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学生提出表扬的话怎么写 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

2023-12-11 0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家庭教育中,表扬、鼓励、批评和评价是四种常用的教育方法,若是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四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更不要说分清楚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批评和评价的不同了。还有一些家长简单地把“你真棒”等同于表扬,把指责、训斥等同于批评。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请背诵下面的口诀,再仔细阅读后面的内容加深理解:平时多鼓励,事后才表扬。犯错少批评,评价还责任。

无用的表扬

无知型表扬

当孩子和人打架时“表扬”他,“老子英雄儿好汉,多威风”;当孩子撒谎时“表扬”他,“这么有策略,前程不可估量”;当孩子贪小便宜时“表扬”他,“我儿子从小就不吃亏”无知的“表扬”让孩子以错为对,建立错误的生活和学习观念,给将来埋下隐患。

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家长,以为孩子年纪小,说话便十分随意,殊不知,家长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建立。

炫耀型表扬

这类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你太聪明了”“你真是个天才”“和xx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炫耀式的“表扬”让孩子无法看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年幼时孩子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很棒;一旦进入社会后,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就会气馁、退缩、逃避甚至厌世。

吝啬型表扬

家长本希望孩子能进步,但孩子经过努力后没有被认可,久而久之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没有成就感,慢慢地会失去自信,不再上进。

忽悠型表扬

最具代表的是耳熟能详的三个字--“你真棒”,与此类似的还有“你真乖”“你真聪明”等。这根本不是表扬,如果是事实,应该被称为“赞美;如果不是事实,应该被称为“忽悠”。在“你真棒”环境下生活,一类孩子会认为自己很棒,因而不可一世;等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问题。还有一类孩子自我感觉并不棒,家长却还不断说他“棒”。

这类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说:“想让我干什么?别忽悠我了!”很多孩子因为这句话对表扬产生了依赖,没有表扬不去做事;也有很多孩子因为这句话对表扬产生了厌恶,专门和家长对抗。事实证明,不具体、不定量的表扬对孩子有害无益。

正确的表扬

正确的表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家长表扬孩子时说的话;第二部分,孩子听了表扬后对自己说的话。

请家长记住正确的表扬流程:描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谢。

这个流程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说话—让孩子因为家长正确的表扬得出努力被认同、行为被称赞的结论,感受到家长的爱和肯定。孩子会因此积累进步的勇气和决心,增加自信。比如,孩子在家里第一次扫地,你不能一开口就对他说:“你真棒!”孩子可能吓一跳:“我怎么棒了?哦,可能是我扫地了。”

得到“表扬”孩子非常高兴,但其后的结果是:第一,扫地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的责任,当他发现每个孩子都会扫地时,就会觉得家长在忽悠他,这样的“表扬”会越来越没有价值;第二,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很棒”,变得自以为是;第三,孩子对“表扬”产生依赖,不表扬就不努力。

正确的做法:看到孩子第一次扫地时,先描述行为“宝贝儿扫地了”;再说出这个行为造成的结果“扫得这么干净,妈妈不用扫了”;然后表达感受和感谢“妈妈谢谢你”。这样的话,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感觉被认同,他会对自己说:“妈妈这么肯定我,我付出是应该的,下次还要扫地。”只有真正的表扬才能激励孩子进步不过尽管如此,表扬也要适度。表扬多了,一来孩子可能为求表扬而做事,本末倒置;二来孩子可能觉得表扬“不值钱”,对表扬产生免疫力。

少表扬多鼓励:表扬关注“结果”,一件事做完了,做得很好,家长应该表扬;而孩子的常态生活是积累经验的过程,鼓励关注的恰恰是“过程”,因此要少用表扬,多用鼓励。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诉他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这就是鼓励。

家长鼓励的公式:家长相信孩子一定行+正确行为描述+以后做事的方法和方向+期望。

无用的批评

发泄式批评

这种批评其实就是发泄情绪。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有错,孩子一犯错,家长自己先气得不得了,并且把“气”全都撒在孩子身上。

如果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种对答,基本就能确定你是此类家长:“听明白没有?”“听明白了”——其实根本没在听;“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其实根本没记住;“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肯定会再犯。久而久之,孩子犯错后愧疚不安和耻辱的心理会消失,因为他习惯了,知道被骂一顿就结束了,等再出错时他就不会想着去改正。这种批评多了,孩子口服心不服。时间长了,家长就没威信了。

翻旧账式批评

这种家长基本上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白了就是“翻旧账”。比如,本来是丢了钥匙,家长批评道:怎么又把钥匙丢了,总是丢三落四的。”由此开始滔滔不绝:“在幼儿园也不乖”“吃饭也不好好吃”“我这么辛苦地为了你,你还这样显然,这样的“批评”毫无用处,它只会换来孩子的讨厌,甚至憎恨。

唠叨式批评

这种家长的表现形式是边批评边帮孩子做事。最常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从早上起床到出门这段时间,二是从孩子放学到睡觉这段时间。因为起床、吃饭、看电视等小问题是家长最容易唠叨的。

场景一:“怎么还不起床呀,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你怎么每天都是这样,看老师怎么批评你”“看看你,再这样下去我可不管你了”……家长在这样唠叨式的批评过程中给孩子准备衣物、陪孩子洗漱、做早餐……直到孩子出门去幼儿园,唠叨声仍不绝于耳。场景二:“还看电视,每天就知道看电视”“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点儿,自己玩呢”“你说爸爸妈妈容易吗?累了一天,还要伺候你”……这种批评对教育孩子或纠正其问题用处不大,反而会损害家长的威信。

急躁式批评

这种往往是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做错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批评了。比如,孩子玩得正高兴,家长把他喊过来:“你怎么回事,怎么又…”如果家长总是这样的话,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种孩子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笨呀”一旦认定了这种想法以后任何事做不好的结论都是“因为我笨,所以这样”;还有一种孩子就憋着气瞪着家长,你会发现他的眼神很可怕,此时孩子心里想:“我就是笨,怎么着吧!”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

正确的批评

正确的批评和正确的表扬形式一样:描述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结果+表达家长的感受和痛苦。

比如,孩子和别人打架了,而且“战胜”了对方。你知道后可以这样做:描述行为“你把xx打了”;结果“xx受伤了,一定很疼”“你伤害了别人这是不对的”“妈妈还要请假去看看xx,影响了工作”;最后表达感受“妈妈很伤心”“妈妈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批评至此为止,孩子会在心里想:“我怎么让妈妈伤心了呢?”,“我打人了,要是我被打成那样,也很疼吧?”“我明天还是向xx道歉吧。”

少批评多评价

即使学会了正确的批评,也要少用,因为很多孩子犯错时,并没有恶意或不知道有严重后果。当他们知道错的时候,不用你批评他们都会自己注意并希望改正,这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家长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原则下,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被尊重的孩子绝不会“有错不改”。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应及时提供帮助,请按照以下流程处理:1.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不可能正确处理孩子的问题。2.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他有情绪就不急于处理。3.分析孩子做错事是不是故意的,他犯错时是否知道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故意的且知道后果,就要批评;反之,就和孩子坐下来讨论这件事。4.评价这件事。首先告诉孩子:“你错了,但不是故意的,没有恶意,爸爸妈妈理解你”;其次告诉孩子:“错了不怕,谁都会犯错,有错就改才是我们该做的,我们相信你下次不会这样做了”;第三,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让他养成遇到问题找原因的好习惯;第四,找到原因后,给孩子建议和意见。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唯一的建议和意见,应该告诉孩子:“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爸爸妈妈建议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个更好?”定要把责任还给孩子,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5.观察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步骤1~5,直到问题被解决。

最后再提醒家长几点:1.表扬和批评都要讲结果,尤其不要事前表扬;2.在“你真棒”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这叫虚伪;3.孩子做错了,首次理解,再次谅解,第三次再批评;4.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和评价,而不是表扬和批评;5.一个人最开心的莫过于通过自身的努力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表扬不能让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来源于他自己的实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