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hina 艺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绘画怎么画 ArtChina 艺事

ArtChina 艺事

2024-07-12 2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冥想:用六十分钟观看万物简史

对于“城市新的可能性”提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率领的合作小组Foster+ Partners设计一座在阿布扎比建设靠再生能源运转的马斯达尔城。比亚克・英格尔斯小组(BjarkeIngel Group)设计了一座可容纳万人生活的“海洋之城”与一座在大气层内基于XTU结构建造的“X云空间城”。

而对于“迈向新陈代谢的建筑群”,生态逻辑工作室(Eco Logic Studio)展示了将眼虫藻来生成氧气的生物技术融入建筑的作品《H.O.R.T.U.S XL虾青素g》。艺术家迈克尔・汉斯梅尔(Michael Hansmeier)则对伊斯兰建筑结构穆加纳斯(Muqarnas)进行了电脑建模的改造。

比亚克・英格尔斯小组 海洋之城

在“生活方式与设计创新”中,艺术家艾米・卡勒(Amy Karle)以神经和肺等人体组织为主题的系列服饰,颠覆了服饰覆盖、包裹的概念,而将人类内部组织反向呈现出来。Open Meals项目小组呈现了通过3D打印机生产出数据化、程序化的统一产品——寿司。

对于“人类增强技术与伦理”问题,艺术家蒂姆特・施特贝(Diemut Strebe)的项目根据采集凡·高后代的DNA,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软骨细胞与细胞培养重构了凡·高的左耳,进而反思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同样的,艺术家阿基・海恩斯(Agi Haines)运用基因设计技术对婴儿模型进行了改造,追问为了符合人类的需求,人工进化的界线在哪里?另一方面,艺术家帕特里克・托莱塞(Patrick Tresset)运用五台机器人将参观者的脸部特征写生下来,考察机器人如何理解人类,人类又如何理解机器人的辩证关系。

蒂姆特・施特贝 Sugababe

对于“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议题,艺术家麦克・泰加(Mike Tyka)反思了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断裂层与危机。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来自奥知工作室(Ouchh Studio)的《数据巨石》。在漆黑的房间中,耸立着高大长方体,四面映出AI抽象数据化处理后的公元前9600年至公元前7000年在土耳其遗迹上的花纹与周围环境。

奥知工作室 数据巨石

龙美术馆

庞茂琨:副本2020

“庞茂琨:副本2020”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2020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的2020年开年首展“庞茂琨:副本2020”呈现了艺术家庞茂琨对新未来与人工智能的反思。庞茂琨对新未来持有谨慎的态度:“新未来究竟是伴生解蔽与显现,还是会彻底颠覆自然人类历史的逻辑,让曾经的精神表达系统失语,让现有自然的社会运行机制失效,让自然人类的历史终结?”

“庞茂琨:副本2020”是庞茂琨从古典主义艺术出发,融汇“虫洞”时空折叠、人工智能副本概念的一次大型艺术实验,创作媒介涵盖绘画、装置、雕塑与影像,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探索对未来的艺术关照。

庞茂琨 第二次触摸 布面油画 160cm x 200cm 2018

主展厅中央最吸引眼球的莫属《蛋糕》,蛋糕表面点缀着不同造型的西方经典雕塑,以蓝色血脉连接,石头与机器拼接处的身体闪烁着蓝光,象征着脉搏。蛋糕意味着“欲望与诱惑,遗忘与守护,庆祝与纪念,结束与开端”。与《蛋糕》相对应的是副厅里的《脉息》,在长方形镜箱中放置着古希腊雕像碎片,以蓝色血脉连接,如脉息一般忽明忽暗的节奏,被镜子无限延伸反射,营造出了一种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新的生命方式。

庞茂琨 蛋糕 “庞茂琨:副本2020”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2020

展厅的墙上还挂着多幅不规则形状的古典油画“副本”系列,有来自卡拉瓦乔、达 ・芬奇、丢勒等古典大师的画中人,庞茂琨以新的叙事形式和表现方式将画中人的眼睛、嘴巴、手指或是身体的其他部位画作机器。同样的,“存在的样式”雕塑系列,艺术家将电子晶片与电线放置于玻璃制作的人脑形状中,展现出人类大脑与机器大脑的对应关系。

庞茂琨 副本系列 布面油画 不规则形状 2019

展览作品呼应了正副本意识在不同身体间自由转换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艺术家基于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危机的一种直觉式思考,这样的思考在艺术史的轨迹中展开,也指向未来,试图预言式地制造一个未来幻象,人工智能在成为人类智慧副本的同时也在革新着既有现实与人类轨迹,作为“正本”的人类还是原来的我们吗?

庞茂琨 存在的样式系列 玻璃、电子晶片、电线 2018

巴比肯艺术中心

AI超越人类

机器人Alter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大型调查展“人工智能:超人类”(AI:More thanHuman)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演变。展览从“人工智能之梦”“思维机器”“数据世界”“无限变革”等多个全球视角审视主题,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及其最前沿的案例,包括英国人工智能企业 DeepMind、Jigsaw项目、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大阪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谷歌PAIR项目、情绪识别公司Affectiva、再生医学研究所Wake Forest等。

“人工智能:超人类”展览现场

华・美术馆

下一代自然

“肉”眼看未来

华・美术馆带来了一场荷兰设计组织关于讨论未来人类栖息地、食物、职业等议题的展览。发源于荷兰的下一代自然网络(Next Nature Network,NNN)设计组织是一个致力于国际性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网络。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激发人们对人、自然和技术之间不断变化关系的讨论。NNN的研究模式、协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体现了涉及艺术、建筑、设计、新媒体、科技、生物技术、经济学、航天、哲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创新型实验室模式。这种模拟与参与方式既代表了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对未来的责任,同时也将这种责任传达并影响到更大的受众群体。

围绕“下一代自然”这个主题,NNN的作品带领观众进入开放式的命题:在虚拟的未来世界里,观众通过VR眼镜进入对未来人类栖息地做出选择,伊甸园、现代主义梦境、高科技贫民窟、或是超自然度假村。在未来职业中介中,你会愿意与机器人合作吗?机器人究竟会取代我们还是帮助我们?通过“肉”眼看未来,你会发现人造肉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观众甚至可以进入纳米超市,看到那些即将在不远的未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设计品;观众可以亲自品尝六种口味的未来冰淇淋。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

“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展览现场

由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中心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展览“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Mind the Dee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rtistic Creation)。通过对二十二组艺术家,共二十八件作品和一系列人工智能会议技术展示的呈现,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渗入艺术创作观念、逻辑、具体工具和效应等层面,又如何重新关联到今日生活之“隐秘的脑回路”,以及沉浸在技术环境中的无意识。

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的使命 现场教学 2019

中央美术学院除了拥有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还设立了实验艺术学院及其三个方向——实验艺术、科技艺术和社会性艺术。学院还建立了科技艺术国际教育联盟,每年有一系列的会议讲座和工作坊,把艺术家、科学家、科研机构、艺术院校、地方政府、创新型企业、应用型工厂组合在一起,形成科技艺术创新的平台。在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上,学院进行现场教学。现场公开课主题包括科学艺术全景、脑科学艺术、声音艺术、科学艺术与体验升级、互联网艺术、泛生物艺术、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力等。

中央美术学院还与微软人工智能合作。“微软小冰”(夏语冰)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展。微软小冰还将以画家身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或然世界”。

2019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夏语冰”

艺术,作为科技时代的新感官

欢乐宫殿

“欢乐宫殿”展览现场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办的OCT-LOFT主展览“欢乐宫殿”,其标题呼应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前卫建筑师塞德里克 ・普莱斯(Cedric Price)和先锋戏剧人琼 ・利特伍德(Joan Littlewood)的构想蓝图。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从构想变为现实的今天,“欢乐宫殿”倡导的是未经反思的技术,是不值得拥有的。 也许,技术的未来不该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个地方、一种与技术共处的方式。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十六组交互装置、影像、声音、摄影,分别从实践者各自的角度,回应并拓展了展览所提出的问题,引发观众对技术背后的机制及其与人类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ArtChina 新刊 | 《艺术当代》2020年第1期

纸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