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定西】通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定西市土特产 【省媒看定西】通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省媒看定西】通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2023-12-14 2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为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提供根本遵循。

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

近年来,通渭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土特产”产业发展,使“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注入源头活水。

通渭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410—2521米,年降水量380㎜左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品种多样的“土特产”,如苹果、花椒、荞麦、粉条、牛羊、土鸡土猪等。“通渭苹果”“通渭苦荞麦”分别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按照‘苹果+’产业发展思路,我们着力打造四个苹果种植示范片带,推动苹果满川、上山、进沟,让土特产苹果成为‘金蛋蛋’。”通渭县鸡川镇镇长牛珽新说,去年以来,鸡川镇抢抓苹果产业奖补机遇,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全镇苹果面积3.64万亩,年总产量1.3万吨,产值达7000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

通渭县鑫旺、融丰源、祥和等8家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技术优、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合作社,带动鸡川镇苹果产业由点向面、由川区向山区不断拓展。

牛珽新对苹果产业充满信心。他说,下一步,鸡川镇将主动融入定西市川河经济带建设大局,大力推进“一川、一片、一带、一线”苹果产业园建设,加强果品采摘贮藏技术培训指导,增加苹果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要从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鸡川镇充分利用金城村果品综合交易市场、司川村苹果醋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连村成片”“集群成链”“抱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片”,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苹果采摘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带。

通渭县苹果种植面积15.4万亩,年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过4.8亿元,带动当地11个乡镇的1.3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通渭土特产,不得不提苦荞。通渭种植苦荞历史悠久,虽然苦荞产量低,属小杂粮,但由苦荞原料加工生产的苦荞茶成为通渭一张新“名片”。

走进通渭县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一片繁忙,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一瓶瓶包装精致的苦荞茶。公司负责人侯蛟龙告诉记者,“乐百味”苦荞茶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公司年消耗5000吨苦荞麦原料,生产加工苦荞麦系列食品1000吨,推出苦荞茶代用茶系列、咖啡系列、苦荞营养粉、挂面及速食面,年销售收入6950万元。

苦荞种植主要在通渭二阴温凉山区的华家岭、马营等镇。特殊的气候与土质,生长出的苦荞品质优良。

“苦荞是通渭特有的小杂粮土特产,全镇种植面积8500亩,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来培育发展。”华家岭镇党委书记李逢霖说。

做好“土特产”文章,对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渭县既抓种植“土特产”,又抓养殖“土特产”。牛羊猪鸡养殖突飞猛进,把“小买卖”做成了“大产业”。

几年前,马营镇黄家曲村民黄胜勤利用村上荒坡地发展养殖业,打造生态鸡养殖基地。短短几年,从一只散养鸡,发展到拥有200多亩的养殖、销售生态链的通渭县胜勤合作社,注册“陇谷源”商标,与顺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将3万多只散养土鸡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到各大城市,带动村民致富。

通渭县促进广大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养殖业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大到牛羊产业,小到猪鸡兔,推进养殖多元发展,并出台肉牛、肉羊、生猪奖补办法激励扩群增量,优质饲草规模稳定在112万亩,牛羊饲养量和生猪存栏量分别达到18万头、40万只、26.5万头。

今年春节,通渭众多“土特产”不仅翻山越岭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走出国门享誉海外。

据通渭县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3亿元、增长7.6%,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6.1%、9.8%、7.6%,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60元和9417元,分别增长4.4%和6.4%。(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张文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