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管类实证论文的结构及写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实验研究性论文的结构及各部分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经管类实证论文的结构及写作

关于经管类实证论文的结构及写作

2023-07-26 0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 本文参考了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整理的山大经济学院陈强教授《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一书第15章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人改编于此,供大家一起借鉴学习。

最近在写论文,相结合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整理一篇关于实证论文的写作介绍。一般来说,规范的实证研究步骤包括:

选题探索性研究收集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选择计量方法解释回归结果期刊投稿及论文修改

按照正常的顺序来讲,论文的写作都在数据和结论都得到后进行,但是我认为论文写作不能等到结论出来以后再开始,而是在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以后就要开始了。我认为要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搭建计量模型、选择计量方法,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这样随着研究的一点一点推进,你的论文也就完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曼昆(Greg Mankiw)问加尔布雷斯 (John K. Galbraith) 写作成功的秘密。加尔布雷斯回答说,他写的所有东西都会修改很多次,通常直到第五稿时才会基本满意。 因此,论文写作需要尽早着手,后边的修改的机会还多着呢。

为了便于读者更快地从论文中获取信息,实证论文通常有一定的结构。因此,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下面分别介绍论文的各个部分和写作要求。

(1)标题,摘要和关键字——Title, keywords, abstract

论文的首页通常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字等信息。 标题 (title) 是论文的标签,正如商品的商标或名称。一般应选择简洁而有吸引力的标题,并能让读者知道该文主要做什么。在论文写作乃至成文之后,都有可能修改论文题目,使之更为贴切有趣。

在题目之下一般为作者姓名,而将具体的作者单位、联系方式、致谢以及原创性声明放在脚注里。当然,致谢和原创性声明也可能会放在文末,有个别期刊还需要在文末加入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期刊不同排版会有所区别。 如果有多位作者,一般需选择其中一位作者作为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负责投稿并与编辑部保持联系,一般通讯作者是自己研究生导师 。

在题目与作者之下,一般为摘要 (abstract),通常在100字左右。摘要需突出论文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一般读者会先看摘要,再决定是否看全文。因此,论文摘要应字斟句酌,凸显本文的主要贡献,并激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摘要通常在论文主体完成后才撰写,因为此时作者对于论文的主要内容会有更清晰的概念。

在摘要的下面,通常还需提供几个关键字 (keywords),以便读者能很快地根据关键字搜索到此文。关键字常常来自论文的题目。 另外,在关键字之下,还可能提供 JEL 分类号,这是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杂志所用的经济学各领域的分类编号 。

实证论文的正文一般依次包括以下部分: 引言、文献回顾 (可归入引言)、理论框架或背景介绍 (可省略)、数据说明、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 (可归入回归结果)、结论。 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2)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虽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却经常最后写。原因之一,引言集中了全文的卖点 (selling points),最难撰写,须反复修改;原因之二,引言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只有在全文大体完工后,才能准确地总结与提炼。

引言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本文研究了什么问题, 2. 此问题为什么重要 (研究意义); 3. 本文使用了什么数据 (最好在数据来源上有所创新或挖掘), 4. 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是什么, 5. 得到了哪些主要结论; 6. 此研究与已有文献的关系, 7.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边际贡献等。 由此可见,引言将论文的精华部分以非技术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可视为扩展版的摘要,是 “销售” 此文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许多读者在浏览论文时,常常先看引言与结论,然后再决定是否细读正文;可见引言的重要性。

引言的写作大致有两个套路。传统的套路是,在提出研究问题之后,首先回顾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以及不足之处,然后顺势引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比如,填补了文献的空白)。传统套路的优点是,比较有逻辑性,能自然地呈现学术发展的脉络;其缺点在于读者需要有一定耐心,先回顾主要文献,然后才知道本文的主要工作。

现代的套路是,提出问题之后,马上直奔主题,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然后再回头介绍本研究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这两种套路各有优缺点,适合不同的论文,但直奔主题的现代套路似乎日益流行。

另外,引言的最后一段通常提供全文的路标 (roadmap),告诉读者本文的其余部分在结构上如何安排,以便于读者阅读。

(3) 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

文献回顾如果较短,可以归入引言部分;反之,如果文献回顾较长,则可单独作为论文的一个部分。对于文献的回顾一般按文献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着重介绍重要的文献,而其他文献可以简略介绍、放入脚注,甚至略去。

文献回顾的写作切忌只是堆砌罗列一些文献,而未进行深入分析。 事实上,文献回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厘清本文的研究与已有文献的关系,以凸显本文的边际贡献及其在文献中的地位。

为此,在肯定现有文献的原创贡献外,难免会指出其不足之处 (或被忽略的方面)。此时,应注意语气委婉,因为这些文献的作者有可能正是未来的审稿人或编辑。另一方面,你又希望突出本文的独特贡献 (当然必须实事求是)。因此,在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与突出本文的贡献之间,需要找到措辞与语调上的平衡。

(4) 背景介绍(或理论框架)—— Background Informa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实证论文并非仅仅是找一堆数据,然后汇报回归结果。只有告诉读者有关经济现象的背景,完整地述说一个经济故事,才能使得计量结果更有说服力。

比如,Nunn and Qian (2011) 研究引入 “新世界” (New World) 作物土豆对 “旧世界” (Old World)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影响,在其第二节背景部分,即以大量篇幅介绍土豆的优点 (virtues of the potato)、土豆如何从新世界传播到旧世界,以及其他新世界作物。因此,实证研究者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下载数据进行回归,还需要熟悉所研究现象的历史、制度与文化背景,乃至数据的来源与产生过程。

如果可能,在此部分可引入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theoretical model) 或思想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但对于实证论文而言,其理论部分不宜太过复杂,以致喧宾夺主。另外,如果经济现象过于复杂,没有现成的理论,也可根据常识 (common sense) 直接写下计量模型或回归方程。

(5)数据说明——Data description

实证论文的结论是否可靠,首先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因此,在数据说明部分,应详细说明数据的具体来源,并评估其可靠性。介绍数据来源的详细程度,应使读者能按图索骥得到同样的数据,以保证科学结果的可重复性。

如果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些处理或加工,也应一一说明。如果学术界对于数据的质量有质疑,则应说明这些潜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对于你的研究有何影响。比如,GDP的绝对水平可能被夸大了,而你仅使用 GDP 的增长率,故可能影响不大。如果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则应说明随机抽样如何进行,问卷如何发放与执行等,并在附录中附上具体的问卷。

介绍数据来源之后,通常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 (summary of statistics),比如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使读者对数据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有时,还会提供关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matrix of correlation),作为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初步证据。

(6)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Econometric model and estimation

在此部分,需要结合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已有数据,给出具体的计量模型,即回归方程。通常会有一个基准 (baseline 或 benchmark) 的计量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设定 (model specification) 有所变化,比如增加或替换变量。

此部分着重需说明论文的估计策略 (estimation strategy),即究竟应使用什么计量方法来识别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在论文中直接使用某计量方法,而未说明为什么这是最合适的计量方法。任何计量方法都有适用的前提条件,需要研究者仔细甄别与判断。如果有两个计量方法,各有优缺点,则可二者都用,然后作为稳健性检验,比较二者的结果。

(7)回归结果——Regression results

介绍计量方法之后,即可汇报回归结果,通常以表格形式来呈现,主要包括以下信息: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名称、回归系数估计值、标准误 (或 t 统计量),以星号表示统计显著性,以及相关的统计量 (样本容量、拟合优度等)。在正文中,需要对回归结果进行解读,包括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与经济显著性,符号是否与理论预期相符等。

(8)稳健性检验——Robustness checks

在实证论文中仅仅汇报一个回归结果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变量的显著性可能在不同的模型设定下变化。只有在不同的模型设定下,都能得到类似的结果,才是稳健与可信的。对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汇报,如果篇幅比较短,可归入上一部分的 “回归结果”;反之,如果做了较多的稳健性检验,则可单独作为论文的一个部分。

(9)结论——Conclusion

结论是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全文所作工作进行总结,并给读者留下最后的印象。**结论部分通常概要地回顾本文的研究问题、计量方法与主要结论,也可重申本文的独特贡献。**由于任何论文都有局限性,故也可指出未来的改进空间与研究方向。许多读者会先看引言与结论,再决定是否看正文,故结论部分也十分重要。

(10)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几乎所有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故必然会在文中引用他人的论文或著作。这些论著的详细出处,则一般收集于文末的参考文献。文中所有引用的论著,都应包括在参考文献中;反之,所有参考文献中的论著,都应在正文中被引用。

参考文献的顺序一般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 (拼音) 进行排列,对于同一作者的作品则按发表年代排序。另外,不同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也有不同要求,在投稿前需按所投期刊的要求进行修改。

(11)附录——Appendix

有些论文还有附录,主要收集不影响正文阅读,但篇幅较长的细节。比如,对于理论文章,可以把繁琐的证明放在附录。而对于实证论文,有时会把过长的数据说明放在附录。如果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则通常把具体的问卷放在附录。

(12)写作风格

经管类论文属于科学类的论文,并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而应首先注意行文的简洁与逻辑性。另一方面,优美流畅的文笔对于提高论文可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十分重要。

对于初次写论文者,首先要注意 “书面语” 与 “口语” 的区别,避免过分口语化。不能嘴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而应使用更为洗练到位的书面语言。在下笔之前,可先在脑海里构思文章的结构与写作风格。事实上,写作的过程也是使思路更加清晰的过程。

对于论文中的公式,建议使用Mathtype进行编辑,这样编辑出来的公式更为美观 。论文中所有单独成行的公式,都应按顺序编号,以(1)、(2)、(3)等表示,以便于检索。

对于论文中的表格与图片,也应注意其格式。一般来说,表格的标题应在表的上方,图片的标题则在图的下方。 在表格或图片的下方,还可以有注释,说明数据来源、变量定义等相关信息。

对于初学者,建议仔细观察经典论文的文章结构与风格,并注意模仿。在论文的选取上,也尽量选取SCI二区及以上的论文进行模仿,相关期刊可以参见我的上一篇关于期刊的介绍的文章:【嗨,paper】认识论文和期刊。正如古语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最后送上一段网上的话送给大家,共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陈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15,第15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整理。 本人改编于此,供大家一起借鉴学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