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阳是啥山 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2024-04-12 0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洹河,古称洹水,又名安阳河,是安阳的母亲河,见证了古城安阳悠久的历史。商代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洹河岸边。殷墟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烄于洹泉"的记载,这是关于洹河最早的文字记载。

洹河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林虑山东麓,流至林州市的横水后潜入地下,潜流到安阳县善应露出地面。洹河自西向东流经安阳县、安阳市区、内黄县,在内黄石盘屯乡赵庄南(范阳口)注入卫河,全长约170公里。洹河主要支流有粉红江、金线河、珠泉河等,源泉有小南海泉、珍珠泉等。洹水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从天津入海。安阳八大景观与洹水相关者就有四景,即"善应松涛、""漫水长虹"、"柏门珠沼"、"鲸背观澜",各有其特色,物类造化各异,无不赏心悦目。

战国时期,苏秦掌六国相印于洹水之滨拜相台。秦朝末年,秦将章邯与项羽结盟于"洹水南殷墟上"。西晋置安阳县于洹水南安阳城。清末,袁世凯曾隐居安阳洹上村蛰伏待出。1928年4月北伐期间,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集团军与张作霖的奉直鲁联军,在洹水鏖战近一个月,史称豫北战役。

古代安阳的水路运输,主要靠洹水,如袁林建筑半数以上材料都是靠船运来的。安阳河航运在历史上曾十分发达,唐宋之际,上游的善应段舟船如梭,风帆似林,由此地出产的煤炭、木材、粮食、山货、瓷器等行销各地,善应小南海是个热闹繁华的码头,这里如今还有个名叫装货口的村庄。明、清时期,洹河中游是活跃地段。清康熙年间,万金渠高平以下兴办漕运。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下游航运较为发达,安阳桥村是安阳河上最大的码头,也是商旅往来的集散重地,商客往来如梭,货栈增设如云。安阳桥村东街郭玉兴建货房二十多间,建成码头上的货场大院。河南豆腐营西头路北也建造货房三十余间,占用两亩多地做成盐场。郭家湾、圭塘桥等处均有大小不同的货场和码头。现圭塘桥西头往北的西岸砖基,就是当年的码头基石。据《续安阳县志》记载,其下游由安阳桥东流一百四十余里,至内黄界入卫河,南至楚旺、道口,北达天津,商船往来,运输便利。出口货,以煤炭为大宗;入口货,以天津卫盐、煤油为大宗,河北大名荆条次之。

《安阳县志》记载:1923-1937年15年间,安阳河航运是鼎盛时期,安阳桥、郭家湾、漳涧等村的航户达数百家,大船470余只,从业人员2500余人,年平均货运量达数百万吨。1932年,乡绅刘峰一、马子贞等呈准河南省政府改建沿河桥梁、开辟航道、购置帆船,引下游商品上达曲沟、水冶各寺镇,复载善应、天喜镇、三泉寺等处的煤炭、石灰及其它矿物产品,顺流东下,由卫河转运南北各地。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安阳,国民党撤退时焚毁码头,炸断安阳桥(南头两孔,解放后得以复建)、漳涧桥,击毁船只400余艘,安阳河航运事业随之萧条。1949年安阳解放后,仍有少量船只航运。1956年南漳涧修建漫水桥时,特意将南一孔建大,以利通航。1956年豆腐营村民用村西头道王庙院内两棵柏树制成一船入洹河航运。1957年,设在安阳桥南向东的拐角大楼里的"安阳河航运管理处"终止办公,洹河两千多年的航运使命方告结束。

东汉未曹操开凿新河,"引洹入邺"。安阳县水冶,原名牵口冶,由于用水力鼓风冶铁,改名"水冶"。《旧经》记载:"珍珠泉东北满十里入相洹,民激水为磨数十,灌田数百顷"。珍珠泉是洹水泉源之一,北魏时,人们利用泉水作动力鼓风冶铁,推进了冶铁的发展。唐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刺史李景创建万金渠,由高平村垒堰通洹水灌田百余里,直至安阳县东广润坡。

洹河第一台抽水站始于1929年,西司空村孙少清、孙子青、孙文轩、孙鸿谋等发动该村大户,筹资购买柴油抽水机一台,在村东南洹水北岸建起抽水站,日灌田40余亩。1936年安阳县西于曹村于振江,在本村村西洹河北岸,购买张有贵河坡地挖凿透河井,建成用锅炉蒸气泵抽水的抽水站,日浇地50余亩。1956年,安阳县在东部修建洹南渠,从白璧乡郭盆村引水,畅流于白璧、永和、瓦店、吕村各地,旱时浇田,涝可排水,棉粮得以丰收。南漳涧建立农业社(社长魏有德)于1957年5月3日,在村西洹河南岸建成电力抽水站。而后洹畔多数村庄也建起了电力抽水站,一个站一天浇地80余亩。此前农民祖祖辈辈都是手摇辘辘浇地,三排辘辘四个人,一天仅能浇两亩地。1959年,安阳县韩陵乡在西于曹村村东的洹河北岸建抽水站,水流到韩陵山南坡时,再建站引水上山,山顶定国寺周围都能用洹水浇灌,百顷荒山变成欣欣向荣的棉粮产地。解放后政府曾在郭家湾圭塘桥东头建立水力轧花厂,工业上引用洹水者日增,豫北棉纺厂曾在洹河边建抽水泵房,用洹水投入生产。现在的安钢集团、安阳电厂、火车站等工矿、交通企业均用洹水生产,洹水为用甚广,继续为安阳地区的国计民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殷

“殷(拼音:yīn、yān、yǐn)”【殷商:中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朝代】

“殷”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殷"由"?"和"殳"构成,本义说法不一。一说本义为盛大,后转义表示富足、丰盛,如:殷实。一说本义为忧伤痛苦,同音假借表示恳切、情意深厚,如:殷切。现代多用于表示热情周到,如:殷勤。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代也作"殷"。

安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洹河南岸小屯一带),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当今中国所能确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之美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而又完备的汉字,就是来源于殷墟的甲骨文。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当年在安阳考察后,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华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篇。源于古都安阳惊天地泣鬼神的甲骨文,震古烁今的青铜礼器司母戊大方鼎掀起了中华文明的宏伟篇章。

三、 羑

“羑 (yǒu)”【羑里城:文王推演《周易》之易学圣地】

羑里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古地名,又称羑都,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的羑里城遗址,为商纣囚禁周文王的地方。羑里城是一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我国遗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监狱遗址,是“西伯(即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的地方,羑里城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岳飞的故乡。羑水经羑里城北东流。羑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是汤河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鹤壁市鹤山区石碑头、娄家沟一带,流经鹤壁市鹤山区,汤阴县,至安阳县瓦店乡高城村西南汇入汤河,全长约百里,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

《周易》即《易》,《史记》记载“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周易的发源地就是古都安阳。《周易》也称《易经》,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易思想充满了先哲的智慧,蕴藏着古人的无穷奥秘,并继续引导着我们去审问,去探究广袤天地间的一切。

《周易》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周易》历代被尊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文化的枢纽,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儒、释、道以及其他诸子百家无不是从《周易》中汲取营养而提出创立了自己的学说。现代社会几乎方方面面离不开的计算机,其中的二进制原理,就是起源于中国的《周易》。

四、邶

“邶( bèi)”【邶城:千年爱情圣地】

“邶”字源自古代中国周朝的一个方国名称,是周代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号邶国,在今汤阴县东南一带。邶国原是商朝的京畿地,邶国都城位于今天的汤阴县城东北十五里的邶城村。像这样独用于地名的字全国为数不多。据《史记》《水经注》及《汤阴县志》等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子武庚于邶”,利用殷纣王之子武庚来统治商的遗民。武庚随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殷商的遗民,并修筑了邶国都城。相传,武庚时期邶城城址甚大,东西长四里、南北宽三里,城垣高丈余。城东半里许,辟有20多亩大的练兵场。练兵场北侧,有一方高约五丈的土台,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武庚观兵台”。现在邶城村外,还保留有一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

邶城被誉为千年爱情圣地,《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这些采自民间的优秀诗歌,正是以“邶”这个地域名称来命名的。《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作《静女》原文如下: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来自于《诗经﹒邶风》,“邶风”即邶国之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共十九首 ,为邶地民歌。这19首“邶风”,基本采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豫北民间,这些诗歌源于生活,生动细腻,真实感人,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憎、婚姻和理想,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对英雄的讴歌。“邶风”因其优美的意境为人民世代所传颂,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就援引于“邶风”中的《凯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画作《燕燕于飞》也源自“邶风”中的《燕燕》篇,传唱不朽的经典爱情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于“邶风”中《击鼓》篇。

五、 邺

“邺(Yè)”【邺都:三国故地、六朝古都】

邺字,《汉语字典》解释:形声。从邑,业声。本义:邺城。为古地名,相传"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春秋齐桓公始筑邺城,以卫诸夏。秦朝时开始于此设县,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公元204年),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

古邺城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开阔平缓,古代作为战略要地而成为六朝古都,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古邺大地有着辉煌的远古文明。古邺城自古就是独擅天雄之地,西望太行,北临漳河,沃野千里,航运畅通,是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至燕赵的必经之地,是冀州大地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腰脊之称。战国西门豹、史起治邺,使邺土厚民强,富饶一方,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在经济上繁荣富庶,在交通上便于向外发展,成为进可攻、退可守望的战略要地。魏国取得邺城后,便称雄于三晋,赵国据邺可抗秦国。秦国占据邺城后灭掉赵国。东汉末年,袁绍拥有冀、幽、青、并四州,中心据点选址在邺地。袁绍占邺后自表:"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可以南向以争天下。"曹操拥立汉献帝,在河南许昌建都,而自己却留驻邺城,作为魏都,从邺发号施令,练兵积粮,北伐乌桓,雄霸天下。魏王曹丕称帝后,将邺城定为陪都。后赵石勒营建邺城,石虎迁都于邺,冉魏继都其后。前燕慕容隽得有邺城后,随及由龙城迁都于邺,向中原腹地开始扩张。公元534年,高欢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建立东魏。因嫌都城狭隘,535年高欢命仆射高隆之负责营建邺南城,殿堂楼阁,豪华奢糜,殿侧有殿,楼外有楼,繁复迷离,不可胜数。尔后高氏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完成帝业,邺都未变,邺城作为战略要地由此可见一斑。隋朝时期复为邺县,宋废。

汉末曹操居邺称霸、统一北方,留下了千古绝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铜雀台饮酒作《短歌行》羽誓师于漳河南,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促人奋进;曹操“求贤纳士,唯才是举”,不惜重金从匈奴赎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谢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即兴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传后世;曹操聚才于邺,促进了邺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邺城,以激轮带动的木制机器人可以击乐演奏,“奇妙机巧,自古未有”;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孙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应 、阮 )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并繁荣了 "建安文学",形成了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为邺地赢得了“中原文化之阶"的美誉。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表现。

邺城亦曾是我国的佛教圣地,北齐年间佛教盛行,北齐境内有寺院4万余所,僧尼200万人以上。单是北齐都城邺下京畿之地,大寺约有4千所,僧尼将近8万人之众。曹冲称象、春华秋实、闭月羞花、冲锋陷阵、瓜田李下、鸡犬食禄、快刀斩乱麻、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成语典故即源于古邺大地,彰显着古邺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这是“洹上闲人”卢学勤老师撰写于洹园宿云阁之颠的楹联,洹水悠悠,见证了多少往事。诚然,读懂来源于安阳的这五个字,就可以从中了解半部安阳史,管窥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孕育了殷商文明的洹河,来源于古都安阳的殷商甲骨文,以及聚集人类智慧结晶的《周易》,为无数人向往的千年爱情圣地邶城,曾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邺都,在历史的潮流里灼灼生辉,在未来的时代还将继续绽放它们璀璨夺目的异彩。(王森林,2021.5.30于洹阳居)

(本文欢迎后台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