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宣纸是啥 《发现非遗之美》

《发现非遗之美》

2024-07-09 2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优质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所以成为了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另外,由于其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宣纸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

晒青檀树皮(稻草滩上)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晾晒剥下来的青檀树皮

关于宣纸生产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曹氏一族历来是宣纸生产技艺的主要传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传至今天已有30余代。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碓皮

宣纸产地至今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泾县有多条河流,水质清澈,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终年不绝。一条属淡碱性,天然适合制浆;一条属淡酸性,天然适宜于制纸。优质的水源是宣纸制作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搅拌纸浆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宣纸所用的原料,来自宣城泾县所产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是中国特产,其树皮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明代以后,在青檀树皮中加入了皖南山区沙田稻草,两种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能紧密聚合,不需胶合粘连,所造的纸张强度好、韧性佳。

捞纸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些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而最重要的工序是纸浆制作,捞纸,晒纸。

用竹编抽打纸张

首先是纸浆制作,将青檀皮蒸煮后,放在朝阳的山坡上进行10个月的晾晒,自然漂白,制成皮料,然后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将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一定比例混合。因为所要制成的纸的品质不同,混合的比例也不同。然后再经过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纸浆制成后要配水,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使浆液更为均匀。

“红星牌”宣纸——驰名商标

配完浆后,要进行捞纸,这是宣纸制作的又一关键步骤。两个师傅同时拿着特制的捞纸竹帘,在纸浆池中进行捞纸,第一次捞时深一点,第二次捞时要浅一些,谓之“深入浅出”。水通过木板下的洞眼流下,纸浆留在板和帘子之间。每张纸的重量误差不超过正负1克。捞出来的宣纸叠放在一起,像一块巨大的豆腐,一碰就碎。所以堆放时,十分需要手艺。

从左至右:《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画家孙景隆(2011年,安徽南陵)

孙景隆花鸟画作品

经过捞纸程序出来都是湿纸,要将湿纸一张张揭开进行烘晒,古代需要在阳光下晾晒,现代则可以在高温墙上烘干。烘干时要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成品的宣纸就此成型。经过剪纸、包装,即可出厂上市。优质的宣纸,历经一年方可制成。

孙景隆花鸟画作品

孙景隆花鸟画作品

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长处,这一技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器代替。宣纸的生产至清代臻于鼎盛,出现了王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品牌,19世纪曾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孙景隆花鸟画作品

孙景隆花鸟画作品

(责任编辑/姚泽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