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旧工业厂房转型的探索和前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宝山大华发展前景 西部旧工业厂房转型的探索和前景

西部旧工业厂房转型的探索和前景

2024-07-15 1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华·1935的现状和问题:

大华·1935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251号,地处西安火车站北侧,西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距西安城墙约600米,其原址是著名的陕棉十一厂,占地135亩,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中工厂失去了往日光辉,但废弃的厂房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和工业化脉络,贸然将其拆除是对历史文脉的破坏。到21世纪初政府决定改造工厂遗留建筑,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建成综合性的新型建筑群。笔者在经过在大华·1935实地调研走访后发现,如今大华的实际经营效果与初期设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几点问题是在旧工厂改造中普遍存在的。

其一,在项目初期投资者对工厂改造后的类型定位模糊。根据宣传标语,原计划“打造出纺织文化传承、精品剧目视听、艺术品展览、都市时尚休闲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设计思路看似综合全面,然而在实际运转中很难达到创意艺术、时尚休闲和旅游景观等等融为一体的运营目标,在无一个特定明晰的定位目标同时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的情况下,项目极易失去特色沦为平庸。

其二,在项目建造中,未能留下分辨率高而富有文脉气息的特殊建筑物,没有保留纺织厂特色。项目制定初期设计最大程度地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然而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除却博物馆中较有特色的老式纺纱机和纺纱工具,行走在建筑群中,很难见到具有历史积淀的标志性物体,路边的艺术品和纺织毫无关系,人们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若只是利用厂房的框架结构而放弃其文脉功能,那旧厂房改造已失去其最大的商业话题。

其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绿化环境较差,游客舒适度不高。大华整体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植被覆盖率较低且无特色。同时联结建筑之间的路径因设计不够科学,道路未经修缮有较为荒僻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舒适度,与服务民众的需求相脱节,游客的直观感受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后期的发展,是值得放在首位的要素。

其四,核心产业不紧凑,交通可达性较差。大华·1935整体过于封闭,标志性建筑设计气魄宏伟,但因距离路边较远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了敬畏和疏远感。其核心产业如博物馆、剧院、娱乐购物点分隔较远,管理人员较少,秩序感低,无形中降低了其凝聚力。项目东、北面均有围墙涂鸦,这种设计一方面为项目形成了人为的“高墙”,阻塞了交通的通达度,另一方面其混搭的涂鸦非但不能体现时尚艺术的气息反而混揉了环境气质,使得建筑群气质大跌。

解决方案:

一是确立明晰的改造方向定位,增强产业的核心凝聚力。纱厂的优势在于占地空间大,厂房空旷且采光效果好,开阔的空间便于设计者增加建筑景观的层次感。另一优势在于厂房类型较多,促进新旧建筑融合,改造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对应不同的消费类型,提高厂房区域的土地利用率,打造更贴近消费者的游玩场所。

二是消费型建筑项目的首要目标是与服务民众接轨,完善厂房内部及室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项目的细节建设,如增强建筑的灯光效果,设计优雅时尚的座椅造型,将荒僻的走廊设计成绿竹环绕的小路等,注重细节的建构能增强游客的认可度和舒适度,借以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利于项目后期的运转。

三是工业遗产赋予了城市空间独特的魅力,这是大华纱厂改造的一大特色。增加纺织厂原有的特色建筑物,尽可能多的保存长久积淀的历史文脉,增强项目的辨识度。加强对旧工厂发展的宣讲工作,强化大华·1935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遗产内容,使改造后的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至于为外围的商业休闲气息所冲淡。

四是善加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依靠大明宫遗址公园、城墙、临近火车站等地标性建筑的知名度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标志性历史遗产和舒畅的游览体验吸引游客,缩减大华标识和主干道的距离,使过往的人群便于融入而非以大而不实的广场将人群隔离。拆除原有的封闭性的围墙,将改造完成后的新的商业建筑空间直接与主干道相联接。打破“城”的边界,所有的街道都直接与周边城市环境相联通,这种模糊空间的处理是对开放性城市空间最合理的诠释。

五是考虑到周围社会人口经济能力的分布,投资商所招收的企业不应局限于高收益的高端品牌(如今的大华主要商家较为高端单一,部分游客无此消费能力),可以选择多具有陕西特色的商铺店面,制作与纺织厂历史有关的周边小产品,增加消费产品类型,一方面有利于外地游客对陕西文化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带动文化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刺激游客多方消费,使大华的后期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成功的再造是让大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传承,打造出一系列新旧融合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展现人们在艰难时期奋进斗争的精神财富,而不是东施效颦,一味模仿西方的建筑理念,使特色建筑成为出失去历史内涵的综合性商场。

现如今旧厂房改造的若干重点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对工业厂房的基础设施及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准进行较为全面的功能布局定位,这对于项目的后期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二是文脉传承:工业遗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历史积淀,也是工厂再生重要的意义,避免大拆大建,应在尊重场地历史的基础上,将废弃的设备作为载体,继续延续场地的历史风貌和记忆。

三是空间层次:开放式空间是旧工厂所独有的框架结构和空间肌理,是以消费型为主导的新型社会形态的理想场所,旧工厂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改造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项目中要综合灵活地利用。此外,以消费主导的现代经营模式的根本要求是完善项目的开放性和交通的可达性。

四是经营方式:曾经的衰落跟经营不善有直接关系,而未来的再生同样是一个经营过程。根据项目定位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有向心力的建筑群体,避免“博物馆”这单一僵化的遗产保护方式,根据地区文化生活方式,来创建适应社会肌理的新式场所。

当然,城市旧工厂再生需要注意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中西部城市地处内陆,在文化特点和地域风俗上都与东部一线城市有较大差别,独特的历史文脉是凸显西部旧工厂价值的一大优势,然而多数设计师在艺术创造和对国际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充分,对旧工厂改造产生的环境影响还未得到一定的重视,故而设计者需要对建筑项目周边的经济、交通、文化水平等各方面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通过研究大量成功案例,对于旧工业区更新这一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将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更新中的规划和建筑改造,有利于促进城市旧工业区的用地调整以及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探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更新实践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薛雨晨,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转载自秦住建微公号)

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