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宝山:国防门户、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宝山区陆荣林 【穿越百年】宝山:国防门户、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穿越百年】宝山:国防门户、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2024-05-09 19: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朱晓明

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以上海“海上门户”的地位驰名中外。历史上是国防门户、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鸦片战争,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陈化成抗英、“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解放上海战役,宝山都是主战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宝山一直是进步力量与反动统治反复较量的前哨阵地。在长期革命斗争的烽火中,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与国家的独立富强,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鲜血甚至是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耸立起一座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吴淞炮台:中国四大古炮台之一

鸦片战争吴淞之战民族英雄陈化成壮烈殉职

吴淞炮台,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古炮台之一,闻名中外。其炮台之建筑,有东、西、南、北四座,附以狮子林炮台,共五处。

清光绪年间的吴淞炮台大门

西炮台又名老炮台,是最早建设的一座炮台。原址位于杨家嘴岸,扼南洋海口,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今已有360年的历史,主造者为江南总督郎廷佐。当时建此炮台,原为防海盗之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道光四年(1824年),复增筑营房、兵房,由此成为国防重地。经鸦片战争,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苏巡抚张树声,以吴淞口为海洋要塞,以旧炮台距海口稍远,不能外控洋面,乃移建于迤北半里石塘外。同年十月开工,至光绪三年(1877年)竣工,光绪五年(1879年)续增兵房十五间。

东炮台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原址位于吴淞江东出海处。至雍正十年(1732年),因海水泛滥,移建于塘内。乾隆二年(1737年),接筑土塘,将大炮移筑于原址。嘉庆十年(1805年),官方因其距海太远,无控制海口之力,姑存旧建,在塘外张路浜口再建炮台一座。道光十二年(1832年),再增建营房、兵房。

北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址位于腾四十一图南石塘之北端,与西炮台互为犄角,兼扼北洋海口。此炮台系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檄委驻防庆军统领曹德庆监造,当时置十二寸口径,八百磅前膛炮(又名阿姆斯脱郎炮)四尊。光绪十五年(1889年),增设八寸口径后膛炮二尊,后复增四寸七分口径二尊、六寸口径炮一尊,都为后膛式快炮。

南炮台原址位于南石塘,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扼南洋要口。设明台一座,六寸口径及三寸二分口径快炮各四尊,四寸七分口径克勒伯后膛炮二尊。南北两炮台,地面辽阔,长一里又半。

狮子林炮台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原址位于宝山县城西北,距南炮台约二十里。扼守由海入江之门户,兼防南北两路敌舰。台面高出水平线约一丈八尺,初设九寸口径及二寸二分口径后膛快炮各四尊,其后陆续增设。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1776-1842),在鸦片战争吴淞之战中,率全体官兵血战吴淞炮台,顽强抵抗英军的入侵,壮烈捐躯,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陈化成牺牲后,宝山立“陈公祠”、建“化成路”、造“化成桥”,以志纪念。1987年,在吴淞公园内立民族英雄陈化成塑像(现迁入临江公园)。1990年,陈化成纪念馆建成开放。

1990年6月3日,宝山区人民政府在“民族英雄陈化成殉难处”立碑。图为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左)、时任上海警备区政委王传友揭碑。

吴淞炮台及炮台湾,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称,更是宝山特有的文化符号。她的悠悠历史、曾经的显赫与悲壮以及仅存的炮台遗址遗迹,不断昭示着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开拓奋进!

淞沪抗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大会战

打破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

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把战火烧到了上海。宝山,在日寇的蹂躏下,成了一片焦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向纵深发展。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参战官兵连续击败侵华日军的进攻,使敌军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

宝山城乡,父老乡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挖战壕、修工事,送干粮、制被服,支援守军,保卫国土,全力支持抗战。

开国将军钱信忠,是宝山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宝山儿女的优秀代表。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中国红色卫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1933年4月,担任中共上海市吴淞区委书记的张恺帆,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疯狂破坏,在宝山城乡努力恢复中共党的基层组织。他日夜奔波,仅用半年时间,就重建了中共淞沪铁路支部、炮台湾支部、永安纱厂支部、同济大学支部、水产学校支部、蕰藻浜支部等10多个基层党支部,并在白色恐怖下坚持秘密斗争。同年11月,被关进了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他在狱中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光辉诗篇: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后来被收入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一书,以“佚名”发表。1987年,张恺帆将这首“狱中诗”重抄后赠给他曾经出生入死战斗过的地方——宝山留念。

出生于罗店镇的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1932年初在接到东北三省沦陷区小朋友的来信和自己亲历“一二八”侵华日军暴行后,以笔代枪,两年间奋笔写下了《阿丽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波罗乔少爷》等4部揭露侵华日军暴行,颂扬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不朽作品。

1932年10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来到宝山大场镇的孟家木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这是一所新型的学校,主张实施国难教育,唤醒民众抗日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深入农村一线,吃住到大场镇农民的家中,潜心创作,为学生、为农友教唱革命歌曲:我们的心是战友,我们的喉是军号;我们挥舞起刀枪,踏上抗日的血路。

曾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在山海工学团工作了5年,并担任过第二任的团长。他推广改良棉种,传播科学知识,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山海工学团的教育、影响下,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再一次把战火烧到了上海,震惊中外的“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宝山,又一次成为淞沪抗战的主战场、重灾区。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大会战,中国军队英勇奋战,坚守三个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率所部第八十七、八十八师等奋勇抵抗,猛攻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基地。翌日,中国空军协同作战。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一营中校营长姚子青被派往长江沿岸的重要阵地——宝山县城防守。9月3日,侵华日军向宝山县城发动进攻,姚子青营600官兵与敌激战一昼夜,击毙敌人200多名。5日,日军包围了宝山城,全营官兵虽伤亡惨重,仍不动摇。7日,日军不断增援。此时,姚子青营官兵已与敌人血战数日,只剩下20余人,仍继续战斗,最后全营将士壮烈牺牲。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的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高度评价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的崇高伟大的模范”。姚子青牺牲后,以其英勇杀敌事迹为题材创作的《姚子青大鼓词》《姚将军歌》,记载着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以姚子青营壮士为题材拍摄的《孤城喋血》《血溅宝山城》两部影片,热播海内外。

淞沪会战不仅打乱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与部署,而且激起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信心和勇气,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谴责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宝山儿女不畏强暴,积极投身抗日的革命洪流,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出生于南徐家湾(今淞南镇)的徐克强,1927年春在宝山师范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1928年2月担任共青团吴淞区委委员,从事工人运动,并与宝山师范团支部的一些骨干保持密切联系。1940年7月起任苏州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2年5月调任泰县(今江苏省姜堰市)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同年7月,在抗日突围中光荣牺牲,年仅34岁。2015年9月,徐克强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出生于庙行镇的徐国璋同志,以医生职业为掩护,1941年起接受新四军军部的任务,在吴淞外马路101号建立了望“哨所”,成为党领导的“江岸哨兵”。1943年起批准成立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徐国璋任组长,每天就像上战场一样,过着紧张、惊险的战斗生活,成为我们党领导的隐蔽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1944年7月,徐国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2月,因积劳成疾逝世,年仅24岁。1950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42年,新四军六师物资采办科科长张渭清来到宝山,在吴淞同江路24号宝丰渔行,以“二掌柜”的身份秘密创办吴淞物资采办组,建立新四军“地下补给线”,先后向苏中抗日根据地组织运送了130多船无缝钢管、布匹、药品等日寇和国民党严禁从上海外运的紧缺物资。1961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51号兵站》,影片中“小老大”的原型就是张渭清。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吴淞镇宝丰渔行秘密设立物资采办组。图为根据当年史实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51号兵站》(1963年版)。

曾任宝山县教育局长的冯国华,不遗余力地整顿和兴革宝山教育,支持陶行知先生在宝山大场地区创办山海工学团,并以县教育局长的身份参加工学团成立授旗礼。“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10月6日壮烈牺牲。2020年9月,冯国华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为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932年“一·二八”、1937年“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的宝山,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抗日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生动见证和缩影。

解放上海主战场:彻底粉碎敌人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为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做出特殊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斗争环境更为险恶。党领导人民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团结各界人士,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积极争取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民主权利。1949年初,距离上海的最终解放,已是咫尺之遥。面对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反动派着手布置缜密的破坏计划,妄图使上海这座“东方国际大都市”变成“死城”。

解放上海战役前,国民党守军垂死挣扎,在宝山修筑了大量“海陆空立体防御工事”。图为碉堡。

1949年5月12日发起的解放上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和上海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守军。在这场激烈的大规模城市攻坚战中,人民解放军既全歼了敌军,又完整保全并顺利接管了城市,获得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共10个军,其中第26军、28军、29军、33军、25军5 个军,在解放上海的主战场——宝山,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在炮火连天的宝山战地上,经历了解放上海战役中最为激烈、最为艰苦的战斗,鏖战16天,以牺牲4000余名烈士的代价,为上海的解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宝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牺牲的解放军烈士占整个上海战役的一半多。

1949年5月解放上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绘制的《淞沪围歼战图》。

胡文杰在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前夕改29军87师259团团长,担任主攻通往吴淞口的月浦主阵地的艰巨任务。在月浦攻坚战中,胡文杰所在的259团,团、营干部就牺牲了3位,另外还有3位战友重伤。

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的人民解放军第29军259团团长胡文杰,出征上海前与2岁儿子的合影。胡文杰生前未见到此照片。1949年5月15日牺牲在解放宝山的战场上。

出征上海前,他特意对妻子交待:“万一他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牺牲了,你还年轻,带好孩子,最多为我守寡三年就够了。要是碰到好的同志,就改嫁吧!”妻子听了心里非常明白。

临行前,胡文杰从众多的藏书中挑选了一本《日日夜夜》,随身带上。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康西蒙诺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写的,主要反映苏军抗击法西斯德军、英勇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纪实小说,书中有很多跟城市战斗有关的内容。他想,要解放上海这座东方国际大都市,可能会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与敌人争夺一条条街、一幢幢楼、一座座桥。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也可能打一场大战、恶战。

胡文杰还带上自己2岁的长子,一起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父子合影照,接着就投身解放上海战役的前线去了。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个月,1949年5月15日,他在攻坚月浦镇的259团指挥所部署作战方案时,敌军疯狂反扑,身中七弹,光荣牺牲在作战一线的指挥岗位上,成为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烈士。出征上海前和长子的合影,胡文杰本人都没有来得及看到,成了他的一件遗物。

这是一封非常平凡的夫妻书信。解放上海战役打响时,张勇和妻子胡兴野俩人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但彼此难以联系,只能偶尔通信。丈夫张勇在渡江参加战役前夕,给不知道是否还安然活着的新婚刚2个月的妻子胡兴野写了一封信,说已经准备好要“贡献他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他是这样想的,也确实这样做了。写信后的第五天(1949年5月14日),年仅24岁的营副教导员张勇,壮烈牺牲在解放月浦镇的主阵地上。噩耗传到妻子耳中的两天后,信才刚刚寄到。此时,已是阴阳永隔。这封信现在上海解放纪念馆中陈列展出。信是这样写的:

兴野:

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希你努力工作,在支部中很好动员,展开组织活动,使每个同志都紧张起来。我也如此。

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努力吧!

兄 张勇

五月九日

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和胡文杰、张勇烈士一样,为了宝山的解放,为了上海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用自己的行动和乃至生命,实践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决胜时刻,中共宝山地下党组织将工作的重心转为配合和迎接上海解放的斗争,中共大场、吴淞分区委和江湾、罗店支部,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反破坏、反搬迁、反屠杀”和护厂、护店、护校斗争,保护财产设备,维护社会秩序。还组织收集情报、绘制敌军雕堡图给人民解放军,并积极为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征集筹措粮草、做向导、送情报,里应外合,迎接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

藻北小学首任校长、中共地下党员李西坪同志,利用自己担任国民党宝山县候补参议员的身份,积极争取地方爱国人士的支持,顾村、刘行一带开办了太平、南黄、北陆、启明、毅翔等乡村小学,还在刘行青年会、顾村俭丰布厂办起了职工夜校,先后从市区引进中共党员20多名,分布到这些据点从事革命活动,使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中共地下党江湾支部的策动下,驻江湾的国民党空军工兵总队修护连官兵,全部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共吴淞张华浜码头支部和杨行支部,也分别策动了一部份国民党官兵逃离敌人的阵营。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座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终于摆脱了黑暗,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图为人民解放军战士守卫着祖国大门——吴淞口。

在战火纷飞中,上海城市的电灯依然通明,电话依然畅通,煤气和自来水依然供应,公共交通依然运行不断,这在中外城市的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宝山处在上海城市的外围,是国民党顽军的主要据点,承担了整个上海战役攻坚战的重大任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宝山人民为整个上海的胜利解放和接管、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载史册!

中共临时党员证、血衣、伤票、战地日记、给新婚妻子的遗信、立功证书……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份份史料,都如无声的语言,真实地记录着历史,还原着历史,生动地再现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史迹。

回望历史,血与火镌刻的印记,历久弥新。那些曾经奋战在烽火连天的战场、现在已是耄耋老人的老战士,动情地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现场画面,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仿佛使人穿越七十多年的历史长河,看到了、听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义无反顾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上海解放事业所立下的不朽功勋,人民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上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共宝山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保护大批重要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宝山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是宝山人民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党领导人民在宝山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革命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力量,在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后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新中国诞生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一光辉诗篇,殷切地寄托着革命先辈对后人的教诲和期望。抚今追昔,重温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缅怀党的丰功伟绩,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激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斗志和豪情;勇于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定理想和信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宝山人民于1956年3月建成了“宝山烈士公墓”(后改名为宝山烈士陵园),陈毅元帅亲笔题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名。时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上将(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题写了“宝山烈士陵园”园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上将题写了“宝山烈士纪念馆”馆名。2005年建成了“上海解放纪念馆”,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了馆名。

在全国解放前夕,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需要全党同志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今天,这场“考试”仍在继续。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一以贯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优异答卷,朝着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宏伟目标迈进,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原标题:《【穿越百年】宝山:国防门户、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