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魏胜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宿迁陆集别墅 寻找魏胜墓

寻找魏胜墓

2024-07-14 2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万历《宿迁县志》中《魏胜传》

民国《宿迁县志》记载的魏胜墓

■ 张用贵

魏胜(1120年-1164年),字彦威,宿迁人,南宋名将。《宋史》记载:“魏胜,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魏氏宗谱》中《忠宪公传》记:“幼时即倜傥不群,体貌魁梧,多智勇,习武艺,善使大刀,能左右射,矢不虚发。”镇江魏胜后人新修家谱有记:“魏胜出身于书香世家。”不是传说的“出身农家”。“唐昭宗(889—904)时,魏谟三子魏亨(又名魏虞),出镇南京淮安府,遂落户宿迁。魏胜就是他的后人。魏胜的父亲‘博学能文,里中以魏夫子称之’;魏胜曾祖父的祖父魏政挺,是东海太守。陆秀夫为其题‘乾坤毓秀,诗礼传家’,文天祥也曾题‘文章华国,今古名家’,书法存于《魏氏家谱》。唐宣宗时宰相魏谟,是唐相郑国公魏征的五世孙。魏胜是魏征公的第18世孙。”魏胜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抗击金军,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出兵南侵的时候,他率军三百,收复海州。隆兴元年(1163年),他一度被贾和仲诬陷,后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国大将徒单克宁入侵时,魏胜力战而死。“乃令步卒居前,骑为殿,至淮阴东十八里,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宋史》)”魏胜是宋朝和岳飞同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历代宿迁人的骄傲。历代《淮安府志》《徐州府志》《宿迁县志》都记载了他的英勇事迹。宿迁人还建祠纪念,在明万历《宿迁县志》记载:“三杰祠,在新治南,灵杰山前,奉祀项羽、伍员、魏胜,春秋二仲月致祭。”但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墓地一直是个谜。《宿迁市宿豫志》在“文化遗存”中记述:“魏胜墓,位于城东南20千米。今已无迹可寻。”为了解开谜团,在“无迹可寻”的情况下,我仍试图探寻其所在位置。《淮阴名人小传》说“在今宿迁城南30里处”。有传言在陆集街西北,网络搜索“魏胜墓”指向地点在今宿迁城东南,运东陆集镇境内。更有具体的地图指向在陆集街西北约1公里,蔡李庄西的斗渠旁。作为陆集人没有听说过此处有古墓,在陆集街西北一带访问也没有发现任何魏胜墓的遗迹线索,倒是如今陆集街向西新修一条通向翔盛大道的公路命名为魏胜路,在陆集街西北不远的斗渠上前两年曾立了一块石碑,上刻“魏胜墓遗址”。

魏胜墓不会在陆集街西北。明万历《宿迁县志》有载:“宋,魏胜墓,在东南四十里。”明天启《淮安府志》、清《徐州府志》、清同治《宿迁县志》等志书均记载:“魏胜墓,在东南四十里,旧志按本传今有司刻木以敛葬于镇江,此墓盖筑土以寄思耳,墓无碑碣可考,今其地有巨冢,土人谓之蔡阳墓盖即是也。”清同治《宿迁县志》记载陆集街位置是:“永庆圩,在县东南仁一图,陆家集距城二十五里,咸亨元年王斯恕建。”永庆圩就是陆家集(今陆集)的座下地,民国《宿迁县志》:“永庆集即陆家集,在治东南二十五里。”陆集街“距城二十五里”和“魏胜墓,在东南四十里”相差较多,古代里程记载和实际会有误差,但这么短的距离误差15里可能性不大。在县志另有记:“义合圩,在县东南仁二图,距城三十五里,罗常泰建。”看来魏胜墓应该在义合圩的东南大约五里的位置,找到义合圩离找到魏胜墓的位置就不远了。世上就有这么巧合,我很早就听老人说我老家西九斗渠的西侧是老大队部,是马骥大队和荣闸大队没分开时的大队部驻地,原来是一个圩子所在地,我们村民国时是义合乡,因宿迁首任县委书记马仑的侄子马骥担任义合乡指导员期间牺牲在庄上,为纪念他改名马骥乡,后为马骥大队。此地在陆集东南约十里,由此确认我老家西大队部旧址就是义合圩所在地,但是我还没有想到魏胜墓究竟在哪里。

查阅《宿迁志资料》,在“古墓”章节有:“魏胜墓,在治东南四十里,地名齐路墩。”“齐路墩”,在印象中小时候好像听大人说过,记忆中似乎位置应该在家东南蔡口一带。近日回老家,向父母问起齐路墩在什么地方,父亲说:“就在长胜村的五支渠边啊。”我一听是在离我家大约四里地的长胜村路边,我非常惊讶,也是惊喜。有点不敢相信那里就是齐路墩。从小到大我百千次经过那里,甚至小时候叉鱼玩耍都到过那里。确实有一个大土墩,记忆中土墩不是太高,整个土墩占地约有四十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有一砖窑厂,取墩上泥土烧砖。后还有一小土墩,前几年土地平整,土墩彻底消失,和其它田地无异。齐路墩在清江浦(今淮安)过仰化到宿迁的官道旁,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道路是通京大道的一部分,地方俗称马路,路南一条大沟称为马路沟,在齐路墩位置沟的东北和西北都有蔡庄,这条大沟也称蔡大沟。从宿迁城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马路到齐路墩正是四十里左右,且在周边再没有其他高墩和古墓遗迹,位置和志书记载的位置指向吻合。进一步访问地方年长者,称传说此墩是被关羽所杀的蔡阳墓,再次印证志书“土人谓之蔡阳墓盖即是也”记载。并有传说:有一天一位农妇正在农田中锄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官路上一匹高头大马驮着一个人前行,可是端坐在马背上的人没有头,吓得惊呼起来。她这一呼叫,马背上的无头人顷刻栽下马摔到地上,庄人后来就把无头人埋在路边,听说此人就是蔡阳。

齐路墩地方又称齐墩、骑马墩,墩名来历可能和蔡阳骑马到此传说有关,也可能位于官路旁,常有骑马经过称为骑马墩,后讹传为齐墩。当地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骑马人从此地上马,所以叫骑马墩,似乎此地有驿站功能。还有一个可能是当时的官道马路从土墩上拦腰穿过,看似大墩是骑在马路上,所以称“骑路墩”,后传说为“齐路墩”。

清康熙邑人张忭编修《宿迁县志》载:“魏胜墓在治东南四十里,闻昔有人于古城北,掘地见一石棺,乡人讹传以为蔡阳墓,疑即魏墓,今不可复识矣。”不知张忭所记挖出石棺之地是不是在齐路墩,但后来曾在墩上出土过一把长剑,雨后有马姓庄人在墩上捡到过一尊金人。解放后墩上曾挖到四块石头组成的石棺,仅见几枚铜钱和两个骷髅。石棺已经不完整,只有四块石头,不知什么时候被盗过或者被毁。齐路墩处官道南侧紧靠马路沟,一直有魏姓人家居住,是否和魏胜有关有待考证。

齐路墩上曾经有一座寺庙,所在地曾叫大寺大队,寺庙地方后改建为学校,我父亲和多位庄邻都在此读书。在墩的西北原有一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的白塔,塔高约3至4米,当地人称老和(尚)锥,内葬寺中圆寂和尚,用两只大缸扣起,埋于塔下。乾隆《淮安府志》有记:“昭惠观,去治(宿迁)东南四十里......至正间建,永乐十年重修。”里程正好和魏胜墓的记载相同,齐路墩上也有一座寺庙。但此观可能是在齐墩西二里的一座寺庙,也在古时官道边,现仍有草庙地名可寻。清同治《宿迁县志》在寺庙章节记述的另一座寺庙更像是坐落于齐路墩上。“长寿禅林,在仁二图官道旁”。齐路墩地处在当时仁二图的官道旁,在仁二图稍大一点的寺庙还有三圣庙,在运河边上离官道约三里地,今仍可寻,志书不会去记载一座规模很小的庙而忽略不远的大寺。西南运河边三圣庙、西北不远的草庙、北面约5里龙虎山上的慈云寺和仰化集的寺庙均是齐路墩上寺庙的下院,据此推测“昭惠观”应该不符合条件,“长寿禅林”更像是齐路墩上的寺观。

寻找魏胜墓到此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历代府志、县志记载,结合实地考察可以确定魏胜墓就在距离宿迁城“东南四十里”的齐路墩,即今陆集镇长胜村五支渠旁(原官道)的齐墩遗址处。在实地考察回来后,突然想起没有访问居住在齐墩南官道边的魏姓人家是一种缺憾。择日再访,虽然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当地魏姓和魏胜有关,也从原住民86岁高龄的魏明德老人处得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当地魏姓家谱早已遗失,不知所记。“听说过这里的魏姓和魏胜有联系”,但没有资料证明“不能乱说”。“那就是魏胜墓,因为东面不远蔡口蔡姓势力大,硬说是蔡阳墓。”我们还从老人处访问到有关齐墩和齐墩大庙的一些信息。齐墩占地约40亩,高约2至3米。齐墩大庙规模很大,有前大殿、后大殿,还有东廊和西廊,寺中供奉关羽、关平、周仓、岳飞等人塑像。以前寺前有两棵大松树。是运东地区最大的寺庙,西南三圣庙、西北不远的草庙、龙虎山的慈云观、仰化的寺庙都是这里的下院,每年定期都要到这里上香。寺庙西南官道边有一石碑,碑文不详。

齐墩大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约1940年,陆集伪乡长曹善同怀疑寺庙中窝藏共产党人,带人放火烧了前大殿,檀香味飘得很远。解放初期东廊、西廊尚存,住持是一位黑和尚,他去世后西南不远的三圣庙吴和尚接任。齐墩和墩上的寺庙还是当地人避难处,刘老涧一开坝泄水,周边田地房屋都会被淹,周边人家都逃到这里避难,但是匪贼会开船到墩上盗抢。齐墩上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听说墩上住着秃丫秃小子,一片菩萨心肠,谁家红白喜事缺少杯筷碗盏,只要到墩上烧香祷告,就能如愿借到,用后如期归还就行,但是从没有人见过秃丫秃小子。

在寻找魏胜墓的过程中,查阅许多史料中,有关魏胜墓的说法还有三种。

淮阴说。《宋史》记:“(魏胜)乃令步卒居前,骑为殿,至淮阴东十八里,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魏胜战死在“淮阴东十八里”无疑,葬在淮阴的说法在《宿迁志资料》中记述:“清嘉庆《宿迁县志》载:‘魏胜墓......金人重其忠义,亦瘗(埋葬)之战殁处”。《江苏历代军事人物》也记:“魏胜死后,连金人也褒其忠义,把他埋在战殁处。”在淮阴清河口、淮阴东十八里中矢坠马处和楚州东门内曾建有褒忠祠,祭祀魏胜。《宋史》有记载:“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时淮南未平,诏于镇江府江口镇立庙,赐号褒忠,仍俟事定更祠于战殁处。”

镇江说。宋《嘉定镇江志卷九》:“节度使魏胜墓。在丹徒县汝山之漩水湾。”光绪《丹徒县志》载:“节度使谥忠壮魏胜墓,在山下漩水湾,庙在蒜山。”清《徐州府志》:“(天启淮安府志)魏胜墓在(宿迁城)东南四十里,(县志)按本传今有司刻木以敛葬于镇江。”明确说明镇江魏胜墓葬的是“司刻木”魏胜,不是真身。另在西津蒜山下(西距金山寺一公里,今云台)建有褒忠庙,祭祀魏胜。在镇江建造魏胜墓是因为魏胜的部下在他战死后移驻镇江。《宋史》记:“胜所纠集忠义,有为贾和仲诱隶别屯及撤戍隔绝者,尚五千余人,入京口屯驻前军。”其长子魏郊同居镇江,后“添差扬州兵马钤辖”,“淳熙十五年,孝宗语枢臣曰:‘魏胜之子,当与优异’。”“诏郊添差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

无锡说。民国无锡《梁溪魏氏宗谱》载:“南宋初,有讳胜者,宿迁人,战殁清口;子昌,负尸葬惠山泉亭,卜室虹桥,以守父墓。”《宋史》记载魏胜死后朝廷“官其二子,郊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昌承信郎。赐银千两,绢千匹,宅一区,田百顷。”所赐魏昌的“宅一区,田百顷”可能就在无锡惠山附近,为了缅怀魏胜赐地在此建墓。新修《梁溪魏氏宗谱》载:“魏胜忠宪公墓,无锡锡惠公园里,惠山泉亭右草庵下,毁于文革后期,今名‘唐宋遗址’。” 明《惠山记》和清《惠山记续编》记载:“赠节度使魏胜墓,在章家坞忍草庵前。”《梁溪履痕:无锡近代风土游览著作辑录》记:“魏墓,在庵前。宋赠节度使魏胜墓。系拒金殉难,赐葬惠山者。然今荒冢累累不可考也。”

《魏氏宗谱》(亲睦堂珍藏版)记载,魏胜是虹桥(惠山当时属虹桥)始迁祖,“葬惠山泉亭之右辛山乙向”。宗谱中还有《忠宪公墓图》,详细标明了在黄公涧包围中的魏氏墓地。“坐落无锡惠山泉亭右草庵下庙巷南,今丈五十有五亩,折实平田五亩五分”。正中是魏胜墓,右侧是其次子昌的墓;左边是其孙了翁的墓;右下是其孙文翁的墓。从图上看,墓园最高处有三棵大树一字排开,墓地有墓门、步道和牌楼,甚是壮观。

经过一番寻查,魏胜墓所在有四处地点,除镇江志书明确记载是“司刻木以敛葬”,褒扬忠义外,淮阴、无锡和宿迁都有可能,但无锡离“淮阴东十八里”路程较远,其子魏昌“负尸葬惠山泉亭”可能性不大,古人去世后特别重视归葬故里。即使“连金人也褒其忠义,把他埋在战殁处”的淮阴,朝廷平定淮南后也会让其归葬故里。从淮阴至宿迁在当时也就是一天的路程,水陆交通都很便捷,没有不归葬故里宿迁的理由。无锡是其次子魏昌定居之地,和其长子魏郊居地镇江赐建衣冠冢一样,也是朝廷褒扬忠义所赐建衣冠冢。《宿迁志资料》也是“古人重归葬,亦无裹尸还江南之理”看法。刘云鹤在《魏胜故里辩》中也言明,“魏胜的故里是在今宿迁市东南陆集乡的齐路墩。”“至明末清初,其地仍有巨冢,曾被讹传为关羽所杀的蔡阳墓,实即魏胜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