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规与准则 课件 1绪论.ppt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审计法规与准则简答题 审计法规与准则 课件 1绪论.pptx

审计法规与准则 课件 1绪论.pptx

2024-07-03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绪论11.绪论1审计法规概述审计准则概述22审计法规概述审计法规有时称为审计标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审计法规体系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审计准则是审计法规中规章的组成部分,是审计人员审计产品的生产说明书和审计组织管理的工作手册,审计准则的产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是审计供求双方订立的交易契约。基于审计评价本质的观点,审计准则是连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3一、审计法规及其分类

广义上的审计法规是指用于规范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狭义的审计法规主要是指规范审计主体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包括技术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审计技术性规范主要是指审计职业技术标准,一般指审计准则;审计社会性规范主要是指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即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因此,审计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技术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部分。实际上,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样属于审计主体与利益相关人交互行为方面的规范,属于广义的法律范畴,因此,可以将审计法规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行为规则;二是工作标准。行为规则包括审计组织规范、职责、权限、行为和道德上的要求。工作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在实际业务中有明确的具体要求的规定。45一、审计法规及其分类二、审计法规的层次1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236二、审计法规的层次1.宪法和法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明确了中国实行国家审计制度,并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机关的设置和领导体制、审计监督的基本职责、审计长的地位和任免等基本制度做了规定。这些规定是国家审计规范体系的基础。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总称。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7二、审计法规的层次2.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颁布的行政规范的总称,通常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8二、审计法规的层次3.规章

除上述两个层次之外的审计规范统称为规章。规章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并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制定的条例、办法,还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行业协会制定的准则、细则等规章。审计法规大部分以规章的形式存在。9;二、审计法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高层次的法规是低层次法规的制定依据,低层次的法规不能与高层次法规相抵触。一般情况下审计法规的第一条都明确了制定的依据,这些依据基本上就是高层次的法规。审计法规中按照效力来看,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规章。

低层次的法规是对高层次法规的解释和补充。一般情况下,层次越高,制定程序越复杂,制定周期越长,低层次的法规则相反。当高层次的法规的修订不能满足实务的需求时,也可以先制定低层次的法规予以补充,待时机成熟后,再修订高层次法规。10审计准则概述

审计准则是由政府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11

虽然最早出现的审计是国家审计,但最早出现的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845年,英国修订《公司法》,授权审计人员对公司会计报表开展审计,注册会计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880年,英格兰威尔士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后,制定了道德标准与规范约束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1887年,美国会计师联合会成立。1917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于1916年由会计师联合会改组成立)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公告——《统一会计——联邦储备委员会暂定提案》,揭开了制定审计准则的序幕。并于1947年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试行方案——公认的重要性和范围》。

内部审计准则的产生离不开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努力。1940年成立的IIA一直致力于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1947年发布《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20世纪70年代,在推动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的同时发布了注册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成立职业准则委员会,研究制定国际内部审计准则;1978年发布第一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第一部国家审计准则——《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能的审计准则》于1972年由美国审计总署颁布。内部审计准则和政府审计准则的产生动因主要是满足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一、审计准则的产生

12

审计准则是审计利益相关方订立的一种交易契约。在日常交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对服务质量无法观察,因此只能通过订立交易契约,对无形产品的形成过程和提供程序加以约定,从而间接实现对其质量的控制、保证和提高。

这种约定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生产和提供的纯技术性约定,最终形成审计技术准则;二是关于供给者与需求者交互行为方面的约定,形成职业道德准则,它与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职业规范。二、审计准则的性质

13

审计理论结构可以定义为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也就是审计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对审计的定义,审计的本质是评价,是一种评价制度或评价行为,这种评价区别于其他评价的主要特点包括: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保证程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透明度(利于治理);评价主体是具有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组织与个人;通过审计评价,可以发现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持秩序,促进和谐;评价结果与受托责任相关,有利于受托责任认定、解除。14(一)基于审计“评价观”的审计理论结构审计三、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结构15(二)审计准则:连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透度

从审计准则的产生来看,审计准则既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又对审计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诠释。

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与审计技术准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重要内容,同时,审计准则又是指导审计人员工作的行为要求,可以用于指导审计实践,是审计产品的生产说明书,是审计组织有效管理的工作手册。因此,审计准则是连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四、审计准则的意义降低审计风险评价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可理解性提高审计人员揭示能力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人才培养16审计准则的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审计准则有助于维护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正当权益,使得他们免受不公正的指责和控告,是确定和解除审计责任的依据。

(二)评价审计质量

审计准则提出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是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当审计质量无法衡量时,审计准则就成为评价项目质量的重要标准。如审计机关在评估优秀审计项目时,除关注审计组发现问题、提出有效建议的多寡之外,还关注审计档案,这是因为审计档案是审计组执行审计准则的载体。17审计准则的意义

(三)增强审计结果的可理解性

审计报告,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比很大,这类报告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异,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资本市场维护商业正义和防范重大错报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度,但广大投资者对审计质量是无法观察的,通过熟悉审计准则,社会公众可以获知几种审计报告是如何出具的。

(四)提高审计人员揭示能力

能否揭示国家治理中各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却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国家审计如此,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同样如此,审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审计准则的先进理念,这样才能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游刃有余。18审计准则的意义

(五)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人才培养

审计准则是审计产品的生产说明书。审计准则的产生,说明审计工作有规律可循,标志着审计理论的产生。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播方式不同,审计准则有利于审计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审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审计学教材一般也是随着审计准则的修订而修订。另外,审计准则的修订与审计理论研究形成互动,可以进一步推动审计理论的发展。19五审计准则的修订1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相关理论的发展借鉴国外成果2320;审计准则的修订

(一)审计实践的发展

审计准则来源于审计实践,又指导审计实践,是最佳审计实践的提炼和总结。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原有的审计准则可能无法适用于审计实践,这时,就产生了修订审计准则的需求。21;审计准则的修订

(二)审计相关理论的发展

审计准则除了来源于审计实践,还吸收了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早期,被审计对象规模较小,审计一般采用详细审计模式。随着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审计人员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重点领域并配置较多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越薄弱的地方发生差错的概率越大,内部控制评价成为确定审计重点的主要思路。随着内部控制从制度两分法、三要素发展到五要素,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