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小作坊模式的叩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以前叫什么 宜兴紫砂壶:小作坊模式的叩问

宜兴紫砂壶:小作坊模式的叩问

2024-06-13 0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她工作,实在需要耐心,老太太在做一把壶的壶盖,这把壶名字叫“华贵壶”,是她和丈夫50多岁的时候设计出来的样式,尽管一辈子已经做过多把同样的壶了,现在的制作还是很细致。一个盖钮,已经做了三天,还是没有完工。那盖钮一天仔细地修下来,可是老太太还是怎么看都不满意,于是放在保持湿润的槽缸中,第二天拿出来再做。“要多少天才能做完?”“不一定,我师傅教育我们,一天要能做十把,但是也要十天才做一把。”

到了最后,一把好壶不再讲究细节的完美了,而是讲究气质,这种气质,不到一定的火候,怎么也不能做好。沈遽华说,她算是同代人出活比较多的,很多人,现在一年只做几把壶,号称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有精气神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样,好的作品的价格才逐年攀升。

作坊制度与定价体系

在很长时间里,紫砂壶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生活用品出售,不管是大师作品还是学徒工的作品。李昌鸿说:那时候根本不允许大家在作品上署名。由厂里统一定价出售:大师做的贵一点,也就是十几元,一般的,几毛钱。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罗桂详来到宜兴,他想请紫砂厂的员工做一批作品参加香港的亚洲艺术节。李昌鸿说,那是解放后真正体现紫砂壶价值的第一笔订单。“罗先生的贡献很大,他把从前作为产品的紫砂壶性质改变了,变成了工艺品,我们可以在壶里面打上名字了。”那次订单,顾大师那批前辈的作品,是1000元左右的价格;而他们这几个大弟子的作品,价格是老师的一半,而不知名的后辈的精心之作,也卖到了30元左右,“这使我们觉得,原来我们的劳动有这么高的价值”。

虽然还是集体企业,可是,紫砂壶的生产形式彻底改变了,突出名人名作,罗桂详之后,是四家香港的贸易公司轮番上阵,他们有的是通过广交会的窗口认识了宜兴紫砂,有的是通过罗桂详的香港展览认识到了紫砂壶的珍贵,都跑到宜兴抢货。因为大家竞争,后来规定,一家公司的代表在宜兴只能待20天,四家轮流,根据外事纪律,当时唯一的对外窗口就是紫砂厂。李昌鸿说:“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是做转口贸易,把我们的茶壶再售往台湾。”就这样,早在30年前的销售上,宜兴的紫砂壶就开始走上了隐秘而竞争的渠道,这也导致了直到今天,宜兴紫砂的销售还是与其他任何产品都不同,始终不够明朗化。

上世纪80年代是紫砂壶的第一次高峰;台湾紫砂界的热闹,使宜兴紫砂壶在1993年的时候价格又到了顶点。“那时候几万元一把壶不稀奇。”不久后台湾经济的衰退使紫砂壶价格下降,不过到了2003年,大陆的消费群体增加,宜兴紫砂再次稳步上升,超过了1993年的那次价格不少。

因为全部是个体之作,所以紫砂壶的定价就是个糊涂账了。目前的行情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十几万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几万到十几万元,再往下的工艺美术师,价格由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依此类推,定价体系基本如此,可是,就是因为是个体作品,所以这种体系又极其不工整。

国内紫砂壶生产商宜兴市立华陶瓷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清晰的定价体系,比如说把工艺美术师这级的统一定价为多少,因为就算是同一级别,作品好坏也千差万别,各人成长空间也千差万别,所以,只能看购买者的眼力了。”再者,说不定有人根本不加入评级体系,但是也做得一手好壶。“那更是需要购买者有自己的判断体系了。”

立华陶瓷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其中多数不是那些已经成名的人物的作品。“那样的作品升值空间小,不如去看人收藏,尤其是青年紫砂工艺师的作品,说不定已经做得很优秀了,可是他的职称没上去,所以价格还不高,可是说不定未来几年市场看好他,那样他的作品价格就能暴涨。”

所以,在立华陶瓷研究所负责人的判断中,挑壶,一大半是要挑选紫砂壶制作者的人品。“刚开始接触不知道,看谁出名就买谁的壶,或者看谁的级别高,就买谁的。那些都是付出的学费。”

李昌鸿说:这就是紫砂壶的特性,没有一定修养和见识的人,是很难在一开始就买到称心如意的紫砂壶的。他的作品现在一般在十几万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大师名号,而是因为“我的作品能体现我的智慧。绝对都是我自己设计和原创的作品”。而他的购买者多数是作为礼品定制,用做生意场上交往的利器,排队等着要的人有很多,所以,他和妻子现在每天都闲不着。

并非真问题的矿源

宜兴市立华陶瓷研究所负责人介绍,宜兴其实普遍陶土资源丰富,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烧出好的东西来,以黄龙山等地的陶土特别出名,灰紫带红,捏起来有砂感,是因为里面有石英、云母、赤铁等矿物,加上陈化时间长,当地人叫“腐土”,晶体结构也丰富,结果不仅仅是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加工,而且烧制出来的东西,很有透气效果,他研究,晶体结构和黏土材料在一起烧制中形成了稳定结构,不仅有双重气孔透气,更有双层气孔的效果。“在手工精加工过程中,外边比较粗的泥砂被推到里面去了,结果里外气孔的结构也不太一样。”这样一来,紫砂良好的透气性能就形成了,“吸水又不漏水”。也就是传说中泡茶不馊的由来。

也正是由于气孔的存在,使得茶水浇上去后,气孔渗水,整个壶的颜色会越来越润泽,在博物馆中见一晚清制作的紫砂壶,被茶水滋养得泛出微光,非常悦目。

早在明代,宜兴的黄龙山一带就开始开采紫砂料,传统紫砂泥分成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三种,事实上是不同的岩石层中所含金属不同。我们去了黄龙山,这个矿山自从2005年已经封闭,现在又在准备重新开发。山下是一潭深水,原来几百年都从这里开发,已经将山体挖空下陷,而曾经几百米长的矿洞,也看不见踪影了。当地镇上的干部告诉我们,之所以将这里封闭,并不完全是因为资源枯竭,更多是因生态和安全。2000年,原料总厂倒闭后,这里开始出现了很多挖矿企业,政府无法管理,之后限定为发包给一家公司开采,期限为一年,可是这一年内,这家公司开始疯狂开采,大面积破坏生态,包括安全问题也无法保证,于是,2005年之后,宜兴“人大”决定禁止开采黄龙山,所需原料由别处和外地获得。

宜兴出产的陶土质量都不错,即使稍加各种化学材料再进行烧制,在食品安全上也有保证。“现在的科研项目都已经不包括紫砂土的材料研究了,因为那是很陈旧的课题,即使研究也拿不到经费。”宜兴市立华陶瓷研究所负责人也解释,其实稍微有所添加的原料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厂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进行科学研究,为了一些产品的色泽,既将矿料混合,又在一些矿料中添加金属物质。他手中的杯子,就是那时候的产物,已经被滋润得乌黑,他笑道:“我就是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喝着根本没有毒嘛。”但是在制作上,制作者们说不是黄龙山的紫砂,一则手感不好,二是透气性能不如纯正紫砂矿,包括烧出来色泽不够好看,不传统。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原矿料的价格开始上涨。“尤其是销售渠道,大力宣传原矿紫砂如何如何。一旦附近新挖出一点泥料,大家就去爆炒,最好的产品,1吨价格已经到了几万元,其实那些料也就那么回事。”也就是因为此,冒牌紫砂料开始出现,添加各种化学原料,成为行业内公开的法则。

这种化学料的出现,对于大多数已经有年头的作坊没有什么影响,国内知名紫砂会专家表示:“我家里的料,到我孙子那辈也烧不完。一个壶大概只需要3两原料,1吨原料也占不到多少位置,所以家家户户老作坊都没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真正感觉到问题的,是那些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泾渭分明的手工作品和工业品

还是回到合作社年代。顾景舟和当时的某领导有了冲突,原因是,领导研究成功了水流转盘,要求所有的工人在传送带上做紫砂壶,可是顾景舟觉得这太荒谬。“做不同类型的壶,要求的转盘速度完全不一样,而且就是同类的壶,不同的人,手工的感觉也不一样,怎么可能用匀速转盘来做壶呢?”事实证明,顾景舟是正确的。好的紫砂壶确实出自纯手工,完全依照每个从业人员的感觉而成。在漫长的年代,这个规矩一直没有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做紫砂壶批发的人出现了。”在宜兴紫砂界已经待了十几年的沈坚强说,那是紫砂壶由纯手工年代走向半手工年代的开始,他还记得,是两个姓王的宜兴商人,在外面接下了订单,然后开始了批量生产。“他们找了大量代工者,把样式定给对方,让他们采取合作的办法来进行,比如说你做壶身,他做壶盖,他做连接,这样一来,速度加快了许多,而且开始使用半自动的机器,比如说专门做泥料的机器,可以把泥料弄很长,然后进行切割,再进行拼接,不像我们的圆壶,是一个个从锤泥开始,再打身筒打出来的。这种壶,比起传统手工壶质量要粗糙一些,不过造价也低了很多,最基本的原因,是人工费用低了。”两个商人很快开起了奔驰,成为早期和那些大师们竞相富裕起来的人。他们的做法,引起了宜兴紫砂的工业化革新。引进的机器越来越多,比如说拉坯的机器,这是瓷器的做法,在潮州和景德镇常见。拉坯机生产速度更快,转瞬壶身就出来了,从前一对打工的夫妻,一天做10个壶了不起了,现在一天能做几百个。

也就是产量的加大,使得矿料的成本问题日益突出。沈坚强记得,即使是在黄龙山没有封闭的2005年之前,1吨好的材料也已经到了几千元,对于手工成品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大,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原料,核算下来成本也就最多占壶价的1/10,可是对于廉价的工业品而言,那肯定不行。“工厂里出厂一把壶,可能只有30元的上限价格,怎么可能花10块钱的原料钱呢?再说,礼品壶的利润都很高,商人们总是要把各项成本价格压到最低的。于是,大批的化工泥出现了。你要偏红?我给你很鲜艳的铁矿,你要紫泥要绿泥,我就给你加铬加锰,要原料变细,我就给你拿硫酸洗。”而且,基础原料只是各地挖掘来的泥土,根本不再考虑成品的性能问题。

也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得宜兴的原料市场出现了分化,最贵的原料有几万元/吨的,最便宜的甚至连100元/吨的价格都不到。越差的泥土越需要化工原料,恶性循环由此而来。

而礼品市场,也在进一步恶化中,几十元一个的所谓紫砂杯,往往只是用泥土拉坯烧成,上面再喷涂一种细料而成。“从头到尾和紫砂没有关系。”宜兴市立华陶瓷研究所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简单的账。一把正常的手工制成的紫砂壶,比如说需要5元钱的最普通的原材料,一个熟练工人,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他的工钱加上烧制费用,怎么都得100多元。那种三四十元充斥着旅游市场的紫砂壶,当然是工业化的冒牌货,只不过不幸的是,这些冒牌货,生产的产地,不少也在宜兴而已。

据《三联生活周刊》,宜兴市立华陶瓷研究所整理报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