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视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家风建设的案例 家庭家教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视角

家庭家教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视角

2024-07-10 0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

家庭家教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视角

——兼论新时代妇联组织的家庭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并明确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1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申,要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突出了家庭家教家风以及包括妇联组织在内的群团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为什么如此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家庭家教家风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有何意义与作用?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妇女群团组织,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方面有何作为?分析探讨以上问题,对于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改善基层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实践创新的需要。

一、家庭家教家风是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的着力点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作为一个政治制度框架中最基层的权力运作过程,基层社会治理是指街道、乡镇、村居社区中不同的行为主体遵循特定的制度规则、程序,通过协商合作,表达利益诉求,以期达成共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2其主要功能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规范建设,规范公众社会行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整合优化各类社会资源,在解决民生微实事中夯实党的基层群众基础;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和功能,家庭功能发挥状况,家庭建设和家教家风传承状况,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进而影响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

家庭家教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现了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探索,逐步深化对社会治理主体任务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律的认识,把家庭家教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突显了家庭这一治理主体的极端重要性,逐步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理念人本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模式网格化的鲜明特点。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是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回答了基层社会治理该怎么看、怎么办等重要课题,为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实践路径。

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3,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治理理念到治理体制的转变,由单一主体治理进入到社会各方组织多元治理的阶段。2014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4,通过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从而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5,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6。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7,实现了社会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所要处理的关系和功能发挥,最终都要落实到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是个体最初始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治理的实质是处理与“人”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源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和谐,家庭利益关切是否得到社会关注支持,不仅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将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二、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家庭是每个个体价值观形成以及个体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起点,也是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8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国家治理大格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需要进一步厘清家庭家教家风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为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奠定认识论基础。

#1

家庭: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手段又是目的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9“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阐明了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结而成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宝贵资源,决定了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载着重要功能。家庭的生产生育功能,是影响家庭和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家庭的教育功能,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习得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规范,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培养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家庭的养老抚育功能,在国家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提供不充沛的状况下,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家庭的情感慰藉功能,对呵护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培育健全人格,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与家庭功能相融相嵌。无论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规范建设、维护社会秩序;还是整合各类资源、解决民生实事,培育社会心态、凝聚社会共识,基层社会治理每一项功能的发挥和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处理,都将在家庭这个重要的领域中得以反映和呈现。快速的社会、人口、家庭变迁给家庭领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受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出现家庭责任缺失、家庭情感淡化、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教育错位等现象。同时,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家庭需求越来越立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化,人们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与家庭息息相关的民生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些问题,正是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高度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家教: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依托的重要教化途径

人是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关系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11。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公民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关涉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需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为依托。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需要基层群众增强自治活力,培养法治思维,养成循法而行、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严守社区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而这些品行的习得,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长期熏陶。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1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作为个体交往最频繁、最深入的场所,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一切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后继有人这一基础工程的重要举措。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等家庭教育错位现象,不仅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乃至民族复兴大业后继有人。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的家庭没有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目标,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忽视对孩子进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教育,导致把孩子被培养成没有社会关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家长知晓用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基层社区的公共秩序和文化生态才可能呈现新面貌。因此,父母应该把道德养成融入家庭生活中、渗透到生活点滴中,通过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体化载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孩子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3

家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依托的精神力量

良好家风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3“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4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激发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志愿参与基层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氛围。良好的家风对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风尚和社会和谐安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风是维系家庭成员生存的精神支柱。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并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15中国人一向看重家风,视之为一个家庭教化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作风的直接反映。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爱共融,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共同承担养老育幼的家务劳动,共同履行家风传承的主体责任;代际之间包括父母对子女、子女对长辈相互关爱、相互照顾。家庭成员注重精神成长,自觉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以家庭美德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

良好家风能够正党风带民风促社风。 在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和最早的学前教育场所,长辈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子女的人格和道德生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家风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与约束力,通过祖辈和其他长辈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既能在思想道德上引导和规范家庭成员的意念和行为,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家风源于家庭,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家庭,它是整个社会风气以及民风、党风、政风的基础。正所谓家风连着民风、社风、党风、政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纯。良好家风不仅能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而且能够促进党风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这正是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吸取的精神力量。

三、创新妇联家庭工作,提升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四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交给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全国各级妇联组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家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探索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平台和载体、路径与方法。尤其在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级妇联组织开创性地探索出许多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方式方法,为今后妇联组织更高水平地开展家庭工作,更高质量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

加强顶层设计,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家庭工作是妇联组织的传统工作领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妇联家庭工作力度加大,从组织制度、机构设置、人员保障、具体工作部署等各个方面都把家庭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从源头上明确参与工作的目标方向,为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条件。

在组织章程上,新增了重视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工作的制度性规定。中国妇女十二大以前的妇联章程,虽历经多次修改,但家庭工作着墨甚少。与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妇联组织做好家庭工作的重要任务相比,原有妇联章程不能涵盖这一新要求。为此,2018 年11 月,中国妇女十二大通过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修正案)》把“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创建,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推动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作为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16明确地写进了第一章“任务”中,从制度层面进一步确认了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在妇联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新时代妇联组织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机构设置上,组建了专门开展家庭工作的部门“家庭和儿童工作部”。这是妇联组织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重点,在妇联机构沿革史上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以前,全国妇联有关家庭工作分别由宣传部、妇女发展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等部门承担。职责相对较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合力和整体效应。2016 年,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的《全国妇联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妇联家庭工作,积极引导妇女和家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中编办印发全国妇联三定方案,对妇联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整合家庭工作职能,组建“家庭和儿童工作部”,承担有关家庭工作职责。这是党中央着眼家庭建设而赋予妇联组织的全新职能和独特地位,为妇联组织更好做好家庭工作提供了机构、人员等组织保障。

在工作布局上,家庭工作被调整转移为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持续加大家庭工作力度,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家庭工作内涵。2019 年,全国妇联进一步统筹和创新推进妇联家庭工作,创造性地启动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工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为根本任务,确立了四项行动计划:一是家庭文明创建行动,传承家庭美德,弘扬良好家风;二是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三是家庭服务提升行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巾帼家政服务、巾帼健康服务、婚姻家庭服务、困境家庭帮扶等工作;四是家庭研究深化行动。①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成为新时代妇联组织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总抓手。

#2

把握需求导向,建立健全动态掌握需求机制

满足基层群众和家庭需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宗旨。准确把握家庭需求,是妇联组织提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妇联家庭家教家风工作涉及面广,既包括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又包括做好家庭服务、开展扶贫帮困等。只有突出需求导向,深入了解不同家庭类型的多元化需求及动态变化趋势,注重供需对接,才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在2020年防控新冠疫情期间,妇联组织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到不同类型家庭及家庭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了许多精准的暖心服务,帮助许多家庭解决现实困难,稳定了人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如,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庭实际需求,各级妇联组织相继发起了为她/他们送“暖心包、暖心菜、暖心话”服务,“你守护‘大家’,请让我为你守护‘小家’关爱行动”、“食无忧、心无忧、子无忧、劳无忧‘四无忧’服务”等,在生活用品采购、购置药物、家政服务、老幼照顾、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做好稳后方的工作,为前方战士解除后顾之忧。针对监护缺失的困境儿童和因疫情未能与父母团聚的现象,妇联组织或选配热心公益、高素质、属地化的“邻家妈妈”进行常态化的“陪伴、引领、帮扶”,或积极招募巾帼志愿者成立“临时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小组,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心有所安。针对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或其他有特殊需求的特殊人群,许多妇联干部或巾帼志愿者做实“1+1”结对帮扶工作,用心关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针对居家隔离的孕产妇,妇联组织调动社会组织和巾帼志愿者协力为她们提供“订单式”服务,或开展“网上问诊”,为孕产妇提供在线健康教育和指导服务,为孕产妇和家庭搭建安全防护网。基层妇联这些接地气的暖心服务之所以倍受欢迎,正是契合了不同家庭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这些特殊时期的经验做法带来的启示是:只有提供供需对路的精准服务,帮助家庭解决民生实事,才能切实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常态化推广疫情期间的好经验好做法,就需要建立完善动态掌握需求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分区域、分城乡定期进行家庭需求调查,深入分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比如贫困家庭、困难退役军人家庭、有中小学生的家庭等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痛点”;二是建立需求监测机制,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把定期收集家庭需求信息作为数字化、智慧社区建设的一项内容,拓展了解家庭需求的渠道;三是建立基层妇联走访联系家庭制度,定期走访辖区家庭,对辖区内不同家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对以上几种途径获得的家庭需求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举措,才能把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3

拓展合作平台,建立完善联动协同机制

妇联组织是实施“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牵头单位。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既包括不同层级的妇联组织,也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妇联作为牵头实施单位,需要深刻把握治理主体多元化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推动建立完善联动协同机制,做足“联”字文章,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好“组合拳”,凝聚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工作的强大合力 ,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先,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妇联基层组织设置和工作往往与基层党政部门和其它人民团体相交叉,有些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要充分发挥这种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的特色优势,坚持“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工作理念,用好街道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等平台和阵地,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其次,大力协同其他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家庭家教家风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四项行动计划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专业力量协同解决。要用好妇儿工委、城乡妇女岗位建功领导小组、妇女儿童维权领导小组等妇联联合联动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机制,推动出台和完善家庭友好政策,切实帮助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后疫情时期,疫区家庭因长时间居家隔离尤其出现家庭成员病亡情况的,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妇联组织应加强与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各部门即各司其职,又需要相互合作、携手应对。

再次,广泛联络社会组织和联动各类志愿者。家庭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家庭服务也应随之更专业化、精准化。妇联组织应搭建与社会组织联系沟通的平台,主动与具有不同专业服务技能和资质的社会组织加强沟通联系,通过项目化运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家庭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各类志愿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包括巾帼志愿者在内的各类志愿者在开展扶弱帮困、关爱独居老人、母婴健康、困境儿童等家庭服务中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妇联组织完善巾帼志愿者管理服务机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之,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亟待创新的实践命题。妇联组织有责任也有优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引入家庭视角,丰富和创新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方法与路径,统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作者:马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原标题:《家庭家教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视角》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