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隐藏宝藏:林海音故居何时揭开神秘面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家里养鸟好嘛! 北京的隐藏宝藏:林海音故居何时揭开神秘面纱?

北京的隐藏宝藏:林海音故居何时揭开神秘面纱?

2024-03-30 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第2337篇文章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为大家奉献上巾帼女杰故居行的特别系列策划,和大家分享那些杰出女性在北京的故居,以及他们在北京生活、工作的故事。

如果您手头上有关于北京名人故居的书籍,您也许会发现,其实,书中刊载的北京名人故居的主人大多为男性,以杰出女性命名的北京名人故居,真的是凤毛麟角。早在2020年底,北京市西城区面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其中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项目赫然在列,根据2021年的招标结果显示,这里将变身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可到现在,已经三年过去了,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项目仍然没有对公众开放。我们也期待这个项目尽快落地并向公众开放,以让喜爱北京南城的游客和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这位著名女作家的风采。

林海音在北京当年都住过什么地方?现在,这些地方还能寻找到遗迹吗?那在林海音的回忆文章中,又都记叙了哪些她在老北京南城生活的故事呢?

01

北京是林海音的第二故乡!

林海音无疑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欢的我国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于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风土人情。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

林海音的原籍是台湾苗栗头份。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母亲婚后怀着她到了日本,在日本第二大城大阪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小英子。那是1918年的阴历三月十八。照理,那该是她的第二个故乡吧!不,她心里时刻不能忘怀的是北平!她三岁时随父母从日本返回台湾,父亲先到了北京,母女俩在苗栗和台北住了两年,等父亲安排好了一切,小英子便在五岁那年同母亲坐了大轮船到天津而转到了北京。

这里才是林海音的第二故乡!她在北京住得太久了,童年,少年,而妇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了根一样。她经历了1928年北京从首都变为特别市北平的过程,这样算,她在北京以及后来的北平共住了26年,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座古城。她是从城南开始了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她开始穿打了皮头儿的步鞋,开始喝豆汁儿,开始吃涮羊肉,也开始上师大附小一年级。清早,扎紧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黄辫子,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是多么地快乐、兴奋和温暖。

英子搬了许多次家,每次都没离开城南。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季节啊!她会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中山公园细细地品赏牡丹、芍药。许多夏季的黄昏,她懒洋洋地倒在太庙静穆松林遮掩下的藤椅上,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喝几口清淡的香片茶,听几声悠长的夏蝉鸣。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风俗物事和人情世相呵!当她成为作家的时候,似乎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嗅闻到北平秋天的各种气味,弥漫在街道上和人群中的炒栗子香味,还有可人的葡萄、柿子、石榴、梨、枣等等秋之果的阵阵清香。

02

林海音在晋江会馆有哪些生活回忆?

林海音是由中国大陆移民台湾的第七代。父亲林焕文先生生于书香之家,在汉学和民族意识熏陶下长大成人,却在师范学校接受日文教育,所以他是台湾日据时代的一位兼通中日文的知识分子。父亲本是广东蕉岭客家人,在台湾板桥娶了林海音的母亲黄爱珍女士。不久以后到日本经商,在大阪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英子“,这就是林海音。

林海音三岁的时候,全家返回台湾,但是日本人的统治下,所谓的”皇民“生活不好过,他家终于在林父的主张下移居北京。在这儿,开始了林海音成为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林海音开始穿着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开始穿袜子,开始喝豆汁儿,开始吃涮羊肉……

林海音的爸爸和妈妈很爱孩子,十年里生了七个孩子——五个女儿,两个儿子。从三妹燕珠开始,凡在北平出生的都带有“燕”字,燕生、燕瑛、燕玢和燕璋。

1936年摄于北平南柳巷晋江会馆

林海音的父亲似乎特爱搬家,从谦安客栈、椿树上二条、新帘子胡同、虎南坊桥到西交民巷、梁家园,九年里头竟住了六个地方。不论搬到哪儿,林家院子里,廊檐下总是摆满了花,台湾乡亲爱开林父的玩笑:“老林,你那么爱花,难怪生了一堆女儿!”

每年过年前,林父总要上前门“瑞蚨祥”挑一批料子,找来裁缝,为家人量身定做漂亮的新衣裳。一家人穿上新衣,上照相馆照张全家福,寄给台湾的亲人。

1931年5月,林父病逝,年仅四十四岁。留下二十九岁的妻子及七个孩子——十三岁的英子、十一岁的秀英、八岁的燕珠、六岁的燕生、五岁的燕瑛、四岁的燕玢和两岁的燕璋。

林家爸爸撒手而去,撇下年轻的妻子和一大群年幼的孩子,有太多的不舍与不放心。他死前交代,身后一定要回到家乡。1936年,林海音的堂兄阿烈从北平回台湾。他带着英子爸爸的骨灰,回到了家乡。

林海音记得——病中的爸爸就常常对她说,爸爸如果死了的话,英子应当帮助软弱的妈妈照管一切。林海音从来没有想到爸爸会死,也从来没有想到她有这样大的责任。

在爸爸去世的那一天,林海音瞬间长大了,帮助妈妈扛起了一个家。

03

林海音是如何帮妈妈撑起这个家的?

爸爸去世没多久,为节省开支,林家搬到南柳巷晋江会馆。晋江会馆可以免费居住,条件不错,同院子的乡亲也相互照顾、扶持。

爸爸走后的第二年,林海音的四妹燕瑛和小弟燕璋先后因病离世,家中只有妈妈和五个孩子相依为命了。

在我国台湾生活的林海音祖父,几次写信给儿媳爱珍——孤儿寡母留在外头太艰苦,回家乡来吧!

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做过家乡头份的区长,是当地受人尊重的长者。在中港溪流域,是以文名享盛誉。

林海音首先就不肯:“我才不回去念日本书!“

林海音的妈妈爱珍,是台湾板桥人,是讲闽南话的,祖籍福建同安。以一个闽南语系的女人嫁给客家人,在当时罕见。

林妈妈自日本回到我国台湾,在客家村和板桥两地住了两年,才到北京的。

林家是头份客家大家庭,妯娌们轮流烧饭,她一样轮班。娇小的个头儿,缠过足又放足,得搬张小板凳,站上去,才够得着大灶,惹得家人偷笑。

既然大女儿不愿回去,她也就乐得“顺从”了,何况北平的的生活多自由呢!

但是,妈妈还是让林海音写信给祖父,说明原因——

林海音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已经读到中学二年级了,弟弟和妹妹也都在小学各班读书,如果回家乡去,我们读书就成了问题。我们不愿意失学,但是我们不能半路插进读日本书的学校。……我们是不愿意回去读那种学校的,更不愿意弟弟妹妹从无知的幼年就受那种教育的。妈妈没有意见,她说如果我们不愿意回家乡,她就和我们在这里待下去,只是要得到祖父的同意。亲爱的祖父,你一定会原谅我们的,我们会很勇敢地生活下去。就是希望祖父常常来信,那么我们就如同祖父常在我们的身边一样地安心了。……

就是林海音的这封信,让她们一家人留在了北平。他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南柳巷晋江会馆,直到林海音工作、恋爱、出嫁。1948年,林海音和丈夫夏承楹带着一家人去了我国台湾,并迎来了她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