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背后的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高宗的能力有多强大 “莫须有”背后的含义

“莫须有”背后的含义

2024-07-17 2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指挥自己的部队渡过长江,打败了金军主力,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声威大震。北方各地的义军纷纷率众来归,皆打“岳“字旗帜,饱受铁蹄蹂躏的北方百姓也都把“岳家军”作为宋朝王师欢迎。收复汴京,恢复故土之后,岳飞会怎么做?他可以迎回徽钦二宗,也可以拥兵自立,当然也可以继续拥护南宋朝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岳飞都将成为新时代最大的权势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巨大的阴云此时就笼罩在了南宋朝廷君臣的心头:金国这个威胁被岳飞打败了,但是一旦岳飞成为威胁,又有谁能够打败岳飞?环视朝廷上下,论能力、论实力、论威望、论功绩,能与岳飞相提并论的人物,可谓绝无仅有。岳飞一旦与朝廷反目,没有任何人能抵挡他的进攻。此时的岳飞,已经具备了谋反的实力。

实力决定意愿

对于皇帝来说,具谋反的实力比具有谋反意图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谋反的意图,却没有相应的实力,那他就只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皇帝大可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可以利用他的野心来为自己服务。但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谋反的实力,那他就等于是登上了皇帝的卧榻,无论他对皇帝如何赤胆忠心,皇帝对他都已是不可能相信,也不可能容忍了。所以当岳飞意气风发地对部将们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时候,宋高宗的杀机,就已经对准他了。

让我们来回忆一个历史故事。公元960年,一位朝廷中无人可比、号称忠心无二的统兵大将奉命出征,结果走到半路被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到身上,山呼万岁拥戴为皇帝。这位新皇帝在部队的簇拥下返回国都,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就这样登上了帝位,建立了新的王朝。这位“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的统兵大将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此前是后周朝廷的殿前都点检,握有军权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他的手下有拥立之功,自然跟着“鸡犬升天”,可以说这正是他们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原因。赵匡胤的皇帝宝座坐稳之后,立即“杯酒释兵权”,在宴会上夺去了手下所有统兵大将的军权,并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国策,目的就是防止武将权势过重,再次发生“黄袍加身”的故事。在皇帝的逻辑里,拥有谋反的实力就等同于一定会谋反,无论是出于本人的意愿,还是出于部下的胁迫,其结果是没有分别的。

主疑臣危,自古而然

遗憾的是,一代名将岳飞没能参透这个道理。可能他认为自己忠心,所以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可能他认为自己始终正大光明,所以不必害怕奸臣的诋毁。但他错了。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有人对此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怎能打消秦王的疑心?与王翦相比,岳飞可谓丝毫不知自己军队的实力已令皇帝产生巨大的危机感。宋高宗曾经为他造一座住宅,岳飞推辞了,他说:“敌人还没消灭,哪里顾得上家呢?”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在百姓看来,岳飞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将领,但在皇帝眼里,岳飞拥有强大的实力,却无欲无求,说明他是“待价而沽”,心里有大欲大求。岳飞已是太尉,位极人臣,他还想求什么呢?自然是皇帝的宝座了。

岳飞的悲剧可以作为后世的参照:后世有两个人也曾处在与岳飞相同的环境中,一个是明末守卫辽东的大将袁崇焕,另一个是清代剿灭太平天国的大将曾国藩。袁崇焕自负忠心为国,擅权诛杀大臣,引起皇帝猜忌,不但自家性命不保,还连带着造成了明朝整个的军事失败。而曾国藩则大不相同。曾国藩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组织起来一支实力强大的“湘军”,并成为这支军队的实际主人。正是靠着这支军队,曾国藩打败了英勇善战的太平军,剿灭了太平天国。大功告成之后,曾国藩立即感受到了朝廷冷冰冰的嘉奖之下的猜忌与提防,他当机立断,解散了湘军,最终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名誉,又实现了国家的和平。与岳飞和袁崇焕相比,曾国藩可谓是对“莫须有”三字体会最深的人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