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每一个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密云二中校长是谁 成就每一个人

成就每一个人

2024-07-10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2009年3月20日,著名教育学者和资深教育传媒人陶继新先生曾经与时任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李志欣,进行一次关于“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对话。2014年8月李志欣调往北京市育英学校,2016年7月8日担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面对学习方式快速迭代的今天,学校对空间、环境、文化、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7年后的李志欣在“零作业”探索基础上,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又开启了“全学习”生态系统探索。

 

所谓“全学习”生态系统,即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家校协同发展,旨在丰富学习的内容,优化学习的状态,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经过四年理论构建和改革实践,已形成了“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全学习”系统模式,实现薄弱学校的快速优质发展。

 

为了揭开“全学习”的神秘面纱,探求李志欣校长及他的团队是如何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本原,2020年1月10—12日,陶继新先生再次与李志欣进行了一场对话。本刊(《教育名家》)认为,教育改革首先是一种积累,然后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创新。因此,本刊全文刊发这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对话,对于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价值领导:成就每一个人

 

【陶继新】2014年8月你从山东来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先后担任英语教师兼任班主任,两年后又担任密云分校校长。这既是一个时空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变化;同时,你从“零作业”的探索到“全学习”系统模式构建,对于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新的教育改革与探索,四年来作为校长你有哪些感受?

 

【李志欣】这所学校原名叫密云区第七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它建于2009年9月,建校初期是密云区第二中学的一个初中部,2013年1月独立办学,2015年与北京市育英学校合作,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块是密云区第七中学,一块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2016年7月,我来到这所学校以后,两块牌子合并为一所中学: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刚担任校长时压力大,因为来北京时间很短,对北京整个教育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面对北京偏远郊区的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这所学校的基础,生源质量较差,文化背景较为复杂,大多来自周边村庄和零散小区,以及在北京务工的子女,大多属于流动儿童。教师队伍是由其他几所学校组成的,再加上十几个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不够用时,就用山区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来补充,他们交流时间到期后返回原校,因而导致了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办学宗旨不清晰,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愿景模糊,而且没传承的办学理念。

 

【陶继新】这对你而言,是一次新的历史使命挑战。它需要你重新审视一系列教育问题,从而构建新的教育观。在这所学校,虽然还烙印着山东那个李志欣的痕迹,但更多的是精神生命再生的一个新的李志欣。已有的经验固然珍贵,可在新的环境中,有的可以“拿来”,有的需要舍弃,更多则需要重建,因而人的生命和办学智慧又获得一次新的飞跃。

 

【李志欣】从山东到北京,由于环境与教育对象的差异,管理也会相应而变。由此,我不断反思和总结进而不断转变自己的思维,并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教育对象,让自己的思维变具有成长性,使自己变得更加谦逊地敬畏教育,敬畏在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生命——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身边的同事和其他所有人。带着这种对生命的开悟,进行新的教育旅程探索。

 

【陶继新】如此薄弱的学校能够办出特色,这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也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一定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只有“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一块校牌的时候,它无形中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作为北京名校的一个分校,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一流的。所以,就更加需要变革办学思想与行动。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变到通,由通到久堪称一条长征之路,不过,它并非一道遥不可及的风景,在你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迎来了“通”与“久”的曙光。

 

【李志欣】如果说“变”与“通”,更多则是“变”。我刚来学校时师生的状况,教师的教案是手写的,其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等不少教师写得都非常简单,教师所备的课不是基于学情,有的甚至就一两句话概括了重要内容;课堂,大多教师都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有的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有的在课桌后面玩一些东西;教师提问是接龙式地逐个回答,课堂学习状态很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就琢磨,从哪个点出发才能撬动整个学校的发展,怎么能用一句话打动教师们,让教师们内心受到触动,能够齐心协力地办好这所学校?经过半年的调研与思考,不断地与教师、干部、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对话,慢慢地形成了“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我认为,学校的各种努力与变革,就是成就学校里每一个人;学校里各种人际关系,都会在自我成就的基础上互相成就;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又会成就学校。学校所有文化元素,人与物,时间与空间,都以互相成就为宗旨,在此宗旨下的所有育人目标都会伴随真善美的行动,达到重塑学校文化生态,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办学理念的形成,也是学校改变的开始。

 

【陶继新】我特别欣赏“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薄弱落后学校,当你敲动他们心中那颗积极向上的琴键,就能够弹奏出动人的乐章;那些本应是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的生态,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现象,并不是其生命的常态,当你将其生命激情唤醒,就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走向会学、善学、乐学的境界。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如果不在获取成就的殿堂里得其幸福,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泥潭里悲观地挣扎。从这个视角出发,“成就每一个人”改变的是其生命的样态,甚至由此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成长与幸福在学校里持续荡漾。

 

单点突破:运营微改革领导力

 

【李志欣】办学理念确立以后,其实可以有多种途径来推动工作,可以是宏大的理念先导,可以是高端的技术撬动,可以是同一模式的强力推进,还可以是执行上级标准,效仿他人现成经验,但我认为,学校是一个存在生命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理念、逻辑是不一样的。学校需要潜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可能性,并着眼未来,从小处着手,运用微改革领导力,开启每一个人生命前行的阀门,撬动学校管理固化的坚冰,慢慢改善学校教育新生态,改良学校的各种生产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作为校长,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来这里的使命是什么,我应该给周边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种情怀与情感,我从校园微生活开始,开启了我的教育微改革历程。

 

【陶继新】是的。“成就每一个人”是一个宏大的理念,关键是让它落地生根,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易”和“细”不是小,而是起点不能高不可攀,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无功而果。所以,“易”和“细”不是不进,而是遵守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成就每一个人”的目标。这也是许多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所要把握的基点,教育理念设计必须要有践行的路径和方法。你作为校长,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校长的使命是什么?”,诠释了“什么是好校长”这个命题,体现了教育家办学的忠诚与智慧。

 

【李志欣】教师对一个新校长的期待是什么?而校长又如何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育观念,是检验一个优秀校长的智慧和能量。我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席台上我坐在当中,两边依次落座着学校领导。我知道中间是校长特定尊重的位置,但当我抬眼往下面一看,教师们零散地坐在不同位置的座位上,心中立即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滋味。会议最后结束时,我立即宣布了一个决定,今后开会谁发言谁站在发言席上,其他的干部一律坐在台下,与教师一起倾听、学习。当我说完后,台下响起了长久的掌声。我认为,这是学校管理理念的一次转型。谁发言谁站在主席台上,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其本质是一种观念和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谁有思想谁就是台上的“引导者”。即使学生在台上发言,校长以及教师们也要在台下认真地倾听学习,哪怕上级领导来参与活动,也要遵循这种学校治理文化。每一年年终学校开年会,都安排3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给教师作讲座,让教师感受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学习经验,聆听他们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形式,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其行为也给全体教师一个明确信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是高贵的,都有其个性的优势,都可以释放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兴趣。

 

【陶继新】从台上走向台下,从权威变为倾听者,从特定舞台到智慧舞台,从特定舞台主角变为人人都是舞台主角,这是一种深刻教育观念的变革。从冷落的会场空间到掌声热烈场面,改变的不仅是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师生关系、领导与教职工关系,全校师生都成为办学的主角,并形成一股改革的合力,薄弱学校也能改变旧的面貌。还有一点,校长平等思维,就能改变教师教书育人思维。同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都在一个平台,尤其是学生受到平等的对待,在一个空间里有他们的声音,就会竭其全力地准备,对教师也是一种教育。应该说,这不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师生共同参与,就是成就每一个人。校长和师生心连在一起,学校必然会得到改变。

 

【李志欣】当然,改变是一系列的举措,有必然也有偶然,关键还是校长思维与智慧。一次周一升国旗,我发现音乐教师王晨阳一路小跑,跑上了操场主席台,原来是要指挥全体师生唱国歌与校歌。王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的突然举动让我很感动。当他完成指挥任务后,我笑着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我希望您组织一个学生指挥社团,您教给学生指挥的技巧,以后指挥唱国歌校歌就交给学生吧。”王教师心领神会我的意图,他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整体设计。于是,下一次周一升国旗时,我发现一名初一的女生大方地走上了主席台,优美的指挥身姿伴随着豪迈的国歌、激情的校歌在校园的空中响起。

 

还有一个例子。一次,学校给学生发奖状的时,这些奖状都是从商店买来的现成的印刷品。于是我给学校办公室主任建议,能不能发动学生,组织一次奖状设计大赛,以后颁发奖状使用学生设计的作品。这一建议得到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名初二学生设计的“竹兰梅菊”写意作品,画面内容分别代表“育英分校”四个字。当她的作品被选中制作奖状颁发给学生时,脸上露出那种喜悦和自豪神态时,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满足,同时也从这名同学身上感受到了创意的魅力。

 

【陶继新】校长智慧源于教育生活,源于对教育对象的观察与思考。一个细小的设计,一个偶然的举措,都会引发教育观念的改变。德高望重王老师的心领神会以及随后的行动,初二女生理念设计作品,都折射出校长的领导力,映射出学校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说,一个好的行为设计,对其他师生的辐射影响更大,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开出新的灿烂的花朵。

 

【李志欣】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如果长期低迷的教育教学质量,老百姓对学校不信任的评价让教师们丧失了努力前行的动力,自己的信心受到了打击,因此,抱怨声曾经充满了学校。而对于学生,因为在这样的学校就学,也有一种自卑的感觉。一旦学生生命被尊重,每一个孩子能够走上绽放自己生命潜能的舞台,他们的个性被极大地重视,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打破了教师心目中生源不好的心理阴影。一个个的小舞台,成就每一个生命,小舞台就会为学生的未来汇聚成人生的大舞台。

 

 “全学习”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积聚生命能量

 

【李志欣】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全学习”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构建,首先源于办学实践经验的凝练;其次是对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思考。一是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学校校训,是195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毛主席亲自为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二是对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理解。三是未来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其终极目的是关注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出彩,让每一个人都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而当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理念,除去注重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更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必须从单一、传统,走向多元、整合。这就需要为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场景,因此“‘全学习’理念下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课题应运而生。

 

【陶继新】我高度认可你所说的“全学习”,尤其是当今社会,更要“全学习”。既然是“全学习”,就要打破时空,让学习无处无时不在。为此,就要突破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的局限,让更加丰富与多样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登堂入室。其实,要想成就每一个人,就要让每一个人走进“全学习”的天地里。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要备教材和备教参,还要在更阔大的学习平台上,汲取教材之外的更丰厚的精神营养。比如读书,除了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之外,还要有“功夫在诗外”的思考与行动,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等。对学生来说,则不应当只是学好课本知识,也不只是考出好的成绩,还要大量阅读名家大师的作品,还要走向自然与社会,即在阅读固化文本的时候,也到生活文本那里去领略殿堂精彩的世界。

 

【李志欣】所谓“全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与素养培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整个的学校文化环境要从课程出发来设计,让各种资源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多变的学习方式具有了适合的场景,灵活的学习时间有机会得以支配,多元的学习空间变得温馨舒适,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容易获得,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

 

走近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你会看到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地带被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濯缨水台、劝学蹊径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优雅舒适的空间,既能休憩闲谈,又能学习展示。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大小不同的学习岛、学习区。课间,学生们会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会在这里等候孩子,与孩子或教师悉心长谈。“全学习”校园文化,让封闭的空间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的气息,“全学习”文化唤起学校的学习品质和文化的力量,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校文化的物化形象不再是口号式的广告宣传,而是多年后学生们再回母校时心里长成的根。使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文化价值观、课程设计、空间环境与学习方式融合,优化学习的状态,丰富学习的内容,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陶继新】“全学习”在于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课程的构建,从而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学习的载体,并且具备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它还会形成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让身在其中的人,为文所“化”,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而文化环境从课程出发来设计的时候,不但有了学习之“课”,而且也有了富有意义之“程”。而由于这些课程不是取他山之石而“拿来”放之于校园,更多是师生自己构建而成,所以,作为构建者的教师甚至学生,也成为课程的资源。正因如此,学习才有了更多的情趣与更大的动力以及更好的效果。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习,其灵魂还是人。师生对“全学习”理念的认可和积极参与甚至家长也走进其中的学习的生命样态,才能让“全学习”磅礴出万千而奇丽的景象。

 

【李志欣】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微改革,微创新,微生活的策略执行,学校文化与环境的重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热情,重新唤醒了教师们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信心,各种学习方式就在这样的空间与氛围中纷纷出现,如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影视学习、节日学习、服务学习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与素养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学生的生命主权,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被极大地尊重与开发,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加敏捷了,多元了,个性更加张扬了,所提出的问题更加有水平了,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自主成长的需求,专业素养的提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想与知识的更新迭代变得异常重要。

 

【陶继新】“微改革,微创新,微生活”是尊重了教育的规律,同时,看似“微”,而却可以由微及大,逐渐产生充沛的能量。尤其是当教师拥有了成就每一个学生信心的时候,学生也就拥有了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精彩。这也会在教师的心里生成成就感,从而让他们更加充满激情地成就更多的学生。学生在走向成功的时候,也会蓬勃出内在的激情,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成长自觉: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李志欣】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如何造就一支适应本校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需要探究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作为一名已有12年经历的校长,我深知仅仅依赖物质方面的刺激是不能唤醒教师真正成长的内心,更不能解放其职业兴趣,把成长作为自己一生的自觉习惯与信仰。

 

于是,我采取了系列策略,取得明显效果。首先,送给教师成长的基本信念即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心智比较成熟的独立个体,是自我教育者和领导者,教师的教育梦想和情怀以及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与坚守等源于自身的力量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我一直信奉教师是一项自由的职业,思想自由,教学自由,研究自由,自由自主的教师才能从本我走出,形成自我,走向超我,自由自主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思想,规划自我,造就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而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教师成为自己的最美境界,在此基础上,要相信教师,发现教师,解放教师和依靠教师。这是我引领教师发展的基本信条,也是我每接手一所薄弱学校,促进教师凝心聚力,把自己的身心奉献于自己所原本热爱的事业上的一种有效策略。

 

【陶继新】一个心灵不自由的教师,不但思想放之不开,对学生的教育也会是封闭的。而封闭则会窒息学生原本的生命灵性,乃至让他们当下思维不畅,甚至未来的思维也不再飞扬。对教师本人来说,自主发展才能拥有永不衰竭的动力,自由的思维才能让其才思敏捷。如是的生命状态,教师就会常常聆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响,并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成为当地甚至全市全国的名师。校长成就教师,也成就了学校,以至成就了自己。生命本不应在原地徘徊复徘徊,而应当展现出一道又一道美妙的风景。而你,则为他们,也为自己更加精彩与美好奋斗不止,并从中享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特殊美感。

 

【李志欣】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我提出了“自组织”的教师成长研究课题。所谓成长“自组织”,基本内容是去成长中心化,即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唤醒,相互点亮,和而不同,携手共进。例如,学校有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未来教师发展共同体等。其基本策略,就是“行政推动”与“民间引领”结合在一起,学校培训与教师自我修养互相补充。教师职业具有其特殊性,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自成长”的空间拓宽,团队共同发展与个性张扬更能凸显人的智慧,更易重塑、启迪人的心智。对一个学校而言,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教育结构,到自下而上的教育“自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立体结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作为校长,非常重视“自组织”的成长需求,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为他们自主成长设计课程,为实现他们的梦想提供应有的条件。

 

【陶继新】教师成长“自组织”,是一种内驱力,能够实现各美其美、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可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好,而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恰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个思想。” 当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的时候,发展之快就变成了现实。所以说,在这个“自组织”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它的正能量的影响,每个人又会推展这个组织的发展。

 

【李志欣】教师的自主成长,要找准“三个关键”,即“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读物”。关键人物,是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会遇见各种人物,这些人物有的对教师成长作用大,有的作用小,但必有一种属于“重要他人”,能够在生命成长、情感培育、思想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关键事件,教师的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一件小事就会改变人的思想甚至命运。教育领导搭建平台,创设关键条件,教师把握关键事件就显得很重要。比如我常常带领年轻教师到外地去授课,带领骨干教师去给外地教师指导、做讲座,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这些都是为教师创设关键的事件。关键读物,是指经典名著,这些书籍可以影响教师一辈子,有的可以影响一个阶段,不管时间长短,好的书籍能够在教师事业发展、命运布局、性格塑造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在学校,我倡导“三个一”读书活动,即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围绕这“三个一”,推动教师阅读,希望教师能够遇到他心仪的影响他生命成长的关键读物。

 

【陶继新】我理解,这“三个关键”,是你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经验归纳,映射出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关键人,一方面是你与教师的美好相遇,另一方面是教师与你美好的相遇,相互的美好相遇才能走向诗的远方。对于“关键事件”,是你给教师创造成长契机,让教师体验没有的经历,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第三个关键是读书,而且还提炼出了很有道理的“三个一”。你所倡导的“读烂一本经典”,质朴的读书理念,是让教师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从容地面对和忠诚于教师职业。我体会经典名著,它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多闪耀出精神的光芒。能够“读烂一本经典”,就能通达美的境界,宛如“蓦然回首,在那灯火阑珊处”,就能走进纯美的精神世界之中。

 

【李志欣】陶教师的生命成长姿态与精神永远是我辈的榜样与明灯,我与您交往,即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也没有任何的谈话,但是您的心灵状态和勤奋精进的毅力,一直引领推动着我不敢有所懈怠。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向您这样,才配得上当下甚至未来校长的角色与精神。

 

我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多年引领教师成长的经验,创建了“读书、写作、课例、课题、课程,游学和分享”,即“5+2”教师自主成长模式。读写塑造心灵,研究练就真功,游学打开视野,分享成就高度。从单一的就“教研”谈“教研”中跳出来,把教师带向自由研究的理想领域,练就读写力、研究力、实践力、行走力和分享力。由“种子”教师带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项目制的方式和分布式领导,系统组织“5+2”教师成长模式下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以读促教、以写促教、以研促教、以行促教、以思促教,不断打开固化的思维,解放教师的职业兴趣,努力攀登教育高峰!

 

【陶继新】你所创建的“5+2”教师自主成长模式,则让教师们在努力的时候,享受了中点奔跑而成长的幸福。古代圣贤主张人的一生要立德、立言和言功,而所谓的立言,就是写作而留存下的精神文本。也许有人说,一般教师不可能写出经典文章,也很少能有著作问世。其实,这往往低估了教师的写作潜能,教师写作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加之持之以恒的经典诵读和深入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许多优秀成功经验证明,都是从爱上写作开始,因为当他的作品不断发表的时候,精神生命也就有了另样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当写作成为自己生命必须的时候,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还有可能影响到所教的学生,让他们也爱上写作,也有了更积极的生命走向。

 

【李志欣】我也鼓励教师们写作,每个月我都会要求干部和教师把自己写的文章亲自发给我。我来密云分校以前,该校从来没有一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章,但是近几年,已有十几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了,虽然不多,但这是好的兆头,这是学校教师成长的突破点。

 

【陶继新】你从山东“转战”北京,不只是教育的地域变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从这次与你对话中,我已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更让我高兴的是,写作已经成了你的习惯,甚至成了生命成长的必须。

 

可喜的是,在你走向写作之路的时候,你也带领教师们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而且已有教师的文章见诸于报刊。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也许不是太高,不过,有了开始,就会有继续,数量与质量也会逐渐提高。这样,你与教师们的“立言”不但以文字的形态存留下来,也会播下精神文化的种子,在自我成长的时候,也让更多的人受到启示,从而走上“立言”之路,去感受教育教学与写作的幸福。

 

 “全学习”课堂:让教学更有生机与智慧

 

【李志欣】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过:“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那么,“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全学习”课堂,主要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把理念要素规定在“成果目标、优质问题、学习活动与嵌入式评价”四个方面,即四要素规范“全学习”课堂。

 

【陶继新】不在这个“核心地带”去动“手术”,学生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不断出现,以至学习者也如走马灯式地前去考察与学习,可是,真正能够“拿来”立竿见影者却是“几希矣”。你们的“全学习”课堂则不然,它汲取了他人真正有用的经验,可却又不是纯然地“拿来”,而是根据你们学校的情况,包括你自己以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及你和教师们的实践、思考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形成了具有你们学校特点的课堂模式。于是,“四要素”等具有科研含量的研究成果,就在你们学校的课堂上闪耀出了精神的亮光。

 

【李志欣】“全学习”的课堂成果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一节课当中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结果。实施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纬度的设计:一是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二是行为表现,关注怎么学、学到什么,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三是行为条件,关注范围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四是表现程度,关注学到什么程度,旨在说明“有多好”。

 

【陶继新】应该说,这四个维度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现代翻转课堂的关注点,不是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是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会学善学,学习才能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恰如《学记》所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纵观在教学改革中抵达高效境界者,教师善教,学生善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化课程改革,如果只是表面的热闹,而不是从善学这个根本上下功夫,大多只能喧嚣一时,不久便会因学生学之甚少而成绩较差归于失败。

 

【李志欣】所谓“优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和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比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凸显“思维成果”,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内含答案,明知故问,让学生简单迎合的问题;把问题变成一种对正误的判断;把记忆性问题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例外情况的问题;不要只求答案,更要关注如何得出答案的问题等。

 

【陶继新】“关键问题”与“思维成果”,是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课堂提问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是要把住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与激发。学生一旦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就可从纷乱的问题中寻觅到最有价值的关键点,从而起到迎刃而解的作用。

 

【李志欣】“全学习”课堂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这一动作,还要求设计好量规,它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它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是内在评价而不是外加评价。评价量规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是给学生搭建前进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完整的评分规则包括“等级、要素和指标”三个部分。

 

【陶继新】学校评价体系难点在于评价系数设计,该校量规设计能够促进教与学,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回响,就是一种教与评价创新。特别是激励为主系数设计,给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所难免,而出现问题不但不可怕,有时还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资源。我在采写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时,他就特别谈到了他的“化错教育”,并借此让学生走向了“不贰过”的高层境界。

 

【李志欣】以上四个课堂要素确定了“全学习”教学的新理念,让课堂学习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任意为之走向专业设计,让“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几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有效、科学的解决策略。

 

【陶继新】除了你上面所说的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得怎么样”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样的教与学,才有了《学记》上所说的“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妙趣。

 

【李志欣】另外,为了有效引领教师理解并把握新的教学理念,便于教学设计的精准操作,学校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模板进行了结构化处理,以六个流程支撑“全学习”课堂的实际操作。每一个流程的主题概念应对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中考改革的要求,按照这种具有专业思维的引领,教师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容易摸准新时期教学的标准与要求,更容易基于学情与为学生未来而学提供更加丰盈、宽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要素,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会很容易赢得教师的青睐与尝试。

 

【陶继新】科学的教学流程,就会让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依、有路可循,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新的流程,打破固有的模式,变教师以讲为主为学生以学为主。也许开始有些不太适应,可久而久之,就会游刃于这种流程之中。

 

【李志欣】一是成果目标:教师诊断学生在单元自主学习中的学情,根据课程标准,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应达成的预期结果。成果目标主体是学生,重要元素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量”、学习的“标准”,引导学生认定目标。

 

【陶继新】正确的目标设计,会有效地提升教学与学习的效率;而师生共同设计目标,还会让目标更清晰地定格在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心里。这样,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时候,都会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驶去。不但不会再走弯路错路,而且还会在“行走”的时候,更加心中有数,更加充满自信,也可以更好走向高效的境界。

 

【李志欣】二是情境导引:教师根据预期结果、学生认知水平与身心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陶继新】近几年,我在听课与采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课堂上的精彩情境故事。课题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情趣盎然地走进情境故事之中,很多原本十分难解的问题,便顷刻间豁然洞开。虽然情境教学是我国教育名家李吉林倡导的,但她倡导的是一种方向,但如何创设每一节课情境,如何让学生走进情境,却是共同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你们的情境导引,让学生兴奋不已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并走进了会学与乐学的天地,应是你们的创新。

 

【李志欣】三是思维对话: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巧妙设置1-3个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以挑战性任务或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展开对话,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讨论、交流、竞争、辩论、分工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有个人展示、集体展示,还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等。教师要走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观察、点拨、强化、评价、落实,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产生对话、激发思维、解决问题。

 

【陶继新】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的主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它却可以让学生走进深学习与深研究之中。应该说,该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或者教师教学设计,核心是教师教的思维和学生学的思维打开。

 

【李志欣】四是拓展迁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选择多种途径和手段,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选择,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多种能力。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言外之意,就是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你们的拓展迁移,不正符合叶老的思想吗?事实上,真正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上获取收益,它不但会成为课内学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且还会大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走向一个更加阔大与更有价值的学习天地。

 

【李志欣】五是知识建构:教师以思维导图等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陶继新】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与建构知识系列,并在其大脑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而当这一体系形成之后,学习就会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从零乱学习步入系统学习之中。

 

【李志欣】六是学教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评的情况,师生课后共同反思,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收获—问题—解决办法”进行反思,教师针对“成功—不足—改进措施”进行反思。

 

【陶继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中庸》则说:“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由此可见,“思”对于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意义何其大也!师生正是在反思中,对原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甚至对以后如何更加有效地自我学习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

 

【李志欣】以上六个流程,都有规则评价的要求,均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教师要有对应的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标准与证据,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陶继新】如此多元而又科学的评价,不但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质量,也让教师在教学中审视自身,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生命场。

 

【李志欣】当然,“全学习”课堂还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在课堂内外的呈现。比如,有的教师会设计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课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实践、多表达、多展示。课堂上,学生设计方案,开展科学制作、小组竞赛、协作互助;课下,学生做手抄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或舞台剧、诗歌朗诵、社会调查等。

 

多种学习方式的出现,实现了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各种资源引入学校,校园的围墙被打破,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实现灵活多元,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组织学习,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陶继新】从教师单一之教变革为教师少讲并以学生之学为主,从课堂内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超越教材的更大范围的学习与研究,从学校内单一的文本内容之学拓展到校外的自然与社会的学习与探索,你们真可谓无时无处不在学习。而且,这种“全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心之后,还会跟随教师包括学生的一生,让他们不因年龄之老而终止学习,步入“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境界。诚如是,生命将不会在平庸之地上滑移,而会不断升华,从而放射出精神的光芒。

 

 “全学习”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李志欣】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同样是人。“全学习”是将时间、空间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主题“人”相结合的课程生态。以培养什么人为支点,是“全学习”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维度。“全学习”课程体系,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我校“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将“全学习”课程生态进行三级划分,细化标准。

 

一是以空间融合为亮点,将学习环境与课程创新结合。无论是课堂、休息或是运动,“全学习”课程让学生拥有更自由的可能性。二是基于环境与人的结合,结合“四大课程空间”模式,实现“在全学科中学习、在人文社会中学习、在自然探究中学习、在趣味生活中学习”。三是建构环境、空间、生活、技术与文化校园生态,形成所有空间环境都可学习、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都在学习、全部流程动作都围绕学习、处处指向学习目标,无边界有秩序,科学平衡的全息学习空间。

 

【陶继新】“四大课程空间”的提出,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疆域”,让纯然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在学校里没有了立身之地;另一方面课程设计采用“因材施教”理念,构建相应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成长的需求。

 

【李志欣】以学习方式的进阶,推进学生在时间维度上的“全学习”成长。同一处环境需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使用功能及课程的可能性,环境在生长、知识在生长、人更是在生长。在学习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初一以身心基础、兴趣发展的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二注重思维发展的探究学习;初三注重综合素养发展的项目式学习。具体操作层面,“全学科学习空间”,属于国家课程范畴,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人文社会空间”,其内容重视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自然探究空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力,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选择性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做出抉择、判断以及进行问题解决,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应用;“趣味生活空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潜能开发,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初中生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陶继新】“四大课程空间”,不仅体现了国家课程的实施,还要让国家课程校本化;而不同学科的“全学习”空间,促进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构建。你所说的“探索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构建”很有见地。不只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都需要阅读,不但要阅读与国家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而且还要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学习的空间拓展,让学生童年生活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例如,“人文社会空间”重视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李志欣】据此可以看出,“全学习”理念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它能造就充满活力的完整人,能够具体落实学生发展所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应答新技术对人提出的挑战;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建构学习化社会提供了有意义的理念。

 

【陶继新】“全学习”理念,学生内蕴的巨大潜能一旦引发出来,思维才能真正的放飞,潜力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汩汩流淌。你们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在学生心中不知不觉地构建起美的灵魂。可以说,这是一项极有意义而又富有挑战的探索,初显成果虽不能说灿烂辉煌,但你们已品尝到取得成果的甘美。

 

【李志欣】目前,“全学习”系统是我们对未来学习的一种建构,当下所提出并初步践行的一些做法,还很不完善,可以说正在起步阶段,其过程中定然会遇到许多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边实践、边思考和边研究的基础上,去尝试通过改造、整合、发展现有学习理论,创立崭新的“全学习”理论。不断探寻它的历史渊源与背景,总结提炼它的主要内涵、规律与基本特征,结合“全学习”的时代意义以及逐步产生的影响,去创造“全学习”的资源组构与主要条件,建构它的现实的检测方法与矫正策略。

 

【陶继新】如此具有创意,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经相当可观了。这只是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也很远,不过,相信你们会在未来的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让“全学习”进一步的完善与“升级”,从而摘取更加丰硕成果的。

 

【李志欣】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校长,要想实现“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需要有一种担当精神,即对教育的绝对忠诚与忘我的热爱;有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智慧;一种继承优良传统的虔诚与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即对待师生要有高度信任的情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成长的潜力;对每一个人要有宽容之态,宽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宽容每一个人的不足,才能给他人改过的机会,创新的空间。需要有十足的学习力,在这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自己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善于反思学习、敢于实践探索、精于研究建构,用自己的学习精神与学习能力,做好身边人的榜样,带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学习。需要有成就每一个人的信仰,才会敬畏每一个与自己相遇的生命,敬畏他们的品质与智慧,才能及时反省自己的不足与能力,当懂得时刻改善自己的内心与自觉行为时,就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围绕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共同奋力前行,去迎接越来越美好的教育人生。

 

【陶继新】“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已经在你的心里深深扎根,成了你整个精神生命的基因。而这一理念背后的支撑,是人格与胸怀,是智慧与谋略。有了这些精神元素,才能聚合起全校的人心,共同去做“成就每一个人”的伟业。这一美好的希冀,已经逐渐地化于师生的心里,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所以,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