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先贤】“樱桃进士”蒋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蒋氏族谱 【宜兴先贤】“樱桃进士”蒋捷

【宜兴先贤】“樱桃进士”蒋捷

2024-07-13 14: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虞韬欣喜之极,他懂得其价值。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宋词以完美的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灿烂篇章,流传下来的宋词三百首,蒋捷一人就入选三首。这个绝对是词坛大家。他当即写出一篇新闻报道,说宜兴沙塘港村发现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蒋捷的墓地,声称找到了蒋捷用过的、失落在民间的陶瓷水缸。

这消息发表在2001年2月27日的《扬子晚报》上。外界的人半信半疑,蒋捷怎么会葬在宜兴周铁?他妻儿都在武进前馀这个地方,武进、周铁,哪一个是蒋捷卒后真正的墓地,另一个或是衣冠冢?一时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你信不信,那年,沙塘港村委怀着对蒋捷的敬仰之情,他们和福善寺行动起来修复了墓地。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他留下的《竹山词》一卷,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南宋亡国后,元朝看重他文名,两次请他入仕做官,他推辞不从。后人敬仰他高洁的气节,称他为竹山先生。竹山是沙塘港竺山的原名。竺山脚下住着杭姓一族,他们的旧时家谱上记载着,“其地湖光滟潋,山色清奇。宋代蒋词人曾隐于此。距周铁镇约五里许。”

“竹山先生是宜兴人,葬在竹山,完全有可能啊!”宜兴人这样想。

至于有没有旧时墓碑作证,有无文字可查,这个不太重要。现今这个周铁福善寺旁的蒋捷墓,至少给后人有了念想,有了凭吊之处。

当地人就这么亲切地认定,竹山先生是我们的乡贤。

何以见?

(二)

竺山,旧时称竹山、足山。位于周铁沙塘港境内东南方向,三面临太湖。

传说在很久以前,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带着善财童子从南海出发,腾云驾雾往北面去。这一天来到太湖上空,只见天朗地明,山清水秀,万民乐业,心中十分快慰。留恋之际,忽见前方金光四射,不知何物耸立天际,吃惊之余,忙命善财童子前去查看。童子看罢向菩萨回报:此乃集山川灵秀之气长成的一棵金竹,共生百节。此竹千年长一节,现已长到天棚,再长就要刺入天庭了。菩萨听了一惊,总道天衣无缝,倘若刺破天庭,任其痴长怎么得了?于是,她举起柳枝在净瓶里蘸几滴甘水,向金竹拂去。那百节金竹叽叽轧轧折断,直往下掉,一落到地,竹段便为田野,竹节成了村落,也就是今天物茂民丰的湖边百渎。那金竹虽断,长金竹的山岭仍然高峻,俨然参天一柱,阻碍神仙畅游。菩萨心想,何不铲平些,让百姓能登高遥望太湖,领略风光山色。于是伸脚向峰尖踢去。这一足,山峰拦腰折断,上半截便落到了二里外的车罟巷村,此地成了半爿山。下半截雄镇湖边,因为长过金竹,人们称它为竹山。又因为天竺国的观音菩萨来过这里,也称竺山。

竺山上有座寺庙叫福善寺,本地人称竺山庵。此庙始建于东汉初年。清幽的竺山,脱俗的福善寺为历代文人墨客、归隐贤士的栖息之处。明末史懋锦的《竹山》诗为最早。全诗是:岿然足山当湖冲,上有古刹临空蒙。登峰放眼渺无际,浮乾荡坤开心胸。秋云明净秋飙爽,三万六千平入掌。水天相接涵虚无,点点青螺波下上。冥收携伴窥山腹,鬼斧神工眩心目。鼋鼍之窟蛟龙宫,飞仙羽客纷游踪。莫向桃源问仙谷。石床丹灶在幽瞩。谁道竹山无足奇,竹山之奇在山足。(载《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十)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竹山峰顶、山腹、山脚的美景。让我们看到这竺山是个宜乎文人雅士游乐读书的地方,诗中所提的古刹,正是蒋捷可以寓居的处所。

(三)

蒋捷是我们的乡贤,周铁人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图为百岁老人周坤生与作者一起研讨蒋捷历史资料。)

今年百岁高龄的周坤生老先生,是当地研究蒋捷的资深前辈。周老先生着重从本地多个宗族的家谱中加以研究。

比如:宜兴芳桥周处四十八世裔孙周祖儒珍藏《简惠公谱牒》。元初,蒋捷曾应周祖儒之请为该谱撰写了后序。序文说:“余遭丧乱,摈处湖滨……与公(指简惠公周葵,该谱的主编)同壤。”这就隐指了他寓居之处。

你若不明白这“湖滨”,这“同壤”所指何处,那么看进士储大文乾隆四年(1739)作的《后村二修谱序》一文。该文说:“宋元以前,周氏世居大率不离羊山(即阳山)左右……邑先辈蒋捷隐居竹山,尝题《简惠公谱牒》……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即太湖),相距数里。故云同壤。”这就明确指出蒋捷自述的“摈处湖滨”即是隐居在周铁竺山。

周老先生在检索清代地方办学活动时,也发现蒋捷的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周铁北街外兴建竺西书院,“书院中设宋进士蒋捷(竹山先生)的神位,地方人士以时祭祀。”这一段文字载《宜兴县教育志》(1993年),也可佐证蒋捷确曾生活在竺山上。

沙塘港村杭氏宗谱中有记录。杭氏是竺山脚下的望族,旧时宗谱里提及蒋捷,说他隐居在竺山。例如张贞川作《杭君玉崑序》文说:“具区汪洋三万六千顷,包孕吴越之水。其於义兴之东乡,有港曰沙塘,渔舟钓艇,恒出没于其地。有小丘焉,为南宋词人蒋捷读书之所,故名曰竺山。”

储湛作《笠农杭世兄序》文说:“笠湖三万六千顷,中耸七十二芙蓉。烟峦苍翠,绝妙画图,湖之西偏,有竺山焉,宋蒋词人卜居于此。自玆以往,钟灵毓秀,代有名贤,迄至于今,少年英俊,联翩鹊起,洵非偶然。笠农世兄乃其一也。”这是从《杭氏宗谱》中记载,也可佐证蒋捷确曾于竺山隐居过。

蒋捷与周铁的岳飞后裔也有交往。岳飞冤案平反后,其三子岳霖封居塘门,死后亦葬在塘门,子孙繁衍,遂成望族。谢应芳为宜兴《岳氏族谱》作的跋文中说,他自己在年轻时曾到过塘门,“且闻竹山蒋先生言乾道间(1165—1173)岳王之孙(岳霖之子岳琮)自九江来居。”

谢应芳从蒋捷口中得知岳飞子孙移居塘门事,这既表明蒋与谢有交往,又表明蒋捷与岳飞子孙也有交往。而且,从《竹山词》中,还找到几首记述岳氏之词。如《沁园春·寿岳君举》《珍珠帘·寿岳君选》《解连环·寿岳园牡丹》《南乡子·塘门元宵》等。

塘门(现在叫唐门),在周铁桥之西,离竹山不到十里。从复建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年有岳霖祠、岳霖墓、岳飞衣冠冢。遗存的石桥和遗留的村名至今犹能使人想象出当年封地的旧迹。不难看出,蒋捷当年寓居竹山时,曾为岳氏门中的座上客。

(四)

蒋捷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的进士,考上功名,正想报效朝廷时,蒙元军队的铁骑踏往长江,战乱亡国中,他一路向南,漂泊浪迹的足迹为:浙江龙游—吴江—无锡南泉—周铁竺山福善寺。月是故乡明,家乡宜兴才是他的灵魂栖息之地。

沙塘港竹山与东面的马迹山(今称马山)仅一衣带水之隔。他的《竹山词》中就有反映太湖之滨及马山景观的词章。

《木兰花慢·再赋冰》中有“渺琉璃万顷。冷光射,夕阳舟。见败柳漂枝,残芦泛叶,欲去仍留”之句。

那“琉璃万顷”,正是词人傍晚时坐在冷光四射的小舟里见到的太湖冰封湖面;那“败柳漂枝”“残芦泛叶”,正是被寒风狂吹后积压在湖畔岸边的凄冷景象。其他如《玉楼春·桃花湾马迹》《阮郎归·客中思马迹山》等词,都表明蒋捷到马山的游踪。

蒋捷以“寿东轩”为题目的词,把其中两首综合在一起分析,可看出蒋捷是从竹山坐船横渡太湖水面到马山雁门去参加朋友的庆寿活动的。《唐多令·寿东轩》中说:“秋碧泻晴湾,楼台云影间。记仙家、元在蓬山。飞到雁峰尘更少。三万顷、玉无边。” 词中最后两句是指号称三万六千顷的太湖水面。

那秋阳和煦、碧波静泻、楼台隐现于云影间的“晴湾”,分明是蕴含传奇故事的马山蟠(盘)龙湾。那“尘更少”、像“仙家”所居的“ 蓬山”般的“雁峰”,分明是该处的雁门,也即寿翁所居之处。

在《玉漏迟·寿东轩》上阕说:“隔水神仙洞府,但只有飞霞能到。谁信道,西风送我,还陪清啸。”“神仙洞府”当仍指寿翁居处的雁门。说“隔水”,说“西风送我”到雁门,可以看出词人这次出游的方向是由西向东。他利用什么交通工具?词里说是“西风送我”去的,也即是坐船去的。

旧时竹山湖滨一带,到马山去常是坐船的。西风起时,扯起篷(帆)来。“风正一帆悬”,只消一顿饭食的时间,就驶过了十八里湖面,到了雁门。所以民间谚语说:仙人眼热扯篷船。

蒋捷当时的行程,该也是这条路线。行进中,他有“清啸”作陪,这“清啸”是耳伴的风声、浪声,是自己的引吭高歌声。这“谁信道”三字,表明连蒋捷自己也不曾想到西风会如此惠人,舟行会如此迅速,行程会如此平安。他暂时乐以忘忧,做一回腾驾“飞霞”的神仙了。

而那首《虞美人·听雨》,短短八句写出了人生的三部曲。“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他在竺山的僧庐听雨,感叹悲欢离合总无情,灵魂何所栖,唯我故乡。

那秋阳和煦、碧波静泻、楼台隐现于云影间的“晴湾”,分明是蕴含传奇故事的马山蟠(盘)龙湾。那“尘更少”、像“仙家”所居的“ 蓬山”般的“雁峰”,分明是该处的雁门,也即寿翁所居之处。

在《玉漏迟•寿东轩》上阕说:“隔水神仙洞府,但只有飞霞能到。谁信道,西风送我,还陪清啸。”“神仙洞府”当仍指寿翁居处的雁门。说“隔水”说“西风送我”到雁门,可以看出词人这次出游的方向是由西向东。他利用什么交通工具?词里说是“西风送我”去的,也即是坐船去的。

旧时竹山湖滨一带,到马山去常是坐船的。西风起时,扯起篷(帆)来。“风正一帆悬”,只消一顿饭食的时间,就驶过了十八里湖面,到了雁门。所以民间谚语说:仙人眼热扯篷船。

蒋捷当时的行程,该也是这条路线。行进中,他有“清啸”作陪,这“清啸”是耳伴的风声、浪声,是自己的引吭高歌声。这“谁信道”三字,表明连蒋捷自己也不曾想到西风会如此惠人,舟行会如此迅速,行程会如此平安。他暂时乐以忘忧,做一回腾驾“飞霞”的神仙了。

而那首《虞美人·听雨》短短八句写出了人生的三部曲。“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他在竺山的僧庐听雨,感叹悲欢离合总无情,灵魂何所栖,唯我故乡。

撰稿:乐心

摄影:叶慧珠 徐沭明

编辑:杨洁 君庆

来源:《宜兴日报》2022年2月10日阳羡版面

点赞+在看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