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内江市东兴区老湖广话及客家话两大方言的分布及现状调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客家话骂人话 【历史文化】内江市东兴区老湖广话及客家话两大方言的分布及现状调研

【历史文化】内江市东兴区老湖广话及客家话两大方言的分布及现状调研

#【历史文化】内江市东兴区老湖广话及客家话两大方言的分布及现状调研|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载

《巴蜀史志》2021年第3期

内江市东兴区老湖广话

及客家话两大方言的分布及现状调研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方言词汇的搜集与研究在四川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方言比较词汇集《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是西汉时候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编写,距今2000多年。《方言》记录西汉时代各地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其后著录和考证四川方言词语的专书,有明朝四川遂宁李实的《蜀语》,清末民初四川成都张慎仪的《蜀方言》、四川遂宁唐枢的《蜀籁》,还有基督教传教士亚当·格伦杰的《西蜀方言》。这些书有其历史意义,对我们了解过去的四川方言有一定参考价值。

 然而,经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也不例外。据《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府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即当时的湖南、湖北)人口最多,史称“湖广填四川”。

事实上,虽然湖广行省的移民最多,但从远道迁徙而来的还有路途更加遥远的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跟随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他们日常使用的老湖广话和客家话,与属于西南官话的内江话一起,构成今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的三大方言。

一、老湖广话的由来及在东兴区的分布

 崔荣昌在《四川方言的形成》里说:“四川的客家人称四川官话为‘四邻话’或‘四里话’(仪陇)、‘四外话’(西昌)、 ‘湖广话’(成都市东山、资中、威远)和‘老湖广’(资中、威远)。”据崔荣昌、李锡梅1985年在广汉、中江、金堂、乐至等县的实地调查,广汉县说这种方言的群众自称“死湖广”,金堂县把这种方言叫“宝老倌话”(这些人不少由湖南宝庆府迁来),还有叫“苕腔”的(“苕腔”有两层意思,一是土俗,“苕里苕气”,苕指红苕,即红薯;二是“邵腔”,指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迁来,“苕”与“邵”读音相近);而更多人就叫“土话、本地话”,或以当地地名称呼,叫“冯店话、广福话、永兴话、竹篙话”等。

内江话与老湖广话词语对照举例

 具体到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说内江话的本地人一般把老湖广话称为湖广腔。老湖广话集中分布在双才镇、双桥镇、田家镇、高梁镇、永福镇的部分村子(即过去的大治、太安、凤天、贾家、双桥、新店、新庙等乡及永久、永福的部分村子),其中贾家、双桥、新店、新庙、凤天都属于省道206线(分布在内江至安岳沿线,俗称内安线)辐射范围内,邻近双桥镇的安岳县周礼镇、资中县太平镇和龙江镇,也是老湖广话的集中分布区。而在这些集中分布地方,内部又稍有差异,双桥和凤天、大治不尽相同。

 2017年2月4日,内江市东兴区永东火龙闹新春,舞火龙、打铁水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之一( 兰自涛 摄)

 通过到双才、双桥等相关乡镇调查走访和查阅我办所存部分家谱发现,这些老湖广话集中分布区人口的祖先,大多来自湖南省的湘语区。他们在湖广的祖籍住地集中在邵阳一带,也就是湘语南片“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地区;他们中多数是在清初的顺治年间,特别是康熙年间入川,距今300多年。

二、客家方言的由来及在东兴区的分布

 东兴区境内的顺河镇、郭北镇、永兴镇(过去的顺河区、郭北区)都有一些祖籍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其中,永兴镇(过去的永东乡、永西乡、太华乡)的广东客家人较为集中,曾经是一个客家方言岛,最多时有一两千人能说客家话,特别是尧家坡、甘家桥一带的客家人家庭日常用语均为客家话,但目前只剩一些老人还能说客家话。

 相关资料显示,客家是汉族一支特殊的民系,其先民祖籍为中原,自西晋末年,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相继举家、举族渡江南下,陆续来到赣、闽、粤边区落脚生根。他们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中,在与当地土著的竞争、冲突、融合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稳定族群——客家民系。客家今天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和台湾地区。语言保留较多的汉语古音韵,称为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客家方言也叫客家话、客话,四川称为土广东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及北部、广西南部、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县市和湖南、四川、海南;此外,闽、浙、赣、粤、皖5省的畲族几乎都使用客家方言。

 目前,东兴区境内的客家人大多是明末清初时期从广东、福建等省客家集中分布地区迁入原内江县境内的客家人后裔。据相关资料显示,四川客家在川南主要分布在内江、泸州、宜宾、资阳等市,以及隆昌、资中、仁寿、彭山、富顺、威远等县(市、区),以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会理等地区。其中,内江市区以及隆昌、西昌的分布最为集中。

 事实上,除东兴区永兴镇外,客家方言在内江市其他县区皆有分布:市中区主要集中在凌家镇;资中县则以铁佛镇为中心分布,包括睢家、万发、茶店、白庙、龙结等乡,至今仍是一个客家方言岛;在威远,说客家话的主要是与资中铁佛镇为邻的石坪乡的客家人;隆昌是客家人集中分布地区之一,通行广东梅县客家话和闽南客家话,全市客家后裔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石碾、周兴等地几乎是纯客家居住区,山川、傅家、石燕桥等乡镇的客家人比例也相当高。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东兴区乃至内江市并没有纯粹的客家方言岛,多数客家人皆是散居在“原住民”之中。由于“内江土著”占多数,客家人为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多兼说双方语言(即客家方言和内江话),也就是对客家人说家乡话,对其他人讲内江话;或在家里说客家话,出门说内江话。这是东兴区客家方言区曾经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老湖广话和客家话使用现状

 1994年出版的《内江县志》称:“内江县方言目前有三种:属西南官话的内江话;属湘方言的老湖广话;客家话。”26年过去了,如今的情况应改为:“东兴区方言目前有三种:属西南官话的内江话;属湘方言的老湖广话;客家话。但内江话已占绝对优势,会说老湖广话和客家话的人正逐渐老去、死去。”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东兴区老湖广话集中分布区内,40岁以上、日常使用老湖广话交流的人还较多,但也有被内江话同化的迹象;20—40岁的人,则基本同化为内江话,但能听懂老湖广话;20岁以下,多数已听不懂老湖广话。年轻人说自己拒绝老湖广话的原因有二:一是觉得老湖广话太土,二是因为跟其他非集中分布区的人交流起来有障碍。

 比较而言,老湖广话集中分布区所辐射的乡镇数量远超客家话分布的乡镇数。经走访调查,目前只有永兴镇还有一部分老人掌握着客家话,90%以上人口已被同化为内江话。不过每年正月初八在永兴镇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东火龙”及打铁水,倒是承袭了客家习俗。永兴镇老街上,也还保留着一些有明显客家印记的老房子。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内江市东兴区境内的老湖广话及客家方言已不可避免地逐渐被内江话甚至普通话所代替,这两大方言的使用数在东兴区呈迅速萎缩之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执笔:王 瑶

供稿: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