语言所感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1)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说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描写小艇样子奇特的段落.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你了解了小艇的哪些特点能读出韵味来吗学生回答,同学可补充,评议,也可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再画画小艇.(3)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和同桌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一人学船夫驾驶小艇前行,一人为船夫配音.(4)在学习最后两段先让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欣赏精彩的语句,指出精彩在什么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播放威尼斯夜景课件,让学生尽情地体会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安谧静寂的美.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让学生想象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人用小艇他们坐小艇做什么用总分的段式写一段话.2,指导学生用操纵自如说话,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假如你坐在小艇里会说些什么呢4,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苏州图片或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过课件游览一下威尼斯水城,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全文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

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我在讲到威尼斯城夜里宁静,再一次用了电教媒体,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一动一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会起着呼应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这堂课中提倡学生充分地读,用自主阅读取代老师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溶入情感中进行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倡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在语文课改的浪潮中,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赋予了《丑小鸭》新的生命,引发了孩子们多方面的思考.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非常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孩子们与我一样喜欢《丑小鸭》,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

《丑小鸭》的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过分理性的肢解只会破坏文章带给读者的整体美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设计,而是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一,课文重组,激发情感.

通常《丑小鸭》的教学结构都是按丑小鸭的命运情节发展来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延伸的过程和课文的情节发展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时,把丑小鸭的痛苦经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丑小鸭从出生以后受到家人的欺负,到离家出走以后的不幸遭遇.通过朗读,想像,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再回过头来学习丑小鸭看到白天鹅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惊奇,羡慕这两个关键词,感受到丑小鸭渴望得到温暖,得到关爱的心情.通过老师的导语反复跟前面的磨难相联系,相对比来组织教学.这样内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对比,使孩子们对丑小鸭的磨难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为学生学习下文,使孩子们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那种幸福,那种快乐,那种兴奋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样的安排,较按情节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丑小鸭由磨难到最后成为天鹅后的那种快乐的感悟.当孩子们在经历了几次感情起伏的跌宕,与丑小鸭一起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时,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的感情,丑小鸭的精神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二,情境讨论,激发想象.

在教学丑小鸭的三次磨难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感性教育的理念.设计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感性化的讨论点.在教学丑小鸭离家出走一段时,我问孩子们: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心里会怎么想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对吗孩子们不但能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丑小鸭的痛苦遭遇,并能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这也是对孩子们一次挫折教育.在孩子们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又问:读了这段,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孤独的境遇之后,他们的心与丑小鸭贴得更近了.在读完第五自然段时,老师动情地说:面对昏倒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转而替丑小鸭表达愤慨,表达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丑小鸭同命运共呼吸,真正走进了丑小鸭的心灵.

三,深化主题,点燃心灵.

在这堂课的主题挖掘上,我更关注学生从丑小鸭身上自己感悟了些什么,这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些带给他们的人生思考,启迪也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在孩子们读完《丑小鸭》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读了《丑小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在你们手中的白天鹅身上.孩子们的心灵被丑小鸭的故事点燃了,他们有的写到: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话别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想我们应该像农夫那样,做个善良的人.我想对大家说,逆境使人坚强,磨难成就人生.我想对自己说,遇到困能要坚持.我想对大家说,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这是情思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在感性教育的火焰中,孩子们的心灵被点燃了,散发出异彩纷呈的夺目的光华.

9、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刷子李》教学反思

习惯于睡前打坐冥想,以平复纷繁的心绪.年处的意外,打乱了我生活的节奏,100多天来,床头的思虑中混杂了默默静思每天语文教学的每一份情怀的沉浮,心里总不时涌起全然的真挚感动.感动于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感动于年级组老师的充分的肯定和提点,感动于好友和知己在忧郁时一路伴我同行,感动于同行们真挚的鼓励和鞭策.滴水瓣花总关情,点点滴滴到心头.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许多的老师终生的追求该是难以企及的第三佳境吧正如那来自生命深处的歌会,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设计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仿若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已如登峰造极之境,非我辈所能及.而反观自己的课堂,大有捉襟见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画一旦挂于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最大遗憾.诚然,我的课堂还远远未达到好课的最高境界,无法浑然天成. 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同年级组的前辈们之渊博厚重.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于是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我胶尽脑汁的心血历程. 《刷子李》本是为了五年级组的教研课所准备,却不料被郑老师否决了.但出于对这个故事设计的欣赏,希望能和班上的63个孩子分享我阅读时的情绪,准备教学这个内容前,我格外的用心. 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舞出无限的精彩!我至今难忘那艳惊全场的天津快板,感谢那段用天津话即兴演绎的音频,让我们从流畅的谚语中领略了不曾预约的绽放在上个世纪的美丽!找寻这段快板的材料,还得感谢于一位网上认识的至交好友,千辛万苦的搜索和思量后,选择的这段材料给课堂带来了亮点.任何华丽的辞藻,铺张的修饰都不及真实的体验能感动人心.它为我的课堂增添了色彩,孩子们是真心实意的对当时的天津卫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说是我莫大的幸运.

10、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在教教材的观念中,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就是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的条理,得到一些写作知识.教教材是从教材出发回到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宰,而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则被偏离于教学的外围,处于被动的地步,一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被动地执行.久而久之,教师就沦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沦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按照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一个用字,赋予教师教材加工者,教材开发者,教材创新者的角色地位,还学生以教学的中心地位.用教材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湘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7课《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按照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观念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这两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与比较,最终在用教材教的执教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例一(片段,按教教材设计)

1.通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3.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4.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5.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6.师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树叶的颜色不只是绿色,而是五颜六色,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该教学设计,我只停留在教教材上,重点放在讲知识点上,被动的把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能弄懂课文讲了什么,但学生并没有亲身观察的经历和深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为了改变这种缺陷,我又在新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教材出发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例二(片断,按教教材设计)

一,课前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课前我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到公园,路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树叶作成标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下来.

二,精读课文,赏析理解.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

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2.展示采集的树叶,让学生自由补充树叶还有那些颜色和形状.

学生A:我采的树叶形状像一把梳子.

学生B:我在家门前摘了一种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就像一个葫芦,真有意思

学生C:我捡的这片树叶是彩色的.它上面有三种颜色,你看它的左边是绿色但右边已慢慢变成黄色和红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