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响亮岭南!你认识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封开广信塔对联 肇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响亮岭南!你认识多少?

肇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响亮岭南!你认识多少?

2023-07-11 21: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肇庆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水环抱、钟灵毓秀、文化璀璨,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延续的历史背景,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积淀了肇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肇庆文化软实力的其中重要体现之一, 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就跟随旅游君整理的资料一起了解下。

五马巡城舞

五马巡城舞是肇庆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产生年代基本无文字可考,据访当地老艺人获知,在宋末年间,五马巡城舞就在封开县大洲镇的乡间流传,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表演者四五十人不等,阵容壮观,气氛热烈,寓言戍边保国,颂扬爱国主义精神。在1997年和1998年曾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五马巡城舞’之乡”。2007年申报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肇庆封开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源自唐代封开县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该舞蹈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曲调是当地原汁原味的山歌,多集中在节庆期间表演,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各种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2009年申报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湾红木家具雕刻技艺

大湾红木家具雕刻技艺在清朝末年已有记载,产品以雕刻精美、刀法润滑、款式多样、质量上乘而著称,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湾红木家具的生产已形成产业化,产品长期远销海内外市场。现今,全镇红木雕刻工艺厂达2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值达亿元,是高要区一个重点的经济项目。

德庆悦城“龙母诞”(庙会)

德庆悦城“龙母诞”(庙会)历史悠久,是人们在祭祀二千年前的秦龙母而崇拜、信仰“母仪龙德”所形成四海朝宗的岭南最大型,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龙母是真、善、美的化身,有关龙母有功于国、有功于民的传奇故事在两广、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八为龙母诞期,来自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带的进香客船纷纷驶至,争相靠岸。一连数日,龙母庙香火缭绕,爆竹声声,进香祈福者多达数十万人之众。2009年,德庆悦城“龙母诞”(庙会)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庆雄鸡舞

德庆雄鸡舞,汉族民间道具舞蹈,明代时期已在当地广泛流传,现流行于德庆县各地。雄鸡舞的传统道具服装制作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富于艺术性,舞蹈情节为:报晓、觅食、嬉戏、争斗、归集五部分。该舞体现了民间丰收,祈福,祝升平的内容,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珍贵的民间手工技艺-广宁竹编

广宁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采用青皮竹编织的悠久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广宁青皮竹的利用更加广泛,编制的竹品更多,从而反映出竹产品艺术的绚丽多姿和竹文化的丰富内涵。

疍家糕制作工艺

疍家糕又名“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的传统食品,特点是层层相叠,口感十足。工艺流程分磨浆、过虑、煮糖浆、勾兑、蒸制等步骤,整个制作过程可谓是不厌其烦。一层层地做,可做到三十九层,取“长长久久,步步高升”之意,其制作工艺反映了端州水上人家的生活习俗和特有文化,函寓了“积德、积福、积财”的祈盼。

肇庆裹蒸

裹蒸是肇庆著名特产之一,以其甘香软滑,吃后齿颊留香的口感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中外。肇庆裹蒸始于秦代,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

肇庆裹蒸的传统制法是以大糯米、去皮绿豆、肥猪内为原料,用大冬叶包裹,经八至十小时的连续煲煮,冬叶的清香与糯米、绿豆和猪肉互相交融,混为一体。色、香、味俱全,因制作“五香”调料关系到裹蒸味道口感,故每家都有不同的方法调剂,因此,肇庆人有“裹蒸世家秘方无价”一说。

近十年,裹蒸的制作已走上产业化的生产,但在西江两岸肇庆地区置今还保存着过年包裹蒸的民间习俗。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的传承将得到更好的发扬。

高要金渡花席纺织

高要金渡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其生产始于明代,以妇女手编为主,清代中期传入国外染料,金渡农民率先编织出图案花席。几百年来,一直远销国内外,六十年代中期,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各国时,曾带上工艺精湛的金渡花席作为特色礼品,馈赠外国友人。

近年,金渡花席在工艺上大胆创新,丰富了编织图案,在传承保护上得到高度重视,已申报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和省级传承基地,建立了各项传承保护措施,编印了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实施传承教学。

新桥洋篮纺织

新桥洋篮编织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于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为“洋篮”。洋蓝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要区出口外销的一种特色产品,暢销香港、欧洲、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仅编织业一项为全镇提供1000多万元的税收,产值超5亿多元。

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四会邓村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名”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为世界人类文明史进程建树的一座丰碑。

造纸术的造竹纸,是在广东发明的,四会邓村造纸是唐代中叶随移民南迁,从韶洲传来。至今仍保留着东汉蔡伦手工操作法,在清代十分盛行,“会纸”远销东南亚各地。据说,目前全国保留原始古法造纸历史最悠久的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的雅泽村,被称为“中国古法造纸活化石”。二十世纪90年代,邓村已有造纸作坊1600多间,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羚羊峡爷柯山与北岭山一带。端砚因其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磨出的墨汁防蛀)而闻名于世,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在13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

端砚制作技艺保护措施:  1、2001年肇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肇庆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资源保护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端砚文化建设工作。  2、2011年成立端砚协会,团结端砚行业,规范市场,培养人才,提高技艺,推广宣传,配合市政府做强做精端砚文化产业。  3、为了有效保护端砚资源,政府制定了《端砚石资源管理办法》加强端砚资源的保护。  4、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制定了《肇庆市端砚业发展规划》。  5、制订了《肇庆市端砚行业标准》。  6、为加强传承保护工作,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名及国家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

《包公传说》

《包公传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包公清明廉洁、高尚品德的赞扬。二是对包公执法公正、断案如神的歌颂。三是对包公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称许。《包公传说》流传地区主要在端州区以及周边的高要、鼎湖区沙浦。一千多年来,《包公传说》口耳相承,代代流传,形成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会民歌

四会民歌属于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种歌曲的特点在于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继承《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歌词多押韵合拍,唱起来朗朗上口。

四会民歌主要靠民间口头流传。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平定南粤,四会就有民歌传唱。始见于文字记录的、可查的有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的民歌。近几年,为抢救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士深入农村采风,遍找民间艺人,收录了一批民间歌谣,并根据其曲谱(主旋律)创作了一些演唱材料,参加省、市文艺汇演或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

封开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具有山歌小调风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当地民俗风情,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封开县现有二个业余采茶戏团,在新一代的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

广宁舞山狮

舞山狮又叫舞狮猫。据记载,广宁人有醒狮习舞之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舞山狮”曾经流传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赤坑、江屯、联合、葵洞等乡镇。

作为原生态的民间技艺广宁山狮舞,其主要发源于广宁地区,经过多年演变而成。它与传统南狮区别在于,山狮体形相对较小,锣鼓队人数较多,以碎步、探步行走为基本要点,而南狮以跳高桩为主,以技取胜。山狮表演吃青又吃鼓,但不采高青,表演中融入民间传说,以艺见长。如今,在原生态舞山狮技艺要素保留加以创新,使这个沉睡在民间基于失传的山狮文化重放异彩。

四会白赤马庙会(炮会)

相传在南宋时期,四会地区出现天灾和流寇作乱,百姓苦不堪言,有两位天将禀受天意,分别骑着白赤两匹神驹,以黜邪崇正之名下凡赈灾平乱,他们救百姓于水火后飘然而去,百姓为纪念将军功德在大垌建庙设坛祭祀,由于不知两位天将姓名,就以其座驾白赤二马称之,尊称为“白赤马灵王”,二马为天上神驹,一同受香火供奉。原古庙巷道门额上刻有“崇正约”三个正楷大字,800年来香火不断,祈福者甚众。

白赤马庙会始于明末,沿袭500余年。1978年,重新举办。2007重建白赤马庙,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举办庙会。除了贡奉红银,还有醒狮朝拜,醒狮围绕着炮屏腾跃游走、作揖叩拜,祈求白赤马二灵王保佑本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

怀集春牛舞

春牛舞,也叫舞春牛,是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各村的一种演唱民俗舞蹈,春牛舞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春节或开耕节,下帅乡东西行政的田心村便盛行春牛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怀集《春牛舞》作为地道的民间传统舞蹈,即兴表演是诠释了下帅壮族瑶族乡人民勤劳聪明才智最好的载体,村庄、炊烟、河流、以及田埂,都是舞蹈的对象,生动活泼、随手拈来,“五性”艺术特点,真实的诉说一代代壮乡人对春牛和劳动的理解和认知,用朴实情怀高唱不朽生命颂歌。

高要回龙宽郊龙

舞龙起源于汉代,人们以龙为吉祥的化身,在很多地方以舞龙来庆贺喜庆节日。高要区回龙镇宽郊建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从参加过舞龙活动的苏福祥曾祖父算起,至今也有近170年历史,从中证明宽郊村在清代光绪年间就有舞龙的习俗。

宽郊村的金龙全长75米,圆周143米,需要32个男青年舞动。龙队出发时,彩旗、龙牌、锣鼓、龙珠开路,金龙之后有一面大旗助威。金龙首尾呼应,四爪挥动,全身金鳞闪闪,五彩龙裙挂穗,金碧辉煌,璀灿耀目。舞龙有龙凤舞、走龙圈、龙滚单柱、龙滚双柱、龙戏珠、龙跃禹门、金龙卷尾等舞蹈动作。舞动时锣鼓齐鸣,金龙翻滚,矫健如飞,栩栩如生。

丰富的传统食品文化遗产

肇庆市物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农畜产品加工业发达,如粮食加工、榨油、榨糖、酿造、腌制、制茶及香料加工等。德庆有首乌法、巴戟酒、金山茶;杯集有燕窝酒、腌菜“六十日”、高山青茶;端州有糖莲藕、茨实饼;鼎湖有剑花、紫背天葵凉茶;广宁有竹笋干、春白糍;高要有“春社”传统食品;四会有仁面酱、茶油鸡等,都非常有名,它制作的加工工艺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我们希望能让市民、游客、读者领略肇庆这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文化魅力, 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也希望我们共同将肇庆文化传播出去。

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多少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