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文化盛放,共赴“诗和远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宿迁和沭阳的关系 宿迁:文化盛放,共赴“诗和远方”

宿迁:文化盛放,共赴“诗和远方”

2023-07-23 2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

十年来,“文”字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渗透在江苏宿迁大地。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实现市有“四馆”、县有“三馆”,9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400余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群众家门口乐享精彩生活;每年推出特色文旅活动100余项、惠民政策30余项,“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城市名片愈加响亮;非遗项目走进中小学校、景区等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沁润更多心田……

公共文化设施织线成网

家住市区兴鸿一品小区的史女士,一直是市图书馆的常客。她说:“带着孩子沉浸书海,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家住宿豫区来龙镇,今年10岁的许婷婷是个小书迷。“我每周都会来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书,学到了很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在来龙镇便民服务大厅内,许婷婷熟练地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将上一次借的书归还,之后又挑选了感兴趣的书籍准备扫码借阅。

每到节假日,宿城区中扬镇岭桥村的农家书屋就成了孩子们的学园、乐园。面积不大的书屋,环境温馨、配置齐全,有图书6000余册、杂志报刊20多种等阅读资源,实现了与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不止是岭桥村,遍布宿城区的114个农家书屋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

书香弥漫,文化味浓。群众不断攀升的幸福感,正是得益于宿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批文化基础设施建了起来,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热了起来,一个个特色文化品牌亮了起来——

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达标国家一级馆。建成文化大院95家,县级以上文明村居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文化便民载体丰富,县级文化馆分馆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0%以上,县级图书馆分馆覆盖率达100%。

全市所有公共文化馆、站每周免费开放不少于42小时。沭阳县文化馆、宿城区非遗展示馆等23个公共文化场馆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文化进社区欢乐送万家”“周末书场”“文化广场周周乐”等11项特色文化活动入选江苏省群众文化“百千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2支群众文化团队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在全省率先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文化精品硕果累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九月,“牡丹花开”宿迁。一场全国性艺术盛会,给予了宿迁曲艺文化向全国展示的一次契机。

9月14日晚,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之一——“楚汉雅韵”宿迁市获奖优秀曲目汇报展演在宿城区政府礼堂举行,整场演出集结了宿迁曲艺界的顶尖艺术家,亮出了宿迁曲艺精品之作,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曲艺盛宴。

老少组合周银侠、周子汇再次演绎了曾荣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的经典剧目——苏北琴书《追星》,博得满堂喝彩;由曲艺名家戈娟、张金贵等精彩演绎的苏北琴书《烽火情》,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和爱人陈若克等老一辈革命家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在声声琴音中激荡着观众胸膛;苏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牛崇祥演绎的《古黄河畔的生命守护者》,唱出了“生命守护者”王爱东长年坚守古黄河畔的大爱无私……

文化精品迭出,厚积的是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由宿迁推出的柳琴戏《古城拉魂》、淮海戏《胖婶当官》、泗州戏《信仰》、歌曲《春到上塘》等舞台艺术精品,在省级以上活动中获文华奖大奖、优秀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囊括了省级所有奖项。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宿迁矢志不移。近年来,宿迁创新实施“宿迁出品”计划,年均创作文艺作品100部以上,连续三届的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宿迁15部作品获奖、领跑苏北。其中,文学作品《鸟背上的故乡》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动漫《环保特攻队》获得“玉猴奖——年度十佳新锐动漫IP”奖;纪录片《最后的水上渔村》入选中宣部大型精准脱贫纪录片《承诺》第一集,获得江苏省电视外宣彩虹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宿迁高度重视书画艺术发展。近年来,宿迁创新设立宿迁美术奖、宿迁书法奖,举办宿迁市临书大赛,设立中国美术家写生基地、中国摄影家写生基地,促进全市书画艺术水平迅速提升。每年获得省以上书法美术奖项20项以上,多人次获得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最高奖(提名奖)、江苏书法奖、江苏美术奖,“书法美术宿迁现象”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保护传承呈现良好态势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宿迁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顺山集遗址,距今8000多年,是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

8月19日,在顺山集遗址发现60周年、顺山集文化命名10周年之际,由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政协宿迁市委员会联合编撰的《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正式出版发行。一本向群众宣传普及文物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鲜活素材,让8000多年前宿迁先民创造的、陈列在江苏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对提高宿迁乃至江苏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化活在当下。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宿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挖掘非遗项目,不断加强保护力度,大力弘扬非遗文化,让广大群众更好地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促进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推进“非遗进校园”。从2012年起,剪纸、泥(面)塑、烙画、淮海戏、琴书、大鼓等多个项目,常年在学校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不仅了解了非遗、亲近了非遗,而且也增强了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强化人才培育。近年来,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推荐优秀传承人参加“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加大对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培养,不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组织展示交流。连续组织全市优秀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大集”活动,集中展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形成非遗活动品牌。淮海戏、柳琴戏、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地方传统戏剧、曲艺节目成为各地文化惠民活动的主力担当。组织云渡桃雕、烙书画、剪纸等项目参加省内外非遗项目展示交流和比赛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宿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21项、市级112项、县(区)级344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1人、市级281人、县区级648人。非遗项目涉及传统民俗、民间传说、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游艺(体育、竞技)、传统医药等11个门类。泗阳县临河镇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沭阳县被授予“中国淮海戏之乡”,宿城区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走进项王故里景区,感受亘古绵延的文化宿迁;走进中国酒都,品味醇香浓郁的醉美宿迁;走进水韵名城,体验生态优美的风雅宿迁。项王故里、碧水蓝天、醇香美酒、衲田花海总有一款让爱旅游、爱生活的人魂牵梦绕、百转千回。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宿迁旅游发展带来了无尽可能。规划美好蓝图,宿迁编制了《宿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宿迁市中心城区全域旅游规划》《宿迁“中国”酒都酒文化旅游规划》等旅游规划,引领产业稳步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A级景区由12家增加至49家,洪泽湖湿地景区创成宿迁首家5A级旅游景区,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

为传承治水文化、航运文化和老街文化,宿迁开工建设了皂河龙运城、新盛街等一批文旅新地标、新项目。皂河龙运城建有龙王庙行宫、龙运宫等10个文博展馆,大禹治水、古运千年等10个奇幻游乐项目,龙门盛宴、皂河寻梦等20个演艺路秀,筑堤建闸、王营御林等5个亲子互动项目。

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宿迁坚持从基础着手,不断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全市60余家宾馆饭店和市文旅集团开展同行合作,市区为旅游团队提供的床位数稳定在8000张以上。开通两条市内旅游直通车线路,发车百余班次。宿迁游客满意度测评连续7年位居满意等次。

“高铁去宿迁,安排上了!”“宿迁值得一‘醉’!”……8月31日晚,以“遇见醉美宿迁”为主题的2022宿迁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在杭州举行,苏北琴书、酒文化酿造技艺、西楚特色舞蹈等代表宿迁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杭州市民驻足观看,点燃了不少人到宿迁一游的想法。2012年以来,这样富有特色的旅游推介会,宿迁在省内、上海、山东等地已先后举办30余场,城市旅游品牌越发深入人心。

十年攀高逐新,宿迁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劲头。202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1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210.17亿元,比2012年增长2.23倍。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在竞相发展的文化大舞台上,宿迁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作者:武蕾 肖伟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