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古人一起去房山探险!发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寂照庵的来历 跟随古人一起去房山探险!发现……

跟随古人一起去房山探险!发现……

2023-06-13 15: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螺险远景图

红螺三险所在的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明代以前成村,原名桃叶口或桃叶渡,因地处四马沟和涞沥水两大沟谷的交汇处且山口狭长而得名,后因村东有黄岩山而更今名。红螺三险位于黄山店村红螺山上,是在该村西北一条10余里深的山谷的尽头。因当年在上岭的红螺洞里有红螺出现且释放幽暗的红光,又称幽岚山、宝金山。

传说十几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个海眼。一天,一只遍体红鳞的巨大海螺堵在了海眼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海螺放射出的红彤彤的光芒映红了天际,染红了海水。后来随着地壳的变动,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海水退去,红色的海螺变成了一座奇妙的山峦,山体像个大海螺的盖子又因为山体呈螺旋式上升,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悬崖下都有崎岖的盘道,人们就叫它“红螺三险”,简称“红螺险”。

红螺险的命名毕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到了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始有僧人在红螺山建立庙宇,成化年间(1465—1487)才有樵夫和采药人在山上踩出小路,嘉靖年间(1522—1566)僧人在山上广建寺庙。有游人到此并被传播开来已是万历年间(1572—1620)的事。

到了秋季,红叶将幽岚山变成了一片波澜起伏的红色的海洋,漫山遍野的红叶达八种之多,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红螺三险名称的起源或许源于秋季红螺山的景色吧!

大清时期对红螺险上的部分庙宇进行过修缮,又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山上庙宇均已坍塌,少数遗址上还立着残垣断壁,大多遗址上只有一些散落的残砖碎瓦。游客通过残存的遗迹已无从完整第知晓它们的前世今生。好在明朝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清朝于敏中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及民国《房山县志》均对红螺三险有所描述,结合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崖壁上的石刻,也可以帮我们揭开那些尘封了数百年的记忆。特别是明朝大文学家、大诗人袁宏道在游历红螺险后留下的诗歌和游记等丰富的文字资料更将红螺险的全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

袁 宏 道 游 历 红 螺 险

▲红螺险口

袁宏道(1568.12─1610.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公安县人。袁宏道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即善诗文。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二十三年(1595)被选为吴县县令。因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和苦于吏事繁杂,次年借故辞职,开始了佳山秀水间的游览和文学著述。万历二十六年(1598),接兄袁宗道的信件北上进京,起为顺天府教授,次年迁国子监助教,第三年补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兄袁宗道去世,遭受重大打击的袁宏道请假回乡闲居,六载后才返京任职,迁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公员外郎。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不久患病不起,于当年九月初六去世。

在文学上,袁宏道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袁宏道被认为是三兄弟中文学成就最高者,可惜天妒英才,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

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入京后,游遍了京郊大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游记,尤对房山红螺险倾注的笔墨最多。在去红螺险的路上,袁宏道便留下七言绝句《入红螺崄道中纪事》三首。

其一

田家打枣妇盈亩,高髻垂肩竿在手。

此是六郎系马桩, 郎君未审停鞭否?

好一派中秋时节农妇在田园打枣的丰收景象!《房山地名志》载:“相传(周口店镇)拴马庄村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拴马处,乃是后人附会之说,但或许与游人由此入山去红螺险时,要在此下马步行前往有关”。诗中提到的“系马桩”可能指的就是拴马桩村。

▲棺材山

其二

山风吹晓作新岚,仙梦茫茫古石龛。

欲识死生情切处,棺材峰上卓茆庵。

袁宏道的家族中人缺乏长寿基因,少年夭折的很多,他在十年内就夭折了六个孩子。“十年送却六男女,已作寻常离别看”。行至宝金山口,看见巍峨的棺材山,不免触景生情。一句“欲识死生情切处”道出了袁中郎心中无尽的悲伤和酸痛。

其三

葫芦棚下水平栈,古戍遗屯记宛然。

马市时来今几载,边烽堡里宿枯禅。

周口店镇葫芦棚村清代成村,因为此地多种葫芦且体型硕大而得名。袁中郎去红螺险时还没有形成葫芦棚村,且该村距宝金山口北十余里,袁中郎不可能路过现在的葫芦棚村。诗中的“葫芦棚”应是《帝京景物略》中提到的宝金山口内“苑随崖起,户随涧开”的数十人家无疑。

袁宏道是以五言律诗《初入红螺崄》的方式

记录红螺险口的景色的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赎取长吉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于今,雕镂不曾住。

无石不巧心,转盻殊态度。一种老健中,自发嫣媚趣。

阴巘夹琉璃,飞仄窘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

袁中郎接着以游记的形式记载了红螺险的景象:“从葫芦棚而上,嶝始危,天始夹。从云会门而进,山始巧始纤,水始怒,卷石皆跃。至铁索湾,险始酷。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山皆钝锷,划其中为二壁。行百余步则日东西变,数十步则岭背面变,数不步则石态貌变矣。壁郛(外城墙)立而险故不树,瘦而态故不肤,亦不顽。蛟龙之所洗涤,霜雪之所磨镂,不工而刻,其趣乃极。”

袁中郎的描述虽然生动形象,但的确有些粗糙。或许那时的人文景观尚未建成或未被命名。《帝景景物略》收录了崇祯年间官至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方逢年撰写的《红螺险纪略》,对红螺险的景色有非常精彩且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再随着他的线路去转转。

3

方 逢 年 游 历 红 螺 险

“山径苦乱,目不给瞬也,正复爱其历乱。山涧苦喧,耳不给听也,正复爱其怒喧。山路苦陡,趾不给错也,正复爱其陡绝尔。乃樵夫牧儿,释厥苦辛,来助游人,矻矻惘惘,盖险思僻情,夫人而有之已。上方山之险僻,未险僻也。东去三十里,有红螺崄焉。”去过红螺险,上方山之险已不值得一提!

“山通体一峦锷,而峦诸相具。循九龙峪,度八达岭,犯云雾而上上,牛羊迳,非人迳也。自桃叶口入五里,数十人家,苑随崖起,户随涧开。”可见宝金山口是有数十户人家的。

▲云会门

“远望云会门,两峰立矣。到门,而坠石开裂,真若门然。荒荒落落,亦有僧烟,如是者下崄”。一块巨大的岩石卡住山沟,缝隙只容一人通过。岩石上部刻有“云会门”三字,落款:明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过了云会门就进入下险了。下险的景观有真武庙、竹园寺、乳峰庵遗址。

▲竹园寺遗址因附近有个名为竹子园的小村庄而得名

▲真武庙

▲真武庙

从竹园寺上行数百米,在峭壁下的小平台上是乳峰庵遗址。石壁刻有精美的花纹,地上有残碑一通,立于明隆庆伍年(1572)正月十二日,碑额篆书“乳峰庵碑”四字,正面碑文记载的是“红螺下险乳峰庵碑碣”,碑文隐约可辨:“红螺之险峻胜无非乳峰一庵最奇”,“其南青风岭而其东云梦古迹,西望摩峰究起,而其北则红螺山……”。此庵开山主为河北易县溏湖人。

“下崄而上里余,凑凑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过此,径穷而梯,垂铁绠挽而上下。久之梯穷,又迳。”

▲红螺洞

“洞曰红螺,当年有红螺放光也。洞石作古色,下土穹然,当年有人饮此,霹雳骤至也,龙窟欤?如是者中崄。”到了红螺洞方为中险。中险有极乐寺遗址,这里是红螺险的精华所在。

极乐寺遗址处在崖壁下一处平台上,已坍塌的墙壁可见寺庙的宏伟轮廓,东西并立的两座高大的汉白玉质石碑格外醒目。两碑规格相同,龙首长方座,通高3.5米,宽0.8米、厚0.2米,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

西侧为记录其他捐资人的功德碑。

遗址西侧的灌木丛中有两块汉白玉残碑,一块是大明嘉靖十七年(1539)春贺道济撰写的《重修极乐寺碑》

正殿左后角靠石立有一碑,碑圆首无座高2.0米、宽0.8米、厚0.2米,碑额上部有一圆,圆中有一“佛”字,其下分两列纵书楷体“中险无极行宪碑记”八字。由该碑得知该寺亦曾称无极寺,碑文字迹大多无法辨认。

天梯下南侧一百余米是一个葫芦头状的山谷,进谷的路时而攀岩,时而要在一条不到一米高的崖缝下爬行,这里有个寺庙的遗址。

▲圆通寺遗址

遗址的潭水边有块汉白玉的开山建庙之碑。通过碑文可知,此地为圆通寺遗址。从散落于地的砖雕看,此庙规制虽不很大但建筑是很精美的。崖壁上有一不到一米见方的石内镶汉白玉石框。

从圆通寺去往上险要由梯而上,起初为木梯,年久损坏曾数次有善人捐资物料重建。现在这里变成了石梯,被驴友们称为“天梯”。

极乐寺遗址西侧有一块立于大明正德四年(1510)的重修梯锁碑。《重修梯锁之记》:“远至成化九年(1474)有金台善士捐资”,“涿郡善女张氏上山送供”,“至于本山见梯摧朽重发愿心”。

天顺四年(1461),有禅僧讳静春、号大玄者游历此处,爱其山水秀丽、林麓深远,遂为终身寄迹之计。始建招提一所,扁其石曰圆通,因投礼天开谈公无说,披剃而居之,殿宇斋厨渐次就序。由兹而上曰中险。路当隆脊两旁,涧深不可测,乃凿木为梯,贯索于石而登焉。其上有坦地一区,方丈许,乃结小庵数椽,...山之岭曰上险,峭直壁立,视他处尤险百倍,登眺于此,四望无际。诚所谓一方之巨镇。嘉靖十二年,司设监太监王公政挂幡于其上,归而叹曰:山雄路陡,非梯攀鲜克能跻;矧前人之所作者迄今七十余年,往来践蹑、风雨飘摇,日见其有损而已。遂捐资,命工求合抱之柏为梯而载之阶。征余言以记其事。余曰:乘舆济人,子产尚以惠人称之,王公此梯之设,亦不啻惠人也。公其仁矣!夫公其仁矣夫!”这里不仅记载了嘉靖十二年重修红螺险木梯的进过,还记载了圆通寺开山建设的完整过程以及房山县县名的演变和大房山山脉的地里疆域。

上险松棚庵一处摩崖石刻,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又对梯索进行了重修:“内府各衙门太监重修梯锁信官: 比丘 圆受 圆充 圆保, 明喜定勒石,木匠:宋保 于保 长淮 刘聪,大明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 镌。”

▲蓬松庵遗址

方大学士描写了上险“蓬松庵”的景色:“复上半里,崄意渐弛,渐僧拓其宇,峰蹙者渐列,面面见其巧,然势仍仄逼。直上视,莫及列峰之顶。右松棚庵,一松横阴,广轮四五丈,半覆庵,半覆空。僧聚石松根,为松御风也。”这里的“松棚庵”就是李久学撰写的《重修红螺险木梯记》中提到的嘉靖十二年司设监太监王政挂幡的小庵。“轩豁高敞,喧嚣莫胜。所可闻者自铃铎梵音之外,惟有风声鹤唳、猿吟樵唱而已。”描写可谓绘声绘色。

4

太 监 张 其

石壁上有记载太监张其于明万历癸巳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作为首席功德主重修蓬松庵和石梯的石刻:“顺天府永清县龙骨庄人、御马监太监张其发心红螺上险,金刚山下修净室三间,造华严经一部、教乘法数等,韵铜钟香火地二十三亩,与中险住持僧广通焚修香火永远供奉”。乘游红螺崄的兴致,张公公还在石壁上留诗一首,表达其与世无争的豁达心态:

云会门中名三险,缁素游来居和喊。

孤峰匿迹是修行,出世超凡全无染。

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张其重修大韩继香光寺的《重修香光寺缘起碑》提到“传旨于御马监太监张其,遍燕山饭僧,且嘱所梦寺名(香光寺)当识之。其遍历岩阿郊野,不获此名,姑置之。过五年至丁酉(1597)秋,其又奉命过小西天上方寺等处饭僧...西泉张公走余,请记其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仲夏立的香光寺《福德庄严碑记》提到张其的职务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代宗朱祁钰)陵管事兼御前办膳钦赐蟒衣玉带增加禄米内府骑马御马监太监”;万历三十六年(1608)春重修圣水峪上太湖华严寺的首席功德主又是张其。立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良乡塔湾(梅花庄)的“三教寺碑”提到的檀越也有“景皇(明宣宗朱瞻基)陵佥书御马监太监张其”。可见张公公在房山可谓是普种善心。

▲大韩继重修香光寺碑

▲上太湖华严寺石刻

▲梅花庄三教寺碑

张公公的身世史书无史料可查,但通过以上几处碑刻可以对张其的身世进行一个粗略的梳理。太监张其,字西泉,顺天府永清县龙骨庄人,深得明神宗朱翊钧的信任,代表皇帝“遍燕山饭僧,主管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陵寝的建设工作,官至御马监太监、御前办膳钦赐蟒衣玉带增加禄米内府骑马御马监太监。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发现。

5

红 螺 天 梯

▲寂照庵遗址

过蓬松庵上行二百余米,左侧有一大平台是寂照庵遗址。岩壁上有20公分见方的楷体阴刻大字:“瑞光岩寂照庵开山主古灯建”。

附近还有2.0×1.0米摩崖碑一通,立于嘉靖十六年戊申月戊寅日,刻录的是寂照庵历代住持及檀越芳名的《行实记》。历代住持如下:“大明正统三年(1438)仲春吉日净土庵,开山第一代师访公住□,峕成化年第二代师公省公,峕弘治年第三代本师明公,正德年第四代明禄徒弟真崇、真玺”。

▲观音洞

从寂照庵右行一百余米米,可见岩壁有一天然洞。《红螺险纪略》写到:“再右百磴,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如是者上崄。”门额上书“日月”二字,并有道家阴阳鱼图案。洞内有有净室一处,留有土灶等生活痕迹。看来此处是道人修行之所。

▲般若庵遗址

再上行半里路,沟左侧的大平台为般若庵遗址。从以上石刻文字可知,天梯之上的松棚庵、寂照庵、观音洞、般若庵均属于上险的范围。

▲嘉遁庵遗址

继续向向西南走,约二里路,到达嘉遁庵遗址。《红螺险纪略》继续写到:“出崄,有宇翼翼差差,花竹簇簇者,嘉遁庵,幽岚山接焉。”地上没有文字遗迹,只有磨盘等石构建。

不远就是朝阳洞。该洞深12米、高2.2米、宽3.3米,内有石龛、石板炕。洞东侧有一处康熙五十六年(1718)二月 大兴人孙郑德题诗的摩崖石刻:“行年它不觉昏迷,屡上红螺寻旧蹊。露直高峰三险乐,届诗千载识吾题”,嘉遁庵、朝阳洞已是第三险之上。

红螺三险本来是对山体上螺旋式上升的三层盘道的形象称谓,但大多驴友将“三险”简单理解为最惊险的须借助绳索才能攀上的三处陡峭的路段。

▲天梯

第一段是被旅游们成为“天梯”的地方。这里是一条高约20米、宽不足一米、近似垂直的山缝,是从中险圆通寺进入上险的必经之路。这里本有木梯和梯索,由于木梯容易腐朽,几经重修,最后还是被阶宽不足二十公分的石梯所代替。梯顶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由几根20公分粗的柏木横向撑住,与岩壁形成一洞。

第二段是天梯上边数十米处蓬松庵下一面近3米高的石壁。想必这里当初也应该立有木梯。民国时期,木梯已无,从崖上一颗山桃树的根部垂下一根铁索,“天津积善堂李善人”捐赠了一根铁棍插在崖壁石缝,游客须蹬踏铁棍并拽铁索上崖。铁棍数年前还在,现被无良游客顺走,被木棍替代。

第三段是朝阳洞西一处三米高的崖壁,山体平滑没有尖锐的棱角可抓握,人只能像壁虎一样附着在岩体表面爬行过去。

我们姑且将上面三处称之“小三险”。要知道,那消失的众多人文景观同样是红螺三险的精华,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一起组成了红螺险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到拴马桩后就要下马步行前往,且道路为“牛羊迳,非人迳也,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致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中郎到红螺险后出现了:“窦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闻客至,则竞出观导者曰:老未见冠履也!问为青曹,则曰:是余宗主,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见此山此石者也”的场景。随着明朝尚佛风气日盛,这里名声远播,逐渐成为可与谷积山(同样有以“圆通寺、般若庵”命名的寺庙)、上方山相媲美的的佛教场所。清朝对庙宇也进行过重修。达官显贵、名门望族纷纷来此祈福还愿,文人墨客争相到此游览、石壁题诗,房山的历任县官也要到此观瞻。形成了“不游红螺险,枉住房山县;不游红螺险,不配做县官”的局面,红螺险被评为“房山八景”之一实至名归。

“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游红螺崄的交通可没这么方便。随着世事的变迁,尚佛风气有所衰减,木梯腐朽,庙宇坍塌,这里逐渐萧条。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对文物造成极大破坏,也加剧了这里的凋敝。典型的是“铁佛寺”中由铁浇筑的佛像被军队用于制作武器,致使现在无法考证其遗址所在。现文字可查以“寺”命名的有竹园寺、极乐寺、圆通寺,以“庵”命名的有乳峰庵、松棚庵、寂照庵、般岩庵,小茅庵数不胜数,另有几处道人修行遗址。从遗留的文字看,年代最早为记载寂照庵的明正统三年(1438),最晚为朝阳洞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遗迹,以明万历年间留下的文字最多。看来方大学士记载的“樵迳之,成化年始;僧宇之,嘉靖年始;游人传之,万历年始”也不够准确。

红螺山东临巍峨嶙峋的黄岩山,西倚棺材山,北自南窖乡三合村蔡树庵,南至霞云岭乡杏黄村对子鞍皆属其脉。现在进入红螺险有坡峰岭、泗马沟二个入口,道路崎岖漫长,的确考验着驴友们的体力、耐力和毅力。“红螺三险,幽!幽!幽!越是幽静越难求。红螺三险,险!险!险!越是艰险越向前”。随着近年户外运动的兴起,无数的驴友纷至沓来,有的甚至不惜奔波数百里也要一睹它的芳容,成功穿越红螺三险的喜悦和自豪久久洋溢在脸上。但因山上无安全设施,部分游客户外经验不足,时有险情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红螺山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北京新城市规划(2016-2030)》草案中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毗邻坡峰岭、玉虚宫、上方山、猫耳山等旅游景点,如对这里进行系统的规划,对历史古迹进行科学的修缮保护,完善登山步道、往返索道、休息场所等设施,这里必将成为绝佳的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旅游休闲场所。

信息参考来源:孟令卫

编辑:青春房山编辑部

能点个“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