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以竹为纸 雕刻出非遗文化的磅礴画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宝庆府的历史 以刀代笔,以竹为纸 雕刻出非遗文化的磅礴画卷

以刀代笔,以竹为纸 雕刻出非遗文化的磅礴画卷

2024-01-16 1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以刀代笔,以竹为纸 雕刻出非遗文化的磅礴画卷——宝庆竹刻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宝庆竹刻就诞生于这样一个盛产南竹的丘陵地邵阳,旧时也叫宝庆。宝庆竹刻是一种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综合展厅中一个雕花精致的木箱静立于柜中。箱面上雕刻的假山、竹子、飞鸟等栩栩如生。

中国竹艺历史悠久,明代晚期,宝庆竹刻开始出现,根据《明一统志》记载:“湖南宝庆府产毛竹,土人曰楠竹,织器为用。”,而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也同样记载:“宝庆府竹类楠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制竹刻时,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制品做工精致,呈黄橙色,晶莹润泽,如象牙般光洁,被誉为“竹象牙”。

宝庆竹刻的珍贵,在于雕工的细腻与工艺的复杂,分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三大类;题材主要为:古典人物、山水亭榭、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博古书画;雕刻一个花瓶,有30多道工序,包含上万个动作。要剥削出一片竹簧,就有300多个动作,才能把1厘米厚的竹基削成2毫米厚的竹簧。雕刻环节费的功夫就更多了。历代大师们将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美仑美奂的旷世作品,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展开全文

宝庆竹刻与源远流长的湖湘竹艺发展息息相关,历年间举人,渊于家学,能诗善绘,镌竹亦绝。从现存的明清宝庆文人书札、诗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热衷于竹艺的设计,参与竹艺的研究,著书立说。据《宝庆府志·艺文志》载,明崇祯年间进士潘应斗将其叔潘一龙和宝庆竹刻技艺、刀法记录下来,汇纂成《大来堂制艺》竹艺专著,刻版刊印成书,此书为研究宝庆竹刻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字资料。

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宝庆竹艺史历史悠久,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不断追求审美意义上的精神功能,注重其欣赏性,于是宝庆竹艺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物质载体,清净旷远、苍古淡泊代表了宝庆竹簧雕刻艺术特质,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

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馆藏宝庆竹刻文物多件,静待你的到来。一起探索传统民间手艺的传奇今生,让非遗与生活更贴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