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隧道到守隧道 宝塔山下两代铁路人的家国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宝塔山隧道堵车 从建隧道到守隧道 宝塔山下两代铁路人的家国情

从建隧道到守隧道 宝塔山下两代铁路人的家国情

2024-06-10 0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延安6月19日讯(记者 邓浩)巍巍宝塔山,悠悠铁路情。45岁的王钧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工务段甘泉线路车间延安线路工区的工长。他从小在铁路工区长大,跟随父亲王永民从陕南一路辗转北上到达陕北。“在我的记忆中,宝塔山就是延安,父亲就是铁路。”王钧如是说。

  宝塔山下有两条铁路隧道。宝塔山隧道坐落于原神延线(后并入包西线上行线),长2201米,建于1993年;新宝塔山隧道坐落于包西线下行线,建于2010年底,长2166米。

在儿子王钧(右一)的陪伴下,王永民(左一)向记者讲述着过去的工作经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父子两代人共同经历了延安铁路的发展变化,而他们的宝塔山情结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与新中国同龄的王永民,是听着延安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长大的,从小就对宝塔山有着特别的向往之情。他1967年参军入伍,1970年复员转业,又投身铁路筑路大军,先后转战阳安线、西延线、神延线,最终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延安,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铁路人。

  最令王永民引以为荣的,就是自己主动请缨参加了宝塔山隧道的修建任务。这条前前后后修了3年的隧道,浸透着他的汗水和青春。

  上世纪90年代,没有液压捣固机、没有电动捣镐、没有齿条起道器,王永民跟其他职工一起,背着干粮、肩扛洋镐、手提铁锨,8人一组,扛着12.5米长的钢轨,一步一步地丈量着2201米的隧道。

  “当时的工作就是铺轨,我们没日没夜地干,心里憋着一股劲,累了就睡一觉,第二天又精神饱满地上线路了。”“那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就自己动手搭简易毛毡房,有时候冬天实在冻得不行了,只好去周围老乡家租房子住。”王永民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述。

  在父亲王永民的感染下,王钧从小便对宝塔山和铁路充满了崇敬之情。1991年,王钧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养路工,并主动申请从洛川县弥家河养路工区调到延安线路工区工作。

  “你虽然被录取了,但别小看养路工这份工作,工作时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你一定干不好。”刚开始时,王钧对父亲的这句叮咛并不在意,他对父亲说:“我从小就看着你怎么干活儿,这点事情难不倒我。”轮到自己干活儿了,王钧才发现,平时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工具此时仿佛有千斤重,而线路又是那么漫长。王钧回忆说:“那一刻我才知道父亲有多厉害,也明白了他对我的嘱咐。”

王钧在宝塔山隧道前进行线路检测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巡查线路是每个养路工都要经历的“生死坎”。在漆黑的宝塔山隧道里行走,王钧最喜欢哼唱的歌就是《信天游》,这首歌王钧一哼就是28年。“我第一次深夜巡道走宝塔山隧道,当时就靠着唱这首歌壮胆”,王钧对记者说。

  王钧在养路工的岗位上逐渐迈向成熟,而王永民却在2005年迎来了自己铁路生涯的终点。退休的那一天,王永民带着王钧再一次走近宝塔山隧道,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将自己随身携带多年的《养路工》一书送给了他。父亲对儿子说:“记住,这条路得来不易、意义重大,你必须要养护好。”

  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踏实苦干、勤学业务的王钧由一名巡道工、线路工逐渐走上了工长岗位,带领工友精心养护着宝塔山下18公里线路的设备,保障着两座隧道的安全畅通。

  王永民当养路工时,铁道上跑的是时速40公里的绿皮火车。2012年,动车组列车开进延安。高峰期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8对。宝塔山下的两座隧道,承载着王永民和王钧父子两代人的家国情怀。他们从修建隧道到守护隧道,经历了从手持洋镐捣固到大型机械化施工的变革,也见证了老区交通由绿皮火车时代步入动车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