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里的浙江经验:盘活美丽生态,溢出效应凸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江镇风景图 “绿水青山”里的浙江经验:盘活美丽生态,溢出效应凸显

“绿水青山”里的浙江经验:盘活美丽生态,溢出效应凸显

2023-12-27 1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十五年夙兴夜寐,浙江安吉余村的一部变迁史,已成为浙江发展的注脚。

盛夏傍晚,踱步于余村的文化礼堂外广场上,空气负氧离子探测器显示,负氧离子4.8万个。青山环绕,竹海绵延。这个浙北小村庄的绿色经济发展密码就蕴藏其中。

浙江安吉余村全貌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一组官方公布的数字简单而直观:2019年,余村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近2.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98元,村级持有集体资产2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521万元。

曾经的余村也经历了矿坑裸露,灰尘漫天的不堪。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人炸山开矿,卖矿石、造水泥。粗放发展与环境污染是孪生兄弟,村民的钱袋子是鼓起来了,从“贫困村”到年集体收入300多万的“富裕村”。账面是好看了,但漫天尘土增添了新烦恼。

粗放的经济发展手段让余村一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以环境为代价的致富路,到底能走多远?

“忍痛割爱”之下,余村在2002年开始逐步关停矿山,2004年底全面停工停产,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双双跌入谷底,大量村民失业赋闲。

彼时,余村的发展亟待破题。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对村里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

余村当地矿山关停修复前后对比图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9天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

文中说:“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两山”理念的面世,开启了余村乃至浙江全省发展的新实践。

十五年后,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主题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采访活动再探余村,深入了解当地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浙江经验”。

“石头”到“生态”,余村应势转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浙江的20个贫困县名单中,安吉赫然在列。

囿于“七山一水两分田”,安吉人憋着劲“摘帽”,走上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立县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开采,余村矿山开采区面积达2.4万平方米,大面积的岩石裸露在外,水土流失、景观破坏严重,与周边苍翠的竹林形成强烈视觉反差。

由于过度开采,一到下雨天,原本清澈的余村溪就变成了泥浆水。开采后留下的边坡存在大量危石、浮石,安全隐患严重。更严重的是,在厂矿工作的不少村民落下了腰疼、尘肺病甚至伤残。

现年67岁的村民阮德琴曾是当地水泥厂的工人,据她回忆:“以前晒个被子要拍2分钟,才能掸掉灰尘”。

余村1983年建造的水泥厂与生态修复后的对比图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石头经济”给余村留下的,是这样一本历史旧账。

痛定思痛,2007年起,由当时的安吉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先后对停采废弃的冷水洞、罗子坞、巍山等三个矿山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开发利用。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场生态修复活动一方面,对主要边坡进行浮石清理,针对坡底、坡顶和平台区域水土保持能力等情况因地绿化。

另一方面,对宕底、废渣堆、加工场等区域,通过覆土、削高填低等方面进行土地平整复垦,并种上了景观类植物。先后花费治理费用百余万元,整治后的矿山,整治出的66亩土地焕发了土地效益,石头变成了景观,荒山又长出了竹子。

初尝到了走生态发展道路的甜头,余村抓紧时机更进一步。

2013年起,余村对村庄内部进行生态修复,48家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实施污水分流纳管。2017年,安吉县封存保留了冷水洞矿山遗址,并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最大原则,建设了矿山遗址公园记录历史,警示后人。

山绿了,水清了,余村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

第一步稳固“底盘”,做好规划统筹。余村从土地空间、产业布局、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规划,发展规划涵盖余村旅游集散中心、余村大道工程等。第二步打响“品牌”。深化余村发展内涵,发展乡愁产业和品牌农业。“宜学宜居宜旅”的“两山”生态游大格局初见雏形。

到2019年底,余村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近2.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98元,村级持有集体资产2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521万元。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肯定了当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成绩,鼓励余村人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2020年4月,《安吉县“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将全面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以及农村宅基地、农房、古村、古镇、老街等闲散资源“家底”,统一纳入“两山银行”,选择合适标的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

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余村的经验给浙江众多生态“家底”丰厚的地区提供了一种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西溪捕鱼人:小时候的那片水又回来了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西湖风景名胜区一道,并称为杭州市的两颗明珠。

西溪湿地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西湖久负盛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因其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清新大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杭州之“肾”。

在西溪捕鱼人曹国华的记忆中,这里是他“失而复得”之后,倍感珍惜的故土。

现年57岁的曹国华是蒋村乡西溪村(现蒋村街道西溪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他生于西溪,长于西溪。14岁开始,曹国华就跟着父亲一起在西溪捕鱼,这片水域承载着他孩提时代的记忆:春天在竹林中挖笋、盛夏在水中游泳、为补贴家用撒网捕鱼……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口激增的西溪湿地因为过度发展渔业、农业等,加之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当地生态破坏严重,大片湿地水域被污染。

“大家养猪的水直接排到湿地里去了,水又黑又臭游泳也不好游了。”曹国华回忆道。

《杭州日报》的一篇报道记载,2002年,当时的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着这个行当,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

2002年,一纸“生猪禁养令”,赶走了为蒋村乡带来近70%农业总产值的2.5万头猪。那一年起,西溪的空气、溪水质量慢慢好转。同时,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三级联动实现整村搬迁,将4000多户村民陆续迁出西溪湿地。

当时,和1.3万多名蒋村乡村民一样,曹国华离开了这片祖辈世代生活的水域。

次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这项工程采用湿地公园的模式,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通过自然隔离,划定湿地保护区作为动植物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路过。

据《浙江日报》公开报道,整个西溪湿地保留和恢复作为次生湿地标志的鱼塘就多达383个,补种的芦苇有250余亩,2802棵柿子树被一棵不少地保留下来。一系列举措下,西溪湿地的水开始变得清澈。

2005年4月30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来贺信:“杭州市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曹国华在接受浙江省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5年西溪湿地开园那天,他和家人早早地等在园区门口,既期待又紧张:“担心认不出来了。”可当走进湿地,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袭来。曹国华抱起孙女,兴奋地介绍起来:“那是爷爷曾经捕鱼的地方,旁边的那片林子是竹林……”

2008年,曹国华辞掉了工人工作,应聘西溪湿地园区内的摇橹工。他说,“小时候记忆中的西溪回来了,我回到船上才踏实。我们西溪人从小就在船上,以后还会在船上。”

自此以后,曹国华从事摇橹船接待工作,每日主要负责“渔夫之旅”、“向晚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透露,通过多年来的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等方法,西溪湿地的水环境得到改善,湿地自然生态已经被系统修复。

目前,西溪湿地的水质总体可以保持在三类,核心区域可达到二类。通过长时序的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现有维管束植物696种,比2005年开园前增加了475种;昆虫867种,增加了390种;鸟类181种,增加了112种。

此外,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方面还表示,西溪湿地已呈现出宁静、和谐、美丽的环境资源优势。

西溪湿地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西溪原住民被返聘后参与湿地经营中来,提升了生活品质;划定免费开放区域、实行杭州IC卡免费入园等政策,打造“人民的大公园”,满足杭州人民和中外游客“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促进了旅游消费。

西溪湿地管理部门在严格落实生态容量管控和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等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打造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等节庆活动。

6月24日,首个杭州西湖日,“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授牌仪式在西湖畔的涌金广场举行。仪式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揭牌,标志着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正式拉开序幕。

红色老区梁弄的生态蝶变

浙东红色老区梁弄镇,前不久因为生态修复成了典型。

2020年4月2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自然资源部公布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梁弄镇以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经济的增量供给,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麓,曾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誉为“浙东延安”。

红色老区发展,缘何打起生态牌?

“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抓手,逐步构建起集中连片、产业融合、生态宜居、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新格局。”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让梁弄蜕变了。

到21世纪初,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梁弄镇仍然长期以来产业薄弱、发展落后。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考察时提出,“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而梁弄四面环山,余姚市水源地——四明湖居中。“抬头已觉千山绿”是其特有标志。长期以来,由于“远在深山人未识”,一直没有全面开发。

经过探索,梁弄选择并坚守“红色文化内涵、绿色生态产业、古色历史风韵、金色乡土风情、蓝色智慧经济”的定位,全力打造全省领先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绿色经济先行区和老区小康样板区。

为拉高标杆,梁弄大刀阔斧建设湿地公园,整治四明湖周边环境,关停搬迁十几家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断然外迁灯具龙头企业,当地在建设工业集聚区基础上,全力打造“中国灯具之乡”。

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梁弄全镇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力度,着力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效益。全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8.38万亩,占全域面积的66.56%;为了保护生态核心四明山,梁弄搬迁工业企业20家;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整治畜禽养殖场所200余家……

一切努力的背后,就是给梁弄镇当地带来四明山百里风光带、四明湖滨水生态湿地等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余姚市梁弄镇钱库岭存在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海。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有了生态资源的保障,当地生态产品逐渐有了实现价值的渠道。

梁弄当地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生态旅游、会展、民宿等“绿色+红色”产业,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充分显化了“绿色”生态产品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2019年,梁弄镇接待的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梁弄镇积极发展矿泉水产业,吸引浙江百岁山食品饮料公司投资建设百岁山矿泉水项目,2019年实现了产值2.5亿元,上缴税收5600多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此外,梁弄镇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40余个水果采摘基地,总面积达到了3500亩,水果采摘季节的日均客流量达到了3000人次。2019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8元,同比增长14.8%;村集体经济增收2500多万元。

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浙东老区梁弄镇终于“蝶变”。

十五年夙兴夜寐,勤劳的浙江人民在找寻绿水青山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十五年上下求索,浙江证实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继续创造出更多鲜活的样本,凸显生态文明带来的溢出效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