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时有意编纂《宋史》,元顺帝时才成书,材料丰富但错误较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史艺文志补 元世祖时有意编纂《宋史》,元顺帝时才成书,材料丰富但错误较多

元世祖时有意编纂《宋史》,元顺帝时才成书,材料丰富但错误较多

2024-03-28 0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官方史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编撰开始于元朝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结束于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历时2年半。记述了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至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300多年的历史。《宋史》全书总共有496卷,其中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500万字。

由于到了宋代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文化领域也相当繁荣,所以文人大量产生,留下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也包括许多历史著作。而且宋代的雕版印刷术大量应用、活字印刷术也已经产生并开始应用,所以大量历史著作容易保存,与以往的情况不同。所以虽然到元朝末年才开始编撰《宋史》,但仍然有很多史料供参考,于是产生的《宋史》就是一部鸿篇巨作,成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史书。

关于《宋史》,其实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就已经进行过编撰,只是由于史书体例之争而最终未有成书。关于体例之争,其中一派认为“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另一派认为“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关于此种争论,在史书中均有记载:杨维祯的《宋辽金三史正统辨》中即是第一种观点,,而《元文类》则与第二种观点相同。到元朝末年,元顺帝决定宋、辽、金三者各为正统,分别作史。于是才编撰出了《宋史》、《辽史》以及《金史》。

《宋史》作者简介

由于《宋史》是由统治者、官方进行编撰的,所以进行编撰的人数众多。《元史》中有记载:“是月,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由此可知,编撰《宋史》的作者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领衔的作者,称都总裁官,即当时的右丞相脱脱;第二等级为总裁官,即负责《宋史》的总体编撰、统筹全局;第三等级为具体的编撰者,这一等级的人数最多。史书编撰结束之后由总裁官向皇帝进表,呈献所编之书,所以《宋史》的最后附有《进宋史表》。《进宋史表》并不是由脱脱呈献,而是由阿鲁图所献,《元史·阿鲁图传》中有记载:“时诏修辽、金、宋三史,阿鲁图为总裁。五年,三史成。十月,阿鲁图等既以其书进,……今者进呈,万机之暇,乞以备乙览。”因为在编修三史期间,原中书右丞脱脱辞职,由阿鲁图接替中书右丞之位,也接替了他总裁三史编修的任务。同卷有言:“至正四年,脱脱辞相位,顺帝问谁可代脱脱为相者,脱脱以阿鲁图荐。五月,诏拜”。

脱脱,字大用。元顺帝朝原中书右丞相伯颜之侄,《元史》有云:“初,伯颜欲以其侄脱脱宿卫”。就学于浦江吴直方,少时有德行,曾言于其师:“使脱脱终日危坐读书,不若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耳。”史籍载其伯父伯颜“自诛唐其势之后,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帝患之。”脱脱“大义灭亲”与顺帝近臣杰班、阿鲁一起谋划瓦解了伯颜的势力,解除了顺帝的危险。后来,脱脱接替伯颜担任中书右丞相,“闰月辛酉,诏脱脱为中书右丞相”。然后脱脱尽改伯颜弊政,“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以劝讲”,“中外翕然称为贤相”。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受命领衔编撰《宋史》以及辽金二史。后脱脱为元平定农民军叛乱。因朝廷政治事件而被贬于云南,后为“哈麻矫诏遣使鸩之”,于是乃死,时在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10日)。他历任同知宣政院事、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和太师等职,是元朝末年朝廷重要人物之一。由于他只是领衔编撰《宋史》,并未实际编写,故而对其介绍从简。

脱脱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国王脱脱之子。“资禀宏伟,补国子学诸生,读书颖悟绝人”,“天性忠亮,学术正大”。历任同知都护府事、礼部尚书、平章政事、中书右丞、御史大夫等职。他对内体恤百姓,经常为人民减轻负担;对外减少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保持友好。为的是维护元朝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铁木儿塔识死时年仅四十六岁,史书并未详细记载其死因,只记:“一日,俄感暴疾薨”,似有另外的原因。在其本传中对他编撰《宋史》一事没有作多细致的记述,只是介绍了一句:“时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为总裁官,多所协赞云”。

贺惟一在《元史》中的姓名为“太平”,其记载如下:“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名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师从赵孟頫、吕弼。最初继承其父的官职,后来历任工部尚书、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御史大夫和左丞相等职。后来皇太子欲“内禅”,与贺惟一有隙,于是想置之于死地。最终自杀,年六十三。对于其总裁三史编撰的记载有“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

张起岩字梦臣,禹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卒于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年六十九岁。其先祖居于章丘,“五季避地禹城”。父亲张范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母丘氏。史书记载其出生时情况:“其母丘氏有娠,,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乃惊而诞起岩”。幼时跟随其父亲学习,后考中延祐乙卯进士,“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又屡任监察御史、中书右司员外郎、礼部尚书,后“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加同知经筵事”,为后来编撰《宋史》打下了基础。他熟悉“金源典故”、“宋儒道学源委”,还很有研究,史学才能流露无疑。当《宋史》编写完成之后,他辞官归家,时年六十五,四年之后去世,谥号“文穆”。关于他编修《宋史》的有关记载有:“诏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积阶至荣禄大夫”。

欧阳玄(清朝称为“欧阳元”)字原功,先祖为庐陵人,“与文忠公修同所自出”,后迁浏阳。幼时聪明好学,其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和小学诸书,八岁能诵读诗书。十四岁“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延祐二年(1315年)为进士,任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开始了仕途生涯。后来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1328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历任祭酒、侍学讲士、翰林学士等。晚年有归隐之志,但屡次被顺帝阻止,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二月“卒于崇教里之寓舍”。死后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欧阳玄留下的著作丰富,《元史》记载他“修实录、《大典》、三史”等,并有《圭斋文集》流传于世。关于他编修《宋史》的记载有“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父亲吕允,曾任平定知州。母亲冯氏“梦一丈夫,乌巾、白襕衫、红鞓束带,趋而揖曰:‘我文昌星也。’及寤,思诚生,目有神光,见者异之”。泰定元年(1324年)考中进士,“授同知辽州事”,后改为景州蓚县尹。后来被提升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乃至编修。历任中书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集贤侍讲学士、国子祭酒、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十七日因为疾病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谥号为“忠肃”。关于其编修《宋史》的记载较少,只有一句:“总裁辽、金、宋三史”。

揭傒斯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幼时家贫,读书刻苦,与父亲学习。延祐年间,经钜夫、挚列推荐,“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史》中关于其编修《宋史》的记载相对较多,原文如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丞相问:‘修史以何为本?’曰:‘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且与僚属言:‘欲求作史之法,须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虽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然,何以示惩劝!’由是颜然以笔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贤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于物论之不齐,必反覆辨论,以求归于至当而后止。四年,《辽史》成,有旨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

足可见其对编撰三史的用心程度和负责态度。死后两年后追封为豫章郡公,谥号“文安”。

《宋史》史料来源

由于宋代尚文轻武,再加上宋代封建经济发达,文化发展比较繁荣;而且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相继应用。所以,宋代遗留的史书数量庞大,为《宋史》的编撰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然三史实皆有旧本,非至脱脱等始修也。各朝本有各朝旧史”。《宋史》的材料来源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正史:主要包括宋代官修的史书,指针对本朝政治方面的史书,具体说来是宋朝后期的人对当时以前的宋朝历史的记载。例如王旦的《国史》、吕夷简的《宋三朝国史》,邓洵武的《神宗正史》,王珪的《宋两朝国史》,王孝迪的《哲宗正史》,李焘和洪迈的《宋四朝国史》,张唐英的《宋名臣传》和王偁的《东都事略》等。

编年史:如《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汪伯彦的《建炎中兴日历》、李丙的《丁未集》,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孝宗要略初草》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

别史:如李清臣的《平南事览》,陈傅良的《建隆编》,钱惟演的《咸平圣政录》,张商英的《神宗正典》,舒亶的《元丰圣训》,蔡幼学的《宋编年政要》等。

洪迈

故事类史书:如李宗谔的《永熙宝训》、韩绛的《治平会计录》、洪迈的《哲宗宝训》、《钦宗宝训》、《高宗圣政》、《高宗宝训》和《孝宗宝训》、《高宗孝宗圣政编要》、《宋朝大诏令》、富弼的《契丹议盟别录》等。

其他:传记类书籍和职官书,以及著名文人的文集等等。如曾三异的《宋新旧官制通考》、李纲等的《张忠文节谊录》、吴柔胜的《宗泽行实》等。

从整个《宋史》本纪的分布来看,北宋的本纪与南宋的本纪卷数相近,北宋9位皇帝的本纪一共23卷,而南宋9位皇帝的本纪一共24卷。但是南宋的本纪分布却不均衡,高宗本纪9卷、理宗本纪5卷、宁宗本纪4卷,三者合起来占了南宋皇帝本纪的四分之三,而最后的3个皇帝合起来只有一卷。这应该是与他们在位时间短、由于战乱而记载较少有关。

《宋史》

通过与之前和之后的正史的相应部分的对比,可以发现:天文、五行、律历、地理、礼、乐、舆服、职官、食货、刑法以及艺文等“志”在以前的多数史书中都曾出现过,到《宋史》仍然继承,并被后世沿用。只是有的名称有所变化,如“职官志”在以前的史书中多称为“百官志”,而“律历志”在之前和之后的几部正史中都称“历志”;“河渠志”是《宋史》首创,虽然《汉书》中有“沟洫志”,但是之后接近一千年的时间中没有被编入史书,直到《宋史》才重新被纳入“志”中,成为之后各朝编著史书的部分之一;仪卫、选举、兵等“志”是直接承继《新唐书》而来,甚至连名称也没有改变。

《宋史》的列传中,比较特殊的是类传中出现了之前之后史书所没有的新内容——道学传、周三臣传和世家。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相关,宋代崇尚理学,因而在《宋史》中立传以记载宋朝道学(包括理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等;此外还有周三臣传,记载韩通、李筠和李重进的史实;而世家以前是独立于“传”之外的,在《宋史》中则放入“传”之中,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十国的皇帝诸王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在民族和外国的传记上,《宋史》分得比较清楚,各自立传,分为“外国传”和“蛮夷传”。在人物列传中,《宋史》将重大事件的一系列人物写在一起,如童贯和方腊的列传是放在一起的。

关于《宋史》的注释、研究

由于《宋史》材料比较丰富,所以编撰《宋史》时要花费更多的功夫去选取、整理这些材料。但是编撰《宋史》是在元朝末年,当时已经不允许编史之人有太多的时间去编撰史书,况且当时编书之人除了几个之外普遍的史学功底也都不是很高,所以,《宋史》虽然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史书,但同时也是错误最多的史书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因此,从古至今对《宋史》进行注释或者纠错研究的人比较多。

对《宋史》进行研究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对全书的研究:有清末张元济的《宋史校勘记》、叶渭清的《元椠宋史校记》,今人顾吉辰的《宋史考证》、《比事质疑》、聂崇岐的《宋史丛考》、段玉明的《正误数例》等。

对《宋史》某一部分的研究:古代:成蓉镜的《宋史地理志校勘记》、倪灿的《宋史艺文志补》、钱大昕的《宋中兴学士年表》、卢文弨的《宋史艺文志补》《宋史孝宗纪补脱》、朱文藻的《宋史艺文志》、丁谦的《宋史外国传地理考证》、赵晓荣:《宋史宰相表》、万斯同的《宋大臣年表》、王国维的《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近现代:邓广铭的《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龚延明的《宋史职官志补正》《补正》、高纪春的《考证》《抉疑》《校勘拾遗》、聂崇岐的《校宋史本纪札记》《宋史地理志考异》、王智勇的《系年辨误》、陈乐素的《宋史艺文志考证》、《补正》、何忠礼的《补正》、吴廷燮的《宋史方镇年表》《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梁太济和包伟民的《补正》、罗福苌(撰)罗福颐(补)的《宋史夏国传集注》、徐规的《补正》、曾小华的《补正》、顾吉辰的《校记举例》和舒仁辉的《补正》《北宋九朝本纪考证》等。

《宋史》

此外,除了对《宋史》进行研究之外,从古至今也有学者对《宋史》进行改编和补编。如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明代钱士升的《南宋书》、明代王惟俭的《宋史记》、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代陈黄中的《宋史稿》和清代邵晋涵的《南都事略》等。

《宋史》是了解两宋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其优点是叙事详尽,原始材料丰富、多国史。虽然它的编著显得仓促而略显混乱和繁芜,且错误、疏漏问题以及记事的书法问题、排次失当问题也比较多。但是经过明清以至现代的学者注释、纠错以及补著,《宋史》已经变得比较完善和整齐。所以,《宋史》成为学者研究宋朝历史的必备工具书。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宋史》依然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依然会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历史信息。

发布于:山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