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现象及社会流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富二代官二代在单位 “二代”现象及社会流动

“二代”现象及社会流动

2024-07-15 04: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出现了一股“二代”热,常见的有“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还有“贫二代”(“穷二代”),等等,公众和专家学者,都对此议论颇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会导致受众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最后走向事实上的歧视。  这种“歧视”之极端,便是改革开放之前盛行的“阶级斗争”。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个人阶级成份”的划分被看成是静态的,终身不变乃至应该“遗传”给下一代的社会符号和社会身份。在文革期间,从阶级理论又派生出“血统论”,即“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此基础上,又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将所有的中国人列为敌我两大阵营。于是,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要被纳入上述“理论框架”之内,不得乱说乱动,否则便要被划为敌我矛盾。这样的“阶级斗争”理论被奉为“正统”,其残酷性恐怕是如今的年青人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阶级斗争理论彻底破产。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2年,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版。书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10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随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阶层在当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又进一步划分出:社会上层:包括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社会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等。  社会学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理论与“纲举目张”时期的阶级理论完全不同。对于个人或社会群体而言,阶层划分是动态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当然也可能由于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而陷入困境。这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流动”,前者被称为“向上流动”,后者被称为“向下流动”。须得注意的是,这是个与“人口流动”完全不同的概念。  上述差异十分重要,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质的变化。“阶级斗争”理论“消极静止”的特点,最终结果是要使人人都无可奈何地对自己“先天”的阶级成分的认命,进而形成凝固不动的社会等级,以此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阶层和社会流动理论“积极运动”的特点,则是要使处于不利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能动地为摆脱困境而奋斗,努力争取向上流动;当然,也敦促处于社会经济优势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必须继续努力,不然就有可能不进则退,向下流动;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在社会流动渠道畅通的社会中通过新陈代谢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社会学理论认为:在一个有序运行的社会中,处于社会下层的个人或社会群体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从下层向上流动的管道都被堵塞,人们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社会就不正常了。显然,这种社会现象也与当今中国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正因为如此,政府直接插手培育“富二代”,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越权行为。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用公共资源把富裕阶层以“家族化”和“世袭”的方式固定下来,造成一堵对目前处于中低阶层人士的深壑高墙,以阻挡正常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就眼前的“功利”而言,与其说是在培养企业家后代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说说是在完成“官—商”之间“人脉”的代际转移。  这样说,并不是反对企业家的后代接班。但这是属于私域范围的事,是企业家及其后代的个人选择,公权力实在不宜插手其间。如果与当下的国际惯例接轨,中国企业家的后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再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做起,那么他们也是很有希望的。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目前已到了或已接近退休的年龄,除了让自己的儿女接班以外,另一种选择是聘用职业经理人。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1901年美国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被誉为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将自己聚集的巨额财富回馈给社会,做公益慈善。中国已经有企业家在这条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并戏称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善二代”——把子女送到发达国家去学习公益慈善的经营之道。  至于“官二代”与“垄二代”,除了房间常常议论的“太子党”现象之外,大多是指在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又出现了类似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种子女“顶替”父辈而获得“好工作”的情形。一般来说,作这样的安排并不像当年那样理直气壮、直截了当,譬如采取“等价交换”的方式,甲单位为乙单位安排一个子女,乙单位也为甲单位安排一个子女。有个“好爸爸”或“好妈妈”又成为80后、90后值得羡慕的事情。  在当今中国,这些做法虽不公平但可以理解。毕竟按人保部门的说法,中国每年都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于是就业岗位就成了稀缺资源。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研究看,这样的“交换”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前所述,过度关心也会造成歧视,父母对子女工作问题的精心安排,常常带来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开后门”会成为他们被单位及同事轻视的理由,获得稀缺资源全不费功夫又会养成他们的惰性。看看当年靠“顶替”进了父母工作单位的知青一代,如今有出息的似乎不多。  从上个世纪后半期开始,在发达国家的年青人中,就形成了18岁成人后就不再依靠家庭和家长的风气,那怕是亿万富翁的子女亦是如此。他们宁可在餐厅端盘子,到酒店当服务员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的企业家们也乐观其成,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奋斗经历,深刻理解“天将降大任与斯人者……”的道理  至于目前还处于不利环境的青年人,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争取向上流动的。在上个世纪末,有一张外国记者在中国照的照片据说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照片照的是一个初到城市的“打工仔”,他仰望着城里的高楼大厦对记者说:“我一定要当老板”。这则新闻也许在国人看来很平常,仅仅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不着边际的“野心”而已。但是,以社会学的视角看,“我一定要当老板”的誓言背后,却蕴含着意义丰富的“潜台词”:中国的年青人,即使他们目前处境不利,但已经不像祖辈父辈那样“认命”,他们要自我、要个性、要奋斗。  这倒是给政府提了个醒,让贫困还在代际传递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政府应该做的事是维护好向上流动的通道。但是,目前的现状有点令人失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被迫接受“零工资就业”;80后、90后城市青年则失业严重,而即使有了份“好工作”的也在高房价重压下“中产”无望;80后、90后农民工更是难以融入城市,对自己没有预期的前程感到迷茫。平心而论,这些怪相都是政策短视乃至失误造成的,一定要改变。因为失去了年青人就等于失去未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