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起落的宜兴​望族(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蒋氏家谱中心 兴衰起落的宜兴​望族(一)

兴衰起落的宜兴​望族(一)

2024-07-13 1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俗话说“水有其源、树有其根,人有其出、族有其宗”。伴随着我国宗族制度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基于血缘关系的以姓氏为标志的氏族组织也日益完善和严密,由此出现了家谱(或称族谱、家史、宗谱、家乘)这一重要的家族史料形式,这是中国社会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体现。家谱一经出现,它就成为记录血缘关系、维系宗族组织、彰现家族地位、教化宗亲子孙的重要工具。由于家谱在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再加上历代文人士子和名公硕儒的刻意参与,使得其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繁杂纷呈,从而也使家谱成为与方志、正史并驾的我国“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成为今天我们研读历史、回味古人的重要史料,更是研究地方文化、探究地方特色、追寻地方传统的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资源。近年为编纂《宜兴家谱提要》这部小工具书,翻检了宜兴近百家3000余册谱牒,或远或近,或新或旧,许多内容与史志不尽相同,感触良多,特以此文作一概述。

汉代:阳羡三家蒋许周

    地区长江三角洲腹地中央的宜兴,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耕种渔牧、繁衍生息,但汉代以前在此生活的氏族、人群,其姓氏已无从考证。有明文记载的最早在宜兴生活的姓氏是灵氏,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室将阳羡作为侯国,分封给阳羡定侯、荆令尹灵常,经灵贺、灵胜三世,至孝文帝十二年(前168)灵氏无后而国除。灵常本为江东子弟,是项羽西楚王国的令尹(楚官,相当于宰相),后背楚归汉,从高祖刘邦击钟离昧等,徙为汉中大夫。西汉初年又渡江平定英布(亦叫黥布)之乱,功高盖世,逝后封为阳羡侯,谥定。[灵常在宜兴留下的唯一遗存是杨巷镇河西街“日中为市”碑,抗战期间毁于日寇轰炸。]江东大地对这位自认为“弃暗投明”的子弟真没有给予什么厚爱,不到三十年,阳羡侯国因无后而被废止。灵氏在宜兴已无后人,而且在全国,这个姓氏的人物也未见闻人。至今读之思之,仍让人唏嘘不已,或许也正是这前车之鉴让后人明白什么叫“忠义传家久”吧。

    西汉末东汉初,蒋默、蒋澄兄弟逃难来到宜兴,从此,宜兴蒋氏一门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为宜兴最早、最大的望族,对宜兴一地的人文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蒋默、蒋澄兄弟封侯,其子侄六人皆仕至州牧、加封侯爵,声振江南。蒋澄及其后裔大都归葬宜兴西部的都山、

山之麓,俗称亭蒋氏;而蒋默及其后裔大都归葬宜兴东部的滆湖东畔,或称之为云阳蒋氏。蒋澄墓至今尚在都山南麓,而杨巷镇黄家村西蒋家头的河埠边,仍残存着冀州刺史蒋孟、荆南刺史蒋政等魂归故里的墓碑。自此,江南蒋氏诸多都以“亭世泽”为宗。

    东汉中期,宜兴许氏的许武(长乐少府)、许晏(丹阳太守)、许普(吴郡太守)及许武孙许荆(桂阳太守、谏议大夫)靠忠孝起家,人才济济,至东汉末,许荆孙许戫官至太尉(宰相),许氏一脉发展至鼎盛,而后阳羡许氏历代不乏名臣大家。

    东汉末期,诸侯纷争,庐江周宾仕于东吴,定居阳羡国山(此周氏亦称国山周氏),为义兴周氏一世祖,经周鲂、周处、周玘,至两晋时,周氏成为江东首屈一指的豪强巨族,直至周玘及乡人“三兴义兵”、奠定东晋江东根基,周氏盛极一时。也正因为这一巨族的出现,“阳羡县”这个古老地名才更改为“义兴郡”。

    蒋氏、许氏、周氏是见诸正史和方志最早的宜兴三个著名家族,宜兴人文的发端、扩张与他们是分不开关系的。北宋苏东坡卜居宜兴时,尝为宜兴蒋氏纂修家谱,北宋大文豪、谱牒大家欧阳修曾语:“义兴邑志,半为颖叔(蒋之奇)家乘”,一语道破了家族与地方之间的关联。当然,除蒋氏外,宜兴许氏、周氏对本地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周氏巨族的出现,也许中国地图上至今还没有“宜兴”这一地名。

六朝:两家悲欢周与陈

    六朝时期,北方大量士族南移,南方大族也设法扩大地盘,宜兴当然也不例外。从正史上看,此时宜兴的张氏、吴氏、陈氏、鱼氏也出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出身宜兴寒门、追随顾邵而仕至云阳太守的张秉(见《三国志》);另如开仓赈灾、给米于贼的吴国夫,和宗睦族、抚养侄儿的吴达之;再如与周玘平陈敏,追赠永世县侯的钱广,四世同堂的陈玄子,白袍将军陈庆之、追随陈氏作战的鱼天愍等等,都青史留名。说明六朝时期,宜兴除蒋氏、许氏、周氏(义兴周氏实际在东晋后期便落到低谷)等几个大族外,另外有一些寒门、庶族也在逐渐成长,其中的吴氏、陈氏后裔代有所显,成为宜兴一带的大族,相信实际情况比我们今天掌握的要丰富得多,可惜找不到更多的历史依据。最著名的要数陈代开国皇帝陈霸先(503-559),正史说其是吴兴郡长兴人,实际其先辈是当时的义兴人,其一,在此前长兴一直属义兴所辖;其二,姚思廉《陈书》皇帝本纪中明言“尝游义兴,馆于许氏”,自幼在义兴国山(张渚善卷一带)长大、学习,其老师为义兴许氏。其三,陈氏的基业实际与义兴陈庆之(484-539)是分不开的,庶族出身的陈庆之凭着自己的天赋,随晋陵萧氏(梁代皇帝)东征西讨,英名盖世,义兴、长兴陈氏都是陈寔之后,本出一支,陈霸先正是和陈庆之之子陈昕一起,在平定“侯景之乱”中获得了厚重的政治资本,废梁而自立。

    值得一书的是义兴周氏,在六朝期间的曾辉煌一时,然区区几十年,便遭毁灭性的打击。自东吴末西晋初,周处改过自新、为国捐躯后,周处后人周玘等躬行韬光养晦之计,迅速壮大家族实力。在东晋初,周氏联络江东世家,打败石冰、陈敏、钱璯的三次叛乱,为初到江南的司马江山稳固了基础。从此,阳羡更名为义兴,并由县升为郡。不久,周玘为瑯琊王氏设计谋害,但周氏家族仍未动根本,司马皇帝没敢“轻举妄动”。当时,周家一族中,周札为会稽内史、周懋为晋陵太守、周筵为吴兴内史、周赞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周勰为临淮太守,“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之比。”周玘子侄一直寻找复仇之机,但不久为王敦、王导兄弟所察,瑯琊王氏利用江南另一支强宗,即吴兴沈氏的力量,剪除了周氏一族,辉煌一时、显赫无比的义兴周氏轰然而下,此后很长时间内,这个巨大的家族一直没有得到恢复。当然,后世宜兴周氏也有几次“盛极转衰”的现象,这种冥冥中有历史机缘,也许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直言:“六朝都建康,以义兴为重地。东方有变,必争义兴,以其抱震泽之口也”。在六朝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义兴为官的大都为北方巨族,使义兴一地在当时的政治地位非常显要。如: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中王羲之堂弟王允之,子侄辈王琨,孙子辈王静之、王球,曾孙辈王准之、王僧达,玄孙辈王蕴、王俭、王秀之及裔孙中的王佥、王莹等,都曾任义兴太守,在义兴留下许多遗产。彭城、沛国(今徐州)及莒县(今山东日照)一带刘氏中的刘超、刘芳、刘赤松、刘损、刘桢、刘延熙、刘秀之、刘瑱、刘贞、刘潜、刘杳、刘勋等等,也先后在义兴为太守,这是除王氏之外的第二大著名姓氏。另外,山东泰山羊氏的羊元保、羊欣堂兄弟,吴郡顾家的顾众、顾琛;陈郡(今河南太康、淮阳、郸城一带)谢氏的谢昶(谢安弟)、谢琰(谢安之子)、谢渊(谢安侄孙)、谢朏、谢超宗(谢灵运孙);阳翟(今河南禹州)褚氏的褚爽、褚蓁(褚渊之子)、褚翔(褚蓁之孙),兰陵(今山东临沂)萧氏,莒人臧氏,谯国(今安徽亳州)桓玄,博昌(今山东寿光)任昉等诸多六朝著名氏族,都曾有子孙在义兴守城牧民,有的在此生根繁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褚氏、谢氏和任氏,至今,宜兴的褚氏、谢氏、任氏的家谱中,都认为自己是褚爽、谢渊和任昉的后人。

隋唐:许蒋开枝薛“花飘”

    隋末唐初,各路豪杰纷争,义兴传统世族在这场争夺中也大显身手。早在李渊称帝前,在山西并州为官的阳羡许氏子孙许世绪(避李世民讳而称许绪)许洛仁兄弟,追随李渊征战,立下不世功勋,许世绪封左散骑常侍、真定郡公,其弟许洛仁官至冠军大将军,左监门将军,赠代州都督,陪葬昭陵。族人许胤宗本为陈、隋旧臣,后因医技高超,封为南兴州太守。许世绪曾孙许景先武则天时进士及第,开元时任虢州刺史,政绩卓著,许氏族人在唐初就写下了辉煌。

    与此同时,新迁入义兴的薛氏,在唐初也非同一般。隋朝鹰扬郎将(正五品)薛士通,在宇文化及弑隋炀帝后,与同乡闻人嗣安一起占据吴兴郡,后宣布归顺于李唐,被封为临汾侯、东武州(今浙江武康)刺史、泉州刺史。其子薛登(本名谦光)自幼博涉文史,是当世著名文士,为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谏言献策,深为后人敬仰。武后时出为常州刺史,天授中迁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后因忤太平公主被贬为岐州刺史,开元初留守东都,再为太子宾客,卒赠晋州刺史。薛登之子薛悦,官为千牛卫将军,因卷入残酷的宫廷争斗而为世人不齿,连累其父被放归田里。义兴薛氏,在唐早期正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融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晚唐时,才有隐居阳羡山中的薛戎因官泉州刺史,方再显于世。这支薛氏与初唐薛氏,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终唐一代,传统大族中的义兴蒋氏真可谓风光无限。在李唐立朝之际,以战功、以学问、以医学显于世的人物很多,如蒋元逊、蒋元贶、蒋元举、蒋元超、蒋元聪等。蒋元逊为南朝陈的左卫将军,仕隋为水师统领。蒋元举是陈末期的重要将领,入隋后不知所终。蒋元超是隋末农民起义军沈法兴(浙江湖州人)部的最高军事长官,尝为沈的左仆射(宰相)。蒋元聪是蒋子慎祖父,仕宦不详。这些人物,已经无法考辨其究竟属于蒋默一系还是蒋澄一系(即

亭蒋氏),从有限的资料显示,蒋元聪是属于蒋默的嫡系。其孙蒋子慎,则是宜兴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但其学籍是湖州。蒋子慎与宰相高智周是同乡好友、姻亲,官建安(在今福建建瓯)尉。蒋子慎孙蒋挺,历官监察御史、国子司业,湖州、延州刺史。在历史上,蒋挺还是最早遭“廷杖”的梗直官员之一,当时,任监察御史的蒋挺因监刑稍轻,唐玄宗便要廷杖之,幸亏张廷圭冒死相救,蒋挺才跳过一劫。蒋挺子蒋洌、蒋涣,俱举进士,以诗文著名一时,闻一多先生对他们作了高度评价。蒋洌曾任正议大夫、文部(即吏部)侍郎、尚书左丞。蒋涣为工部侍郎、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华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等。其后人则有蒋鍊、蒋镇等,俱以文学进(进士)。蒋鍊尝官户、吏二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光禄少卿,有清名。蒋镇与独孤及是连襟,累授左拾遗、谏议大夫,工部侍郎,以简俭称于时,终因妹婿源溥的关系,“泾原兵变”中被朱泚诱捕。朱泚建“伪汉国”时,署蒋鍊、蒋镇为伪宰相,兵败,同斩于东市西北街。从此之后,蒋默支系的人物渐渐淡出历史,就连宜兴当地众多的蒋氏家谱中也难觅影踪。虽在一些谱中偶见这方面的论述,但语焉不详。在宜兴当地,唐代之后的蒋默后裔已经和蒋澄支系融为一体。

    与此相反,亭蒋氏(蒋澄支系)的后人在唐代则风光无限。初唐时,以医名世的蒋氏大有人在,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尚药局奉御蒋季璋、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太医令蒋季琬、太子药藏丞蒋义方、太医丞蒋茂昌等等。太宗时,蒋少卿之子蒋俨(谱中叫蒋孝俨),东征高句丽时请行出使,没贼七年,宁死不屈,后擢会州刺史、太仆卿,徙右卫大将军。其子蒋安遇,为郢州刺史,蒋岑官至大司农卿。蒋岑子蒋晁,为薛登之婿,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淮南节度判官。蒋晁之孙蒋将明,“安史之乱”中以计佐其帅,保全并、潞等州(俱在山西)。后被安禄山所拘,“佯狂以免”,官至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蒋将明子蒋乂,唐代著名史学家,终身史职,为皇家器重,封义兴县公。蒋乂生五子,分别叫係、伸、偕、仙、佶。才学出众的蒋係,乃韩愈之婿,初任史职,出为桂管观察使、贬为唐州刺史,宣宗时官至兵部尚书,因其弟蒋伸是宰相而回避,为检校尚书右仆射节度山南东道,封淮阳郡公。其弟蒋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中节度使,后为太子少保。三弟蒋偕,继父职,为太常少卿。兄弟三人同朝高位,史上罕见。四弟蒋仙(蒋侑),官剑州刺史,是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好友。五弟蒋佶(亦作蒋吉、蒋佋),为泉州刺史,著名诗人。因蒋氏五兄弟都在朝为大官,其里居也易名叫“五贤乡”。大概在同一时期,宜兴蒋氏还出了一位奇才——蒋防,由于简、李绅、元稹荐入朝,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蒋防的名垂青史,最重要的是他写下了一篇让后人产生联翩浮想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明人将其视作唐传奇小说之最,汤显祖还将其改编成戏曲《紫钗记》,鲁迅先生将其论作唐人小说最动人篇章。

    晚唐世道,天下嚷嚷,蒋氏后人或退隐山泽、或大显身手,共同书写大唐的挽歌。蒋係之子蒋兆(蒋晀)、蒋曙俱举进士。蒋曙尝为起居郎,黄巢后请为道士,回到家乡阳羡山中。蒋伸之子蒋泳,为考功郎中。蒋佶之子蒋琛,半隐半道于霅州。蒋防之后蒋凝,以才学名,南唐初尚良庆公主(附马),官至侍郎、侍读学士,其女嫁于吴越国,以诗酒名。

    唐末,还有一位蒋氏后人试图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挽回一点面子或家声。其一叫蒋瓌(同瑰),初为浦阳镇(今金华附近)将,中和二年克婺州(今金华),被任命为检校仆射、婺州刺史。后为叛将王坛所陷,蒋瑰奔于越州(今绍兴),为越州刺史,期间开洗忏戒坛,请贯休为监坛。乾宁初,董昌割据两浙,自称大越罗平国皇帝,署蒋瑰为宰相。(事见《中国宰相大辞典》)他们也想在大唐的身上分得一块安身之地,可惜最后为早有野心的钱镠所败,钱镠部将吴璋尽杀董昌、蒋瑰家人部下四百余人。

    整个唐代,义兴许氏、薛氏、蒋氏(两支)等家族,在初唐、盛唐、中唐时期,都曾取得高科巍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王朝中的东南势力,这在江南一带是相当突出的。明代邑人参与编撰的《毗陵人品记》,地域范围上包括今天的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靖江,其中收录的唐代历史人物,宜兴人超过了一大半。另外,卫逖、灌顶(俗姓吴)、湛然(俗姓戚)、喻凫、丁谦等人,或功勋卓著、或道行高深、或才学出众,说明宜兴的其余姓氏也诞生过不少杰出人物,可惜几乎被历史所湮灭。

    中唐时,宜兴西南部山区的张氏家族,因饥馑聚族而起,以张度为首的义军横扫苏浙皖三省交会之地,后为常州刺史李栖筠重拳打击,“(张)度子六、七人,一朝伏辜,繇是郡界无犬吠之惊。”[(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673“李栖筠”]这次起义后,宜兴张氏遭受了极大打击,否则,张氏一脉很可能和蒋氏一样,也会是高科巍爵、华盖满门。而现在宜兴的所有《张氏宗谱》中,对唐代这些风云一时的宜兴张氏人物竟然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

张渚张氏宗祠岳飞题诗碑

    中唐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原兵戈四起、战乱不息,宜兴地处江南、得以偏安,一些不愿或者无力争权夺利的王公贵族、文人学士看好阳羡溪山,在此消极避世、安乐偷生,或买田筑室、或别成家业、或终老余生,如权皋、权德舆,皇甫冉、皇甫曾,陆墉、陆勋、陆龟蒙、陆翱、陆希声,杜牧、杜晦辞,张涉、张中立、张仁颖,李褒、李昭,徐延休、徐铉,薄自牧,李绅,孟郊,王徽,李幼卿,刘长卿,李戡、李蠙,陶详,贝禧等等,这些姓氏在宜兴已是耳熟能详,使得宜兴传世姓氏也为此增长不少。其中,《陆氏宗谱》《徐氏宗谱》则明确记载,是唐代陆翱、陆希声和徐延休的后裔。其余这些姓氏,是否真是以上这些大人物的后人,现存的其它古籍是已经无法考证,只能相信这些谱系是真实的。

【钱文忠先生为拙著题签】

——————◎En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