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宋朝人到底是如何穿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代男子常服 宋韵:宋朝人到底是如何穿搭!

宋韵:宋朝人到底是如何穿搭!

2024-07-14 2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左·|  饰方心曲领、穿朝服、 戴通天冠、佩蔽膝的皇帝

图右 |  朝服、方心曲领、蔽膝示意图

影视剧清平乐

图源网络

黄色仍为皇帝专用服色,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

下属臣官,三品以上多为紫色,五品以上多为朱色,七品以上多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

图源|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上朝时多佩鱼袋,唐代时即作为出入宫廷的证件鱼符,起始于秦代传达命令时从中剖成两半的虎符,唐宋已作为显示等级的标志了。

不过,唐宋还是有所区别。

唐代是金属质鱼符装在锦袋中,武则天时改成龟符,后又恢复为鱼符。宋代时主要是以符袋作为标志,因而符袋材质、颜色、纹样就不尽相同了。带钩仍应用广泛,其中不乏精致之品。

图 | 玉带钩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鱼袋|图源网络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依宋代制度,每年必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发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 宝照大花绵,宝照中等花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这些锦缎中的动物图案继承武则天所赐百官纹绣,但较之更为具体,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幞头

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

不过唐人常用的首服幞头至宋已发展为各式硬脚,其中直脚为某些官职朝服,其脚长度时有所变。据说起源于五代,《幙府燕闲录》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潜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两脚左右很长,谓之龙角,人或触之,则终日头痛。至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两脚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翘,今不改其制。”两边直脚很长,是宋代官员首服的典型特点,有“防上朝站班交头接耳”之说,不一定可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式样用来辨认宋代官员的服饰形象。

图 |  戴直脚幞头、穿圆领襕衫的皇帝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之一)

宋仁宗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有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者服用。

《清平乐》中的各式幞头

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以及一脚朝天一脚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另有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作为喜庆场合如婚礼时戴用。

南宋时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

南宋《中兴瑞应图》中的宋高宗,时为端王所以身穿无纹大袖紫袍,头戴直脚幞头

幅巾

在宋时重新流行。

当官员幞头逐渐演变成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

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

因可随意裹成各式样,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如桶高檐短的“东坡巾”,还有 “程子巾”“逍遥巾”“高士巾”和“山谷巾” 等。

图 | 以幅巾束发的男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之一)

左起:幅巾、长者巾、东坡巾;《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苏东坡像》

襕衫

男子常服中有宋代特点的是襕衫。

两宋时期应用最为普遍。

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襕衫在唐代已被采用,至宋最为盛兴。

图 |  穿襕衫的男子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实图》局部)

图 |  大袖圆领襕衫示意图

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文人雅士或低级吏人服用。

通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以取其舒适轻便。对襟背子也为燕居或文人所服用。

图:圆领襕袍;左起:安元寿墓壁画,步辇图,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

帽衫

为士大夫交际常服,配套为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蹬革靴。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乌纱帽,这种帽式在隋唐即已出现,唐代杜佑《通典》载:“隋文帝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唐时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时。而宋时儒生也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

除帽衫之外,还有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的紫衫;有举子服用、女子亦穿的凉衫,或称白衫,再后演变为丧服。

韩熙载夜宴图

裘衣

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

《晋书·郗超传》即有“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 的叙说,在唐宋诗词中屡见,如苏轼词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其中一种华美的贵重裘衣,谓之鹤氅(早年鹤氅据传为真鹤羽制成),一般为高士穿用, 穿着后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仪态。

进入20世纪以后,宋墓中屡有服装实物出土,如金坛南宋周瑀墓内出土33件男式衣裳, 是难得的形象资料,如围裳、开裆夹裤、圆领单衫和漆纱幞头等。

图 |  古裤与漆纱幞头 (江苏金坛周瑀墓出土实物)

体力劳动者大都短衣、紧腿裤、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

由于宋时城镇经济发展,一时各行业均形成特定服饰,素称百工百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 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磁缸子卖辣菜……其士、农、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绘数百名各行各业人士,服式各异,姿态纷呈,非常生动。

图 |  穿短衣的劳动者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另有僧侣服、衙役服、兵服等,在宋代也表现出趋于规范的态势。

图左 |  穿袈裟的僧人 (宋人《白描罗汉图》局部)

图右 |  穿铠甲的武士 (敦煌莫高窟彩塑)

图 |  铠甲示意图

女子冠服与便服

宋代女子服装,一般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

图 |  背子示意图

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两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或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好像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的。

宋时,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都喜欢穿用,这种衣服随身合体又典雅大方。

图 |  穿背子的妇女 (宋人《瑶台步月图》局部)

图 |  穿背子与衫袄的女子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壁画局部)

短襦之式最迟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多系在裙腰之内。

这一时期有由内转外的趋势,犹如今日朝鲜人所穿短襦,不系裙腰之中。

图左·|  穿襦裙、大襟半臂、 披帛、梳朝天髻的女子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之一)

图右 |  襦裙、大襟半臂、 披帛示意图

为日常服用衣式,大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比襦长,且腰袖宽松。

《大宋宫词》

为单层,以夏季穿着为主,袖口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用纱罗制成。宋诗中:“薄罗衫子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等诗句形象地描绘出衫的轻盈与舒适。

福州南宋黄昇山茶花罗上衣

山茶花罗上衣细节图

半臂

原为武士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唐代女子喜欢穿着,宋代男子多穿在衣内,女子则套在衣外。

示意图

背心

特色在于无袖,基本同于魏晋时裆。连同半臂、背子等均为通对襟, 这里区别为半臂加长袖可成背子,半臂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漆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抹胸与裹肚

主要为女子内衣。两者相比较,抹胸略短好似今日乳罩,裹肚略长,像农村儿童所穿兜兜。因众书记载中说法不一,如古书中写为“袜胸”,而且有抹胸外服之说,因此很难确定具体式样,只是这两种服式都是仅有前片而无完整后片。以《格致镜原·引古月侍野谈》中记“粉红抹胸,真红罗裹肚”之言,当是颜色十分鲜艳的内衣。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抹胸

是妇女常服下裳。宋代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宋代特点。裙式一般修长,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式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鸾带”等都是形容其裙长与腰带细长的诗句。裙式讲“百迭”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至十二幅,中施细褶,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淡黄衫子郁金裙”“碧染罗裙湘水浅”“草色连天绿色裙”“瑈蓝衫子杏花裙”等写出绚丽多彩的裙色。从“主人白发青裙袂”和“青裙田舍归”等诗句中又可看出,老年妇女或农村劳动妇女多穿深色素裙。宋代女裙料多以纱罗为主,有些在裙上再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珠裙褶褶轻垂地”记下装饰。裙式中还有在裙两边前后开衩的“旋裙”,因便于乘骑,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再发展为前后相掩以带束系的拖地长裙,名曰“赶上裙”。

《清平乐》

汉族古裤无裆,因而男女都要在外着裙或袍,裙长多及足。劳动妇女有单着合裆裤而不加穿裙子的,应为之裈。

图 |  卷起裙子,穿长裈劳动的妇女 (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宋代风俗画家王居正曾画《纺车图》,图中怀抱婴儿坐在纺车之前的少妇与撑线老妇,都穿着束口长裈,所不同的是,老妇裤外有裙,或许是因为劳动时需要便利,因此将长裙卷至腰间。这种着装方式在非劳动阶层妇女中基本没有。除此之外,宋女还有膝裤与袜子,“一钩罗袜素蟾弓”不仅示出袜料,而且表明了宋代女子已经缠足成风,《两宋名画》中杂剧人物也留下缠足形象。

图 |  缠足的女子 (宋人《杂剧人物图》局部)

鞋子讲究红色鞋帮上绣花,且作凤头形的式样,劳动妇女多数着平头、圆头草鞋,天足,以便于耕作等体力劳动。

盖头巾

方五尺左右,以皂罗制成。为女子出门时遮面,后以红色纱罗蒙面, 作为成婚之日新娘的必备首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花冠与佩饰

花冠初见于唐,因采用绢花,即可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谓之“一年景”。

男女均可戴,周密《武林旧事》记正月元日祝寿册室,有诗戏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东京梦华录》记:“公主出降,有宫嫔数十皆珍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 《梦粱录》中也记“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一类发饰,还有“白角长梳,侧面而入”等具有宋代特色的发饰等。

图左·|  戴花冠的女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局部)

图右 |  梳朝天髻并簪花的女子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之一)

图 |  宋代女子头饰 (李嵩《听阮图》局部)

当时官宦贵妇服饰上常有应景的花纹,据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录》记:“张贵妃又尝侍上元宴于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

上元灯节时服灯笼锦,其他四时节日也穿着与之相配的衣服与饰品,这体现出重文抑武的宋代,人们更加注重年节的文化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女词人李清照曾写:“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写道:“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均在写景之中同时描绘出了宋时年节之日的应时饰品。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当时,妇女仍饰面妆,但其程度远不及唐,只是如欧阳修词中:“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或《宋徽宗宫词》中 “宫人思学寿阳妆”等。

至于宋代女服的实物资料,福州南宋黄昇墓内曾出土334件,包括女式衣裳、 衣服面料等,都显示了当年纺织服装所达到的高度发展水平。

图 |  印花罗褶裙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实物)

文字与部分图片转自公众号华服志

华梅,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师大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事部授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为何宋朝如此之美?

宋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宋朝的艺术审美究竟怎样形成的?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如此爱宋朝?

如果你渴望追求历史细节

如果你用心追求品味生活

如果你准备学习中国古典美学

扫码立刻听课

请用以下十个关键词

开启宋代美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宋朝、理学、宋词、茶事、宋瓷

清明上河图、书法、宋画、名物、雅集

《三联生活周刊》邀请到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由她领读宋朝美学课程。

在她的领读下,10位名家大师将从不同层面揭开宋朝历史画卷,引领我们走入宋朝的温婉世界。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从历史宏观层面讲述宋朝。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道为什么宋朝美学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请听大师解读:

● 为什么说宋朝“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 宋朝的文化风气是什么样的?

● “雅俗兼备”的宋人对生活意境有什么追求?

大家最为熟悉的宋代样子,一定离不开这幅画——《清明上河图》。作为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而故宫展出这幅作品时,排6个小时的队才能见它一眼,你还记得这段难忘的经历吗?但是,可不要以为《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普通的世俗画那么简单哦!

故宫博物院资深古画研究专家余辉,对这幅作品进行了多年潜心的研究,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他将带大家一起解密《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的秘密。

请听大师解读:

● 张择端是个什么样的人?

● 哪些细节暗示了画作的具体年代?

● 画面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情节?

两宋时期通过科举制度,诞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阶层。他们饱读诗书、胸怀抱负,面对国之忧患,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语和胸襟。而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理学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他近年来着力于宋明哲学的研究,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我们宋代士大夫的人格到底伟大在哪里,并探讨那种生生不息的核心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

请听大师解读:

● 北宋士大夫面对世界的方式是什么?

● 如何在日常当中重新寻找“仁”字?

● 你有没有误会“存天理去人欲”?

宋代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喝茶必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宋词中,茶的主题也频频出现。在宋代,不止文人喝茶,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喝茶已经完成变成了全国的一种风尚。然而在不同阶级中,喝茶的风俗也不尽相同,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区别和文化意涵呢……

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他将通过茶专题告诉您,在宋代,为什么喝茶会成为一种全民风尚,以及普通百姓、高雅文人、尊贵皇室在喝茶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讲究和习惯。

请听大师解读:

● 宋朝喝茶也要“拉花”?

● 诗人品茶都有哪些趣事?

● 为什么宋徽宗喝茶喜欢自己倒?

当书法进入宋代,写意已经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的方向,表现个人风格也变成一种时尚。书法界的四大明星也在此时出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连宋徽宗赵佶也独树一帜,创造了瘦金体。这样的时代,人们对于书法与品格之间的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认识,对于个性的书风评判标准又有没有形成呢?

书画是宋代艺术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进入宋代,进一步加重了“文人”习气, 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碑帖鉴定专家王连起,将从这两座高峰的书法讲起,详细剖析宋代书法的复古与创新。

请听大师解读:

● 谁是自学成才的大书法家?

● “宋四家”还是“宋三家”?

● 宋高宗御押里藏着什么秘密?

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宋画在绘画史上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名画。而与宋代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宋代绘画,又将与遥远的西方产生怎样的渊源……

“宋画”中间包含着对“宋画”的终结。这个时代里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秘密,而为了帮助破解这个秘密,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老师将替我们拎出了藏于其中的关键的一条“线”,当我们了解了古人“书画同源”的观念,才能完成对宋画的理解,以及我们还能试着横向去思考、找寻,宋画与文艺复兴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请听大师解读:

● 赵孟頫与乔托有什么关系?

● 只有“画得像”才是艺术吗?

● 把艺术史前推10万年?

生活中需要承载的器物,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最能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而茶器、酒器、花器、香器、文房等等,也都在宋朝,被赋予了“雅”的品格。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对于宋人来说极其日常的生活,却成为了我们当下生活的最终向往。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痴迷于古物研究的学者扬之水,将从物的角度,不仅为大家讲述宋代的器物之美,更从整个社会与时代的文化进行分析:为现代人看来的高雅,在宋人的生活里却只是日常的生活方式。

请听大师解读:

● 什么造型纹饰在宋朝茶酒器中最常见?

● 宋人爱花与别的朝代有什么不同?

● 宋朝的书房是什么样?

在宋人的生活中,喝一杯好茶,当然得有好茶器来配,宋代人的饮茶方式为点茶,高潮在于“点”,当然更讲究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样样具备,点的“结果”才可以完美。西方学者将宋朝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现代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中,宋代窑址占了“大半江山”。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研究著名学者廖宝秀,将为大家一一细数五大名窑、宋瓷中极简主义美学的体现,以及宋朝人都是如何使用瓷器的。

请听大师解读:

● 为何古今中外都追捧宋瓷?

● “雨过天青”究竟是什么颜色?

● 宋朝生活中最常用的瓷器是什么?

宋词——早已被视为一代之文学的案头之作,是宋人生活、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呈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时至今日仍被不断扮演翻唱。为何宋词仍旧能够为今人所吟唱?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老师,他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研究,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宋词的美学世界,解读宋词中的点点滴滴。

请听大师解读:

● 为什么宋词不是读而是唱出来的?

● 宋词如何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之美?

● 宋朝都有哪些重要又有个性的词人?

雅集是宋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们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成为北宋文人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当代艺术家、园林学者、国内最早的现代雅集推广者叶放,带大家走进宋人的朋友圈,看看在古代这些雅士们都是怎么玩的。当讲述把落脚点放到了“雅集”这样一种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里,也就呼应了开篇,完成整个宋朝课程的讲述。

请听大师解读:

● 宋朝朋友圈的中心人物都有谁?

● 园林文化和雅集有着什么联系?

● 今天怎么复刻一场宋朝雅集?

当欣赏完帖子

我们对于宋代艺术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得

也就跃然升起在脑海里

宋代人是怎样生活的?

宋朝处于中华历史上怎样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我想,你已经知道心中的答案了。

以下是中式营造推荐

三联精品网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