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宜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古镇老街 品读•宜兴

品读•宜兴

2024-07-11 0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跟着非遗游宜兴系列节目:

本期推荐

锔瓷之路——

化残缺为艺术

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 寻访非遗·

周铁古镇老街,在离历经1800多年风风雨雨的古银杏树不远处,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老宅,外墙上挂着的匾牌上写着“紫怡居锔䦅堂”一行醒目的大字。锔䦅堂的主人名叫王耀辉,去年底被我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这是一间不过二十多个平方米的工作室,虽然陈设简陋,但是不失雅致和古朴。工作台边堆放着各类古玩瓷件,稍远的墙角摆放着唐三彩宝马,对着工作台的墙面上挂着写有“天道酬勤”四个大字的书法精品。这也许是院屋主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约摸40余岁,皮肤黝黑,中等身材,结实干练,脸上挂着微笑,眼睛里透着至诚和聪慧。我们听他娓娓道来,他的身上有着许多故事。

本期嘉宾:

(非物质传统修补工艺师 王耀辉)

点 击 聆 听

· 拜师学艺 ·

王耀辉是地地道道的宜兴人,从小生活在太湖边的洋溪毛渎。1996年,他入伍当兵,部队驻地就在靠近山东的徐州市。徐州是汉文化最为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城。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当地游览,了解和考察徐州的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有一天,他在一个村庄听到了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不同凡响。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手艺人在修复什么东西。

带着好奇,他赶过去看个究竟,原来这个手艺人正在修复瓷碗。不一会儿,原来破损的瓷碗在他手中修复完好。把水放入碗中,丝毫不漏。这让王耀辉大开眼界。以后,他有空就常到这一带村庄转悠,一看到这个手艺人在干这活,他必定停留在那里细细观察。通过了解,他才知道这种手艺活叫锔瓷,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起始于宋代,在传世名作“清明上河”中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场景。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中国见闻杂记》中写道:“在破碎的瓷器上,用带钩的铅丝、铜丝像订书针一样把瓷器修复好,盛汤盛水不漏”。由此,王耀辉对锔瓷这个绝活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萌发了今后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的想法。

1999年12月,王耀辉退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虽然在家乡无从看到锔瓷手艺人的身影,但他的心里总是放不下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愫。他确信这种传统而古老工艺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让它失传。于是,他在四周打听老一辈手艺人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耀辉终于得知还有锔瓷手艺人健在,他的名字叫钱洪苟,住在周铁镇上。王耀辉喜出望外,立即赶到钱洪苟家里去拜访他,想拜他为师。钱洪苟是一个十分质朴的老人,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经风霜,历受磨难,身上有着太多的痛点,深知生活的艰辛。他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年轻人,知道了对方的来意,马上婉言谢绝,并劝小伙子不要去做这一行,锔瓷已经过时,很难养家糊口。对于老人的心思,王耀辉十分理解。社会在发展,时代已变迁,钱洪苟这一代老手艺人已经难以适应,锔瓷手艺也渐行渐远,已经被人淡忘。然而,王耀辉有一双慧眼,洞察世事,能辨优劣。他丝毫没有怀疑锔瓷手艺的文化价值,他不甘心就此罢休。一次上门不行,就第二次第三次上门。和老人攀谈,为老人办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两年多的走访厮磨,王耀辉用至诚和执着打开了钱洪苟心灵的大门。钱洪苟终于答应收徒授艺,收王耀辉为关门徒弟,趁不多的时光,把十八般武艺传给弟子。

(九旬的钱老依旧耳聪目明)

· 孜孜追求 ·

2002年春季,王耀辉开启了充满挑战的锔䦅之路。那年春天,王耀辉觉得一切都是新的。走在春风里,清香的气味迎面而来,娇艳的花儿含苞待放,抽着新丝漫天飞舞的柳絮吐露芳华。就在周铁老街,在钱洪苟的简陋房屋里,王耀辉聚精会神地听从老师傅的指教。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别小看锔瓷,这是个精细活,需要手艺人的耐心和细致,更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过去,钱洪苟肩挑风箱小火炉走街串巷,凭着一把钻子,一把“疙瘩锤子”,为无数人修锅搭碗。现在,他想不到重起炉灶,收拾起几乎湮灭的老手艺,只不过身边多了个不知疲倦、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师傅教得认真,徒弟学得入神,几个月的功夫,王耀辉已经开始能独立操作了。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身。王耀辉一面从师父那里学得真传,一面自己在家里刻苦钻研。建立在老师傅的基础上,他扩大了锔瓷范围,从锔碗到古玩瓷件、紫砂壶等等。有一客户珍藏了明清时期的铁置轩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沿口开裂,他找上门来请求修复,王耀辉想方设法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锔瓷领域里新的突破。起步之时,生活来源少,虽然日子清苦,但更多的是宁静祥和,他喜欢手中的老物件,它的破损经过自己的修复,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人老了,但老物件还在。只要有老物件在,就有人的精神在。一个老物件,往往连接着许多残存的记忆。尽管斗转星移,岁月远去,有了这些老物件,那些记忆是很难抹去的。王耀辉对手工的那些老物件心存敬畏,小心翼翼,以自己的技术去努力保护好、修复好。

· 传承创新 ·

数年过去了,王耀辉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但他没有满足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而是想到了进一步创新。他想到了,过去只是用很传统的手工技艺,如今时代进步了,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工艺技术,譬如焊接工艺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工艺上的一些不足;以前采用的原料是锡和铝,如今可以再进一步用金属丝,还可用金属包皮。他的这些大胆的想法一步步付诸了实际操作,许多老物件在他手下不仅修复完好,而且变得更加精美。

有一个顾客送来曾花5万元购买的一把精致的侧把壶,据说是明清时期的,但壶口开裂,如何留存?王耀辉设法用金属皮把裂开的壶口包装好,不仅使紫砂壶完好如初,而且更显富贵之气,主人感激不尽。两年前,有一位客户赶上门来,要求修复一把紫砂壶口,原来,他十分喜爱国大师周桂珍的紫砂壶,但不慎把珍藏的一把壶弄破了,身筒破损,壶嘴沿口破裂,当他得知周铁镇上一位锔瓷大师的修复手艺后,喜出望外,特地赶来求助。王耀辉虽然觉得修复难度大,但还是毅然承接了主人的请求,经过几天的精心修复,一把精美绝伦的紫砂壶完整地展现在物主面前,完美地诠释着紫砂文化的精髓。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老祖宗给子孙留下了无数宝贝。别小看那些微不足道的老物件,它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文化遗存。因种种原因,有的已经损坏,但经过人的修复,更能穿透历史,在风雨闪电中散发出动人的光芒。王耀辉坚守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精益求精,让一个个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件在巧手中修复出来,把美好的记忆呼唤出来。他凭自己的才情和技艺声名鹊起,名字载入《全国锔匠录》中。目前,不仅全国各地纷纷寄来老物件,而且海外也纷纷有东西让他修复。王耀辉理解他们的心愿。怀旧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身居海外的游子,对家乡和故土的怀念无法遏制,这种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往往寄托于老物件上。王耀辉感觉到业务剧增,应接不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锔瓷业务,王耀辉先后带了三个徒弟,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一起传承华夏文明的风骨,让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深深扎根,彰显古老文明一路走来的坚韧、厚重与博大。

谈到未来的计划时,王耀辉更加胸有成竹,他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定不会让锔瓷这种传统工艺失传!”这位已经在这条道上前行了18年的新一代锔匠,一定会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志,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攀登!

视 频 点 击

特别鸣谢

文字撰写

朱 迅

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宜兴市音乐文学学会会长、荆溪诗社副社长、宜兴古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特别支持:宜兴古镇文化研究会)

制作/ 主持 许琦

特别鸣谢 |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