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新县红日中学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的学校 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

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

2023-06-06 0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及其启示

黄河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一、引言

  近期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到 2035 年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虽然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占比不高,按照学校数统计,截至 2017 年民办小学和初中的比例仅为 3.7%和 10%,但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体规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民办中小学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民办中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的逐步推进落实,我国民办中小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如何充分发挥民办学校自身的特色,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公平”与“质量”的矛盾,回应外界关切,就成为摆在民办中小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命题和现实问题。

  国外关于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或者说私立教育系统与公立教育系统之间的优势比较,及其对教育公平影响的话题(甚至争论)一直经久不息。一些国家的教育系统在积极鼓励设立私立学校,他们主要基于这样的假设:私立学校凭借课程设计和资源配置方面更为灵活的自主权,有可能在学校系统中成为创新的激发者。创新将帮助私立学校更具竞争力,从而促使公立学校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来维持竞争;而私立学校的批评者则质疑,私立学校在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上制造隔离和不平等,尤其当私立学校收取高额学费的时候更是如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基于近年 PISA 测试(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结果,针对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的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阐述了私立学校的相对竞争优势,剖析私立学校优势背后的原因,并探讨私立学校的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对经合组织的相关研究进行审视和思考,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私立教育发展的一些共性特征,对于进一步理解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特色,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私立学校的竞争优势——经合组织的发现

  PISA 测试是经合组织发起的一项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针对 OECD 成员国及伙伴国(或经济体)15 岁(接近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能否掌握未来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自 2000 年开始,PISA 测试每 3 年举行一次,作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内容主要分为 3 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在每一个评估周期会重点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其他两项则进行综合评测。PISA 测试的结果被认为是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衡量学生能力表现的标准。经合组织关于私立学校优势的相关研究,即是基于近年 PISA测试的结果,开展一系列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并推出相应的专题报告和工作论文。

  (一)私立学校学生的能力表现普遍优于公立学校

  关于私立学校的定义,在 OECD 国家中,除美国与我国一样按照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来界定外,其他 OECD 国家均遵循 UOE——UNESCO/OECD/EUROSTA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统计局)的定义,以学校管理权来界定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此定义下,私立学校指的是由教会、工会和私人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学校,公立还是私立与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无关。私立学校又分为政府支持私立学校(Government- dependent private schools)和独立私立学校(Independent private schools),其中政府支持私立学校的主要办学经费超过50%来自于政府机构,独立私立学校则低于 50%。

  经合组织的研究显示,根据 PISA2009、2012 和 2015 的测试结果,私立学校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评估领域,表现普遍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从PISA2009 的测试结果看,在 16 个 OECD 国家和 10 个伙伴国(经济体)中,典型私立学校学生的测试表现要比典型公立学校学生更好。就 OECD 整体而言,私立学校学生在阅读领域的得分要比公立学校的学生高出 30 分(相当于四分之三学年的正式学校学习),优势相当明显;根据 PISA2012 测试结果的数据,在 45 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有 27 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私立学校学生 PISA 测试表现要显著好于公立学校学生。在卡塔尔,私立学校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的得分差距达到 108分,相当于三学年的学校学习。47 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只有 4 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公立学校学生表现优于私立学校学生(中华台北、中国香港、卢森堡和泰国);而在 PISA2015 的测试中,私立学校学生在科学领域(注:科学是 2015 年的重点测试领域)的得分依然要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

  (二)“社会经济背景”优势是私立学校学生表现较佳的重要因素

  对于私立学校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之间巨大的差距,经合组织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私立学校的优势部分得益于私立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方面的自主权,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群体的背景优势。以 PISA2009 为例,私立学校学生在阅读领域 30 分的优势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比例要归功于私立学校能够吸引更多具有社会经济背景优势的学生(Socio-economically advantaged students)。经合组织在 PISA 测试中专门开发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指数“ESCS”( PISA index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来测量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情况,该指数主要基于家长的受教育年限、职业和家庭财产来衡量其社会经济背景。PISA2009 测试的结果显示,那些来自优势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更倾向于进入私立学校。在大多数参加 PISA 测试的国家和经济体中,私立学校学生的平均社会经济背景要高于公立学校学生。参加测试的 49 个 OECD 国家以及伙伴国和经济体中,只有 7 个 OECD 国家和 4 个伙伴国或经济体的私立学校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在 PISA2012 测试中,除了中华台北以外,37 个 OECD 国家和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学生平均社会经济背景要比公立学校学生更具优势。平均来看,ESCS 指数的得分差距在 0.5 左右,即使在公共资金资助的私立学校,ESCS 指数也比公立学校高出 0.3,在 32 个有数据的 OECD 国家中,只有 2 个国家的公立学校 ESCS 指数高于私立学校。关于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能力表现的影响,经合组织研究认为,吸收具有社会经济背景优势的学生,有助于吸引更多表现出色的学生以及更多的资源。在整个 OECD 区域,尤其是在伙伴国和经济体,学校(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拥有具有背景优势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更好的师资,同时,背景优势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更为积极,因此有利于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合组织提醒,如果剔除私立学校学生经济社会背景因素,私立学校的优势将不再那么显著。以 PISA2009 测试为例,剔除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后,16 个 OECD国家有 13 个国家的私立学校失去明显优势;而在 PISA2012 测试中,在考虑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后,只有 8 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私立学校表现要优于公立学校。经合组织指出,优势背景的学生数量在教育系统中是作为一种“常量”存在的,其对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具有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力。换言之,如果公立学校获得同样社会经济背景优势的学生,私立学校的优势将大大削弱。

  (三)私立学校具有更明显的管理优势

  除了学生群体的背景优势,私立学校在学校管理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PISA 测试中,参加测试的学校校长以问卷的形式来回答有关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根据问卷的结果,一般来说,私立学校具有更大的运营自主权、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优良的学校氛围。以 PISA2009 测试为例,在所有有数据的国家和经济体中,有 26 个 OECD 国家和 19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比公立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16 个 OECD 国家和 16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拥有更大的课程和评价自主权;13 个 OECD 国家和 12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师资更好;16 个 OECD 国家和 4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氛围更为优良。

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在自主权、资源和学校氛围方面的差异

注:分差正值说明该指数分值私立学校高于公立学校,负值则相反;分差越大差距越大。

  可见,在大多数 OECD 国家的学校系统中,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不仅具有更占优势的学生群体,还拥有更完善的物质资源、更好的师资以及更良好的学风。因而私立学校的整体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个体背景以及学生群体构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公立学校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

三、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经合组织的观点

  从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来看,私立学校的上述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引发有关教育公平的讨论,对此经合组织从择校、社会分化和教育政策选择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为什么优势家庭更愿意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

  经合组织的研究指出,优势家庭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而不是公立学校,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即同班同学具有相似或更高的社会经济背景。由此带来的师资和物质条件等相关教学资源就会投入孩子所在的班级,造就更高的教育品质,班级的秩序也更为良好,氛围也更具有激励性。这些家长相信,私立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更有利于学习的环境、额外的资源以及更好的制度和运作机制。而在许多 OECD 国家,私立学校的确享有更高的自主权、更好的资源、更优良的氛围以及更出色的表现。从需求这一侧看,社会经济背景占优的家庭在择校时更加“消息灵通”,也更频繁、更有能力来使用择校系统。

  根据 PISA2009 测试的数据,在 18 个 OECD 国家和 11 个伙伴国(经济体)中,优势家庭相较处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家庭更愿意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在智利、巴拿马、乌拉圭、阿根廷和哥伦比亚,优势家庭进入私立学校的意愿是公立学校的2 倍;而在澳大利亚、西班牙、巴西和迪拜(阿联酋),则处于 1.8 倍和 2 倍之间。

  (二)私立学校优势与“阶层固化(Stratification)”的担忧

  经合组织认为,“阶层固化(Stratification)”就是学生按照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形成“阶层(classes)”,导致教育机会和结果的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凝聚力。此外,当学习环境和同学不仅在学业表现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学生社会化时,学校系统按照社会经济水平高度阶层化就会在无形中损害社会凝聚力。在供给这一侧,私立学校凭借更大的自主权而在招生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些私立学校可以自由地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及其启示制定招生标准,例如学业等级、宗教信仰、学术兴趣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的校友身份等等。这些标准无形中造成了社会经济阶层固化(socio-economic stratification)。即使是基于学术表现的学生筛选,也同样会造成阶层固化,因为在几乎所有国家中,社会经济背景占优的学生往往学业表现更为出色。

  以 PISA2009 测试为例,校长们被要求回答采用下列招生措施的频度(“从不”、“有时”或“经常”):(a)学生的学习成绩记录,包括排名;(b)所在学校的推荐信;(c)家长对学校教学方式或宗教立场的认可;(d)学生是否需要学校提供特别项目;以及(e)优先考虑目前在读或校友家庭的子女。如果对于(a)或( b)项回答“经常”,就被归入“基于学术表现选择学生”的组别;(c)项回答“经常”的被归入“基于家长对学校的认可来选择学生”的组别;对于(d)和(e)项回答“经常”则分别归入基于“提供特别项目”和“家庭网络”选择学生的组别。

  统计结果显示,在 15 个 OECD 国家和 13 个伙伴国(经济体)中,基于学术表现选择学生的学校,其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要优于没有进行该项选择的学校。而在上述国家和经济体中,有 10 个 OECD 国家和 9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更倾向于采用该项选择;在基于“家长对学校认”的组别,有 12个OECD国家以及11个伙伴国和经济体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优于没有进行该项选择的学校,其中有 10 个 OECD 国家和 9 个伙伴国(经济体)的私立学校更愿意采用此项选择;在其余两个组别中,也同样显示出私立学校更倾向于行使对于学生的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的学生更具社会经济背景优势。

  (三)公平和质量并非相互排斥

  经合组织的研究同时表明,一些国家的学校在具有较小的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同时,也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表现。这意味着并不一定要在缩小阶层固化和提高学业表现之间做出两难选择,公平和质量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达到。国家的政策设计对于减轻阶层固化以及弱势学校和学生的不公平待遇至关重要,经验表明,就效率、公平、社会凝聚力和教育的自由选择权而言,一些政策设计对处理公平和质量的问题有所帮助。

  1.加大对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有助于削弱阶层固化

  经合组织的研究显示,公共经费资助私立学校的程度与降低阶层固化之间存在相关。一些国家对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程度越高,阶层固化程度就越低,即使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之后也是如此。这表明私立学校获得更多的公共资助与更小的社会经济阶层固化具有相关性。如图所示,在一定程度上,那些公共资助比例越高的国家,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程度就越低。OECD 国家私立学校公共资助比例与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关系经合组织统计,在 OECD 国家中,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水平对于社会经济阶层固化具有 45%的解释度;而在所有参加 PISA 测试的国家和经济体中,解释度为 35%。即使考虑到各国私立学校的规模以及其他国家层面的特征,比如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的不同、国家的平均社会经济水平和校际竞争情况,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阶层固化程度也仍然与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水平相关。

  同时,经合组织也强调,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并不能“自动”消除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社会经济阶层固化,还有 55%的阶层固化解释度与私立学校获得的公共资助无关,在一些国家,学费并非是优势家庭比弱势家庭更愿意选择私立学校的唯一原因。学校的其他特征比如入学筛选、学术表现、学校制度、运作模式和学习环境同样对择校和社会经济阶层固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的其他政策组合,比如择校系统的设计和支持、公共信息的发布和有效传递也同样至关重要。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就专门致力于择校系统的改进,使之更容易被弱势家庭所使用,帮助他们更加便利和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

  2.“教育券”是公共资金资助私立学校的重要形式

  在过去数十年,教育改革倾向于给予家长和学生更多的择校自主权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为了通过经济激励来帮助家长行使择校权,一些教育系统以公共资助的方式帮助家长选择私立学校,公共资金可以直接资助家长或资助被选择的学校。其中,教育券和学费抵税是帮助家长择校的最直接方式。教育券是政府签发的凭证,家长可以用来支付择校的费用;而学费抵税则是另一种帮助家长更轻松择校的机制,允许家长在纳税时扣除包括私立学校学费在内的教育支出。学费抵税有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券形式,被称为“新教育券(Neovouchers)”。

  在经合组织的定义中,整个“教育券系统”既包括了学校教育券(或奖学金)也包括学费抵税,同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适用。当教育券既面向公立学校也适用于私立学校时,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就不用考虑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这也有助于弱势家庭获取进入私立学校的机会。在所有 OECD 国家中,除了意大利的教育券仅面向公立学校外,其他国家的教育券均同时适用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不过,经合组织特别指出,各个国家的教育券项目设计不尽相同,影响阶层固化的效果也有所差异。教育券主要有两大不同类型:面向所有家庭的通用教育券,以及专门面向弱势家庭的特定教育券。如果相关教育系统在运用此类机制时没有以弱势学生为政策目标的话,经济社会阶层固化依然会比较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当激励机制面向所有学生时,优势背景的家长将比弱势家长更会利用通用教育券行使择校权;而教育券以弱势学生为目标时,特定教育券可以降低阶层固化程度,但与不采用教育券时(私立学校获得相同公共资助水平的情况下)效果一样。经合组织的研究显示,在私立学校获得的公共资助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将采用通用教育券、采用特定教育券和不采用教育券三种形式进行对比,采用通用教育券时,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社会经济背景指数的分差(为 0.63),是后两者(均为 0.36)的两倍左右。

  3.私立学校的扩张与“阶层固化”无明显相关经合组织的研究还表明,社会经济阶层固化与私立学校的扩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有观点认为,即便私立学校的扩张与阶层固化没有线性关系,也具有“U”型的形态特征。也就是说,当进入私立学校的学生比例很小或很大时,社会经济阶层固化要比公立和私立的比例大致相当时更为严重。这种观点认为,当只有很少的学生可以进入私立学校时,大多数优势家庭的学生就会选择进入私立学校;而当大部分学生能够就读私立学校的情况下,大多数弱势家庭的学生则会进入公立学校。不过,经合组织的研究指出,在 OECD 国家中,私立学校的扩张与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使是非线性的相关。通过阶层固化与私立学校扩张之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解释度只有 7%。

  事实上,除了学校层面的因素,阶层固化还与国家层面的一些特征相关,比如学生之间经济社会背景的差异程度和国家的平均社会经济水平等等。一个国家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越大,则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程度就越深;而一个国家的平均社会经济水平越低,拥有越多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则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现象会更为严重。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正处在分类管理改革的关键期,一方面,民办中小学原有的一些“优势”在政策规范下趋于弱化,民办中小学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定位,也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民办中小学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因此,经合组织关于私立学校竞争优势与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对于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摈弃“生源竞争”思维,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从经合组织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学生群体的背景优势对于私立学校的学术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样,“优质生源”长期以来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重要竞争优势,是民办中小学确保招生和升学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国外私立学校一样,民办中小学在招生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通过一定的学生筛选机制确保生源的质量,形成学生群体学业表现和家庭背景的双重竞争优势,并吸引相同背景家庭的加入来进一步巩固这种优势。不过,随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陆续推出民办中小学招生“新规”,民办学校对于生源的选择权正在逐渐丧失。“公民同招”、“电脑派位”等措施使得民办学校无法像原先一样享有招生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先权;对于学科能力测试和家长调研的政策禁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学校基于学业能力和家庭背景的生源筛选。正如经合组织相关研究指出的,一旦民办中小学无法拥有生源上的优势,相对于公办学校的整体竞争优势将大为降低。因此,生源固然重要,但民办中小学未来的发展要正视生源优势不断被弱化的现实,摈弃以往那种单纯追求生源的竞争策略,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充分发挥民办中小学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在入学机会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育理念、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教学和师资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教育结果的高质量,真正体现出民办学校发展的独特价值。

  (二)既要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又要消减“社会阶层固化”负效应

  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的生源差异一方面受到供给侧即不同类型学校入学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需求一方,即不同家庭教育选择的结果。择校本身固然可以视为新自由主义学派所称的市场行为,但在社会学意义上也是基本教育权利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中高收入家庭,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不同于公办学校的特点,对于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未来民办中小学的生源选择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规制,旺盛的差异化教育需求也依然会促使一部分家庭通过择校主动选择民办学校。可以说,只要还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只要差异化教育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择校就必然成为一部分家庭的优先选项,民办中小学未来的主要发展空间依然会定位在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方面。

  同时,也如经合组织研究所指出的,优势背景家庭不仅具有更强烈的择校意愿,在择校系统的利用上也更具能力。择校系统虽然在理论上面对所有家庭开放,但实际效能却往往与使用者的家庭背景有密切关联。这就造成通过择校(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进入私立学校的家庭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背景特征,无形中导致私立学校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之间出现明显的“社会经济阶层固化”。在我国,这种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的“阶层固化”现象同样引发了关切,一些学者也表达了“教育拉丁美洲化”的担忧。

  对此,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民办学校本身并不是阶层固化现象的根源。经合组织的研究也指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常量”,优势背景的学生群体在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没有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群体的背景不同而出现阶层固化现象。在实践中,“学区房”和“条子生”就是公办学校社会经济阶层固化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办学校的学费相对于更加高昂的学区房,背景筛选相对于更为隐秘的“条子生”,反而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所以,社会经济阶层固化在根本上还是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与学生之间社会经济背景的总体差异程度相关,与国家的平均社会经济水平相关。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如果家庭之间的背景差异趋向缓和,阶层固化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那种希望通过限制民办学校比例和规模来减轻阶层固化的设想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

  就民办学校自身而言,未来的教育服务也要树立“全纳”的观念,基于每一个学生(优势或弱势)的实际需求而非其家庭背景,在更高层次上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服务;从政府的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均衡公办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弱势家庭加大政策救济,为弱势家庭选择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差异化教育资源提供便利。

  (三)加大对民办中小学的公共资助,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与质量

  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并非不可兼得,至少在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固化与较好的学业表现之间可以取得某种平衡,而提高对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有助于削弱社会经济阶层固化。随着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将全部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分类管理、分类扶持的精神,未来除了给予民办中小学直接的财政支持外,也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券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公共资助。

  首先,在教育券方面,一是要面向弱势家庭直接发放特定教育券,在这些家庭选择就读民办学校时,可以使用教育券抵扣全部或部分学费;二是按照广义的教育券的概念,结合当前我国个税改革,针对上述家庭将特定教育券没有覆盖的那部分学费纳入到个税教育专项扣除当中,减轻弱势家庭进入民办学校就读的经济压力。

  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方式,比照公办学校招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由上述家庭提出申请,以“派位”、“抽签”等形式为其提供民办学校就读机会。此外,我国民办中小学公共资助的比例也应尽可能达到 OECD 国家政府支持私立学校的最低资助比例,即主要办学经费的 50%,公共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与质量。

  (四)充分考虑民办学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积极进行政策创新

  我国民办学校量多面广,地区差异明显,校际区别大,历史发展路径也与OECD 国家的私立学校有所不同,因此,在未来民办教育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我国民办学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还有大量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民办中小学,比如城市中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民办乡村中小学,这些学校与 OECD 国家私立学校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为主的定位不同,实际上承担的是弥补公办学校学位不足、满足基本教育需要的公共品供给服务。对于这些民办学校来说,既无“生源优势”可言,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资源。因此,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允许这些民办学校依靠体制机制的灵活性,鼓励办学形式创新,激励这些民办学校从单纯的“拾遗补缺”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产品服务转变。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9 年 6 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