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地名释义(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富平县属于哪个市管辖 富平县地名释义(上)

富平县地名释义(上)

2024-06-08 0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富平县

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陕西通志》《西安府志》及富平明清县志等文献资料记载,今之富平县境置县最早当属频阳县,西晋初从彭原界徙来的富平县实为侨置县。据《富平县志》记载,东周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之南、频水之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富平县美原古城村一带),为今富平境内置县之始。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吴忠市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富平县,属北地郡,其辖境约今宁夏平原黄河以东大部。据《吴忠市志》记载,西汉时,今宁夏南部初属北地郡,下辖19县,其中宁夏境内有5县,即富平县、灵州、朐衍县、灵武县、廉县。“富平县辖境约今中宁县东北部,青铜峡市的河东地区,吴忠市全境及灵武县、陶乐县大部。”据《富平县志》记载,西晋咸宁三年(277)三月,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彭原村附近)迁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今东华街道办怀阳城附近),与频阳县并存。后迭经更替、分并,至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统一为富平县。

县治屡迁。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即今城区西北隅之老县城),属西安府。1970年5月,富平县治从窑桥寨(老县城)迁至新城区(窦村)至今。

富平之名原在宁夏吴忠时,取兴河之利,物产丰美,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富饶平阔”之意;富平县治内迁陕西怀德县故址后,其取“富庶太平”美好愿望之意。

古城村  县内有二:一为今美原镇古城村,为频阳县故址。一在县西南。为古押衙故里。押衙姓古名洪,唐德宗建中年间人,以侠义称。传奇《无双传》记其事。前人有诗曰:“佳人已属沙吒利(帮唐王朝平安史之乱的西北番将),义士今无古押衙。”即指古洪而言。“县西南之古城村为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故址,因多居贾姓,又称贾家。”

(一)城关街道办 

原为城关镇。2010年底撤乡并镇时,将华朱乡、东上官乡、杜(窦)村镇合并,组建城关镇。2015年4月,撤销城关镇,组建城关街道办事处、东华街道办事处。城关街道办下辖原来的杜(窦)村镇,驻地杜(窦)村镇政府。从2015年5月开始运行。

因辖区在县城区及南关而命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集立会,为县八大镇之一,分属廓相里、温泉里。清代分属中一联和东乡一联。解放前,属仁和乡。解放后,先后属城关区第一区及城关公社。1965年初,撤销城关区,成立镇政府。1984年6月,改称窦村镇,将东上官官乡南韩村委会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城关乡东化村委会的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窦村镇管辖。2001年12月,将吕村乡、城关乡并入杜(窦)村镇。

杜(窦)村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镇)。因窦姓居民较多较早而得名。明崇祯年间,创建窦村城堡。居咸铜铁路与数条公路要冲。1970年后,县委、县政府及主要机关、事企业单位迁来,划入县城区内,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龙桥沟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镇)。相传古时有龙落于村南,得村民浇水救助,复腾空而去。落地处,称卧龙村,翘尾处成沟,称龙翘沟。后讹传为龙桥沟。

城 上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镇)。即历史上的窑桥寨,元末守将张思道据之。明正统年(公元1436)初,知县高应举始就高阜为城。明、清以后置富平县治。习称“城上”。解放后,仍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今县治迁杜(窦)村。

迤 山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乡)。因此地原有迤山庙而得名。故址在今迤山中学校内。《富平县志·樊志》载:“在县北四里,自嵯峨山(泾阳、三原北境)迤丽而东,与荆山(富平县南)接,义取乎迤,作移非。庙前有石二,传为星陨。”传说二郎神担山撵太阳,遗石于此,故俗称遗山;陨石为二郎神鞋内倒出的砂粒。

贾家堡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乡)。据《富平县志·樊志》载:“西魏文帝大统五年(公元539),自怀德徙富平县治于今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即该村现址。因系富平县治故城,故称古城。又以居民多贾姓,亦称古城村贾家。后习称贾家堡至今。

石佛原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城关乡)。为南北朝北周闵帝二年(588)中华郡故址。郡门有石人二尊,因名石佛原。习称石婆原。

吕 村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吕村乡)。以吕姓于元代末年最早居住此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留招村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吕村乡)。村名传说有二:①传说黄巢建立政权后,曾留诏书于此,因此得名,后讹为留招村;②传说宋相王旦,曾在此设留守处招兵,故名。

铸鼎村  属城关街道办(原为吕村乡)。据县志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下。《史记·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下。”皆指此处。因名铸鼎村。

(二)东华街道办

原为城关镇。2010年底撤乡并镇时,将华朱乡、东上官乡、杜(窦)村镇合并,组建城关镇。2015年4月,撤销城关镇,组建城关街道办事处、东华街道办事处。东华街道办下辖原来的华朱乡和东上官乡,驻地东上官。从2015年5月开始运行。

东上官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因驻地在县城以东上官村而命名。上官村,据传汉、唐以来,因上官氏家族在此聚居而得名。

大牛、小牛村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传说,唐穆宗时,宰相牛僧儒曾在此建别墅,故称牛村。后家丁繁衍增多,部分家族东移,另建村庄,称小牛村,原村称为大牛村。

桐树沟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该村处秦郑国渠故道中,多植桐树,故名。

定国寺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宋建寿圣寺于此,金改名定国寺(今废),习以称村名至今。

半个城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相传早年建村筑城时,仅修成东、北两面城墙,因兵乱停工,故名半个城。

华 朱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华朱乡)。相传此村朱姓以铸铧出名,旧称铧朱,今称华朱。明朝山东巡抚朱国栋即华朱人。

旧 县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华朱乡)。《富平县志·樊志》(卷一)载:“唐开元间(713—741),徙富平于义亭城,即今旧县。”此地属县治故城,因此得名。

下 庙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华朱乡)。县境内有汉薄太后庙三处:上庙在集古村,中庙在杜(窦)村,下庙在此,因名。

怀阳城 属东华街道办(原为华朱乡)。位于顺阳河北岸,即汉代怀德县治故址。县治他迁后,称怀阳城至今。

(三)庄里镇 

据《富平县志·樊志》载,为唐名将李司徒光弼采田(旧有碑),庄园庄户聚居处,因名庄里。邑人李因笃有七绝记云:“司徒受采漆沮阳,十里渠田遍插秧。密树浓花悉薄台,杨云指点说回塘。”明洪武三年(1370),设集立会,称庄里镇,为富平五堡八大镇之一,属永润里、永润乡。1980年,成立庄里镇人民政府,沿用至今。2001年12月,撤销庄里乡、长春乡,并入庄里镇。2015年4月,撤销觅子乡,划归庄里镇。现已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

大南巷 属庄里镇。位于庄里街之南,为车辆通往南乡的大巷,因名大南巷。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二方面军司令部与贺龙同志,曾在此巷驻节近一年。

陵里村 属庄里镇(原为庄里乡)。位于唐代宗(李豫)元陵陵园之内而得名

神芝坊 属庄里镇(原为庄里乡)。《富平县志·樊志》载:“在庄里南,以产神芝(即灵芝),故名,有碑。”

长 春 属庄里镇(原为长春乡)。公社化时,取辖境附近“长春观”之名而命名长春大队。“长春观”为明代邑人邱长春修炼处。1984年,改长春大队为长春村至今。

判官庄  属庄里镇(原为长春乡)。村老别德厚提供:明代,该村别建祺,曾任山东县令,捐资修筑村寨,村人记其德,以其体胖,名其村曰胖官庄,后转呼为判官庄。

三条沟  属庄里镇(原为长春乡)。旧说村东、西、南三面各有一条沟,因名三条沟。后经南志秀(今曹村镇土坡人)实地考察并非如此,在杨、丑两村间叫头条沟,在太和村和三条沟间的叫二条沟,简陵东门外的沟才叫三条沟。三条沟村因在第三条沟的上边而得名。

觅 子 属庄里镇(原为觅子乡)。相传东汉虎牙大将军铫期曾在此地寻其子,因得名觅子。

姚营坊 属庄里镇(原为觅子乡)。相传东汉虎牙大将军铫期曾在此处设立营坊,故名铫营坊。铫、姚同音,习称姚营坊。

西吕村 属庄里镇(原为觅子乡)。该村在唐太尉李光弼墓西。传为当时看陵守墓庄户的住处,久成闾闾,因名西闾。闾、吕同音,后遂简书为西吕村。

铁佛寺 属庄里镇(原为觅子乡)。附近有铁佛寺,即以为村名。铁佛为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所铸,现在南张家。

(四)淡村镇 

因驻地淡村而命名。淡村以淡姓居住较早而得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集立会,为全县十六小镇之一,属盘龙、义城诸里。1997年底,成立淡村镇人民政府至今。2015年4月,撤销南社乡,并入淡村镇。

交口城 属淡村镇。位于石川河与赵氏河交汇处,故名。又称交口程,以有程姓户族而名。

瓦窑(头) 属淡村镇。位于荆原西端。相传古时此间居民以烧制瓦器为业,故名。1981年夏,在此处发现古窑场遗迹及出土陶器。

都 村 属淡村镇。据都村镇四圣祠《施汤碑记》载:“……三边四府间之(要)途也,……”清同治前,商贸作坊,一时甚称繁荣,昔称都村镇,当取“聚会中心为都”之义定名。又以地势低凹,高处流水,多汇聚于此,当地有“淡村上粪,都村扎囤”的谚语,按“都”含“汇聚”之意。1958年公社化时,即以都村命名。

田营村 属淡村镇。位于淡村镇赵氏河右岸。元将张思道,据富平,曾驻兵于此。后田姓以营筑寨,世代安居,因名田营村。

南 社 属淡村镇(原为南社乡)。因浮原西端有薄太后庙(俗称疙瘩庙,今废)立社祭祀,庙南地区称南社。

木截口 属淡村镇(原为南社乡)。石川河至此,河床弯陡,狂洪急流,常崩村田。遇霖防汛,伐木打桩,开口导流,以截横防汛。因称木截口。

湾渡村 属淡村镇(原为南社乡)。位于石川河湾处。昔为西通陇、蜀要道,往来涉渡之渡口,故名。

教 场 属淡村镇(原为南社乡)。据《富平县志·孙志》(上卷)载,该地为中华郡练兵之地,因名教场。

亭子村 属淡村镇(原为南社乡)。该村是清康熙间检讨朱廷璟之“镜波园”故址,昔日朱树滋(朱廷璟之子)与傅山、顾炎武及“关中三李”(李因笃、李二曲、李雪木)等学者名流,赋诗论道于此,因名亭子村;又传亭子在汉代薄太后居附近,是长安皇室来人看望者下马停车的地方,后曰“亭子”实际是“停止”语音的误传。

(五)刘集镇 

因驻地刘集镇而命名。该镇位于南街、北街两村之间,早年以刘姓居多。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设镇立集,取名刘集镇。1984年,成立刘集乡政府。2001年12月,撤销施家乡与刘集乡,设立刘集镇至今。

胜 光 属刘集镇。金大定(1162—1189)年间,此地原有胜光寺。明时有胜光庄。1962年,设生产大队时,即以胜光名称大队。1984年,将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

吕当村  属刘集镇。传原称吕党村。该村附近,旧有汉吕后(雉)石雕像(已毁)。这一带是吕后当年替汉高祖刘邦筹集粮饷军需的重要地方。吕氏聚居,后称吕党,吕当是音转后的俗称。

报事口  属刘集镇。该村位于阜头沟口。相传汉代军于此设哨楼,作瞭望、报告消息用,因名报事口,俗称豹子口。

张 北 属刘集镇。该村位于北卤原北部,以张姓居民较多,故名。

施 家 属刘集镇(原为施家乡)。原名施家坡。以施姓居住较早而得名。《富平县志·孙志》(上卷)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设集立会,称施家镇。

北 甫 属刘集镇(原为施家乡)。地处卤泊滩北高阜,或系北阜之误。

(六)留古镇

 因驻地留古镇而命名。相传明代中叶,此地村落较多,岁有古衣贸易会,后设月会,集市渐繁,得“留古”之名,俗称“留古村”(堡)。清同治九年(1870),为防回军,筑城设镇。光绪九年(1883),镇城建成(见《创修城镇碑记》,碑在留古学校内),镇名沿用至今。

贺 兰 属留古镇。据《富平县志·樊志·祠祀》载:“北周大将军贺兰祥,尝筑富平堰,开水利。民为立庙。”庙在此地,因名贺兰观。1958年设生产大队时,以贺兰名。1984年,将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

大 众 属留古镇。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在本村境内。当地称大冢。公社化时,改大冢为大众。以名大队。1984年,将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

孝义坊 属留古镇。据县志载,明时属孝义里(村外有“孝义里”石碑)。当为忠孝节义之义。

李家(草坊头) 属留古镇。村名传说有二:①传宋军与金兵作战时,宋军曾在此处屯集草料;②传汉吕后曾在此筹集粮草。因名草坊头。后以李姓居住而名李家。

三 寨 属留古镇。相传,宋军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以其地势之高下,名上寨、中寨、下寨各村。公社化时,即以三寨定大队名。1984年,将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

麻 市 属留古镇。旧为县东大麻交易市场,故名。

(七)张桥镇 

以张姓在此栖居较早,且村西修有石桥,故名张桥。明洪武三年(1370),曾设集立会,称张桥镇,属大安里,列为全县八大集镇之一。因战乱、年馑,至解放时,街上仅有几家店铺。而今,西韩、西延铁路过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良好,是富平的粮棉生产基地。1984年张桥镇被划入全国重点乡镇建设之列。

华 张 属张桥镇。据碑载,该村居华阳原畔,名华原头。民国初年,以居民多张姓,改名华张。迄今。

菩阁刘 在今张桥镇华张村,旧有菩萨阁(有古钟,铸文“菩萨阁”)。村民多姓刘,因名菩阁刘。

金 沟 属张桥镇。相传此地为秦始皇赐王翦金斗处,因名金斗村。后以地处沟道,改称金沟至今。

甘 井 属张桥镇。四周村水多碱,独此处井水甘甜闻名,故称甘井。

(八)流曲镇 

该镇历史悠久,系南北朝时通川郡故址。流曲北有蔡阳河,南有顺阳河,两条河在此迂回曲折,故名流曲。明洪武三年(1370),设镇立集,始称流曲镇,又名通川镇,为县八大镇之一,属流曲里。为唐孝子梁悦、明吏部尚书孙丕扬故里。2015年4月,撤销王寮镇,并入流曲镇。

北耕村 属流曲镇。据县志载,明时,此地即称荆家村。清时,有南北荆家村。或以荆姓居住较早得名。后谐音为耕(关中方言读jing)稼村。解放后,即以北耕、南耕定名。

昌 宁 属流曲镇。《富平县志·孙志》称昌宁村;《吴志·建置·乡甲》称昌宁堡,当取“昌盛安宁”之义。相传村民古时制香驰名,习称香里村。唐孝子梁悦故里在昌宁村梁家。

炭 村 属流曲镇。昔称淡村,今为炭村。村名来历有三:①从前设过炭市,因称炭村;②县北沿山一代,乡音“淡”“炭”不分,淡、弹均读炭,或系淡字转音;③县西南有淡村镇,与之区别,因称炭村。

盐林村 属流曲镇。地处顺阳河故道,古为盐滩。卤渣碱土,堆积如林,得名盐林村。

簸掌村 属流曲镇。位于浮原北坡、顺阳河弯道处,地形如簸箕掌故名。

木刘村 属流曲镇。原以牟、刘二姓居住得名。后简写为木刘村至今。

由典村 属流曲镇。村临蒲富大道(S106),由姓开店出名,因称由店村。后讹为由典村。

丈八村  属流曲镇。村名来历有三:①该村地处浮原北畔,西、南临崖,地形险要,称丈八以状其高。②《富平县志·樊志》载:“清同治间,修建丈八村寨池深一丈八尺。”③顺阳河经此,岸宽丈八,因名。

王寮 属流曲镇。相传元代此地屡遭旱灾,饿殍遍野。行省遗镇国武仕王寮到此赈济救民,民以得生。乡人怀其德,改村为王寮。明洪武三年(1370),设镇立集,始有王寮镇之称。

集粮村 属流曲镇(原为王寮镇)。相传宋、金交战时,宋军在此筹集粮饷,故名。《富平县志·孙志》称“七凉”;《富平县志·樊志》称“齐梁”“七良”,今称集粮。变更多而含义不清。

纳义坊 属流曲镇(原为王寮镇)。该村刘家城楼石额,题“纳义坊”。相传为宋、金作战时的俘虏营故地;又传为宋军营曾在此制作军衣,亦名“纳衣坊”。

军 寨 属流曲镇(原为王寮镇)。据《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载:张浚抗金时,曾在此处扎营设寨,故名。

(整理编辑:富平县志办 张小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