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宗祠: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庐江卢氏宗祠简介 卢氏宗祠: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卢氏宗祠: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卢氏宗祠: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祠堂名片】庄头卢氏宗祠位于冷水镇庄头村西部,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由门楼、前厅、后堂、厢房及天井组成,门楼已改建,占地907平方米。前厅五开间,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七檩前后用五柱,明间檐檩牛腿雕金鸡等,前廊横梁雀替雕有花卉,五架梁下雀替雕有文字及建筑年代。前厅与厢房及后堂组成一个天井,东西厢房各三间,穿斗式结构,三檩三柱。后堂结构与前厅相同,后堂比前厅高出四个台阶。屋面硬山顶,后堂柱子石柱,柱础鼓形,三合土地面。该建筑有确切纪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祠堂中厅

祠堂的“九九八十一难”

  庄头村又名龙溪村,坐落在冷水镇龙溪、好溪、林杉溪、箬坑溪汇合之处,环村皆山,磐缙线省道似一弯新月卧在村前。庄头村共有368户,928人,村里仅十余户为陈姓,其余均为卢姓,是卢氏后裔的聚居地。   听村里老人说:“我们习惯称卢氏宗祠为龙溪宗祠,因为在当地人眼中,庄头村就是龙溪村。”关于这点,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庄头村原名龙溪村。光绪10年,庄头村发生百年罕见的洪灾,祠堂石头墙被冲毁,祠堂内祖宗牌位漂浮在水面上。洪水退去后,村里立即组织筹款修砌石墙,重建神座,在祠堂前又造了一面保护墙抵御洪水。当时挖墙脚时挖到一个“钟头”,大家把它视为吉祥物,随之将村名改为“钟头”。同年,有一村民在骑龙山建房子时,在墙角挖到一个瓦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白银。该村民用这些钱购置了百亩良田,一下就成了一庄之首,于是把“钟头”改为“庄头”。   自此,该村一直沿用“庄头”,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用“龙溪”,所以族谱上称卢氏宗祠为龙溪宗祠。   庄头卢氏从缙云白竹分迁,经历过的元、明、清初都没有宗祠,直至嘉庆末年,卢氏祖先才开始建造祠堂。选好地址方位、打好基座后,遭遇了三年旱灾、三年涝灾、三年蝗虫灾,祠堂历经多年才修建完成。今年74岁的庄头村民卢章海介绍:“当时村里只有40多户,人少钱少,修祠堂很不容易。”   村民卢龙德的太公卢启松(音译,因为卢龙德不识字)曾经告诉他,建造祠堂的师傅是全村轮着供应伙食的,因为基本上的人家家里都缺粮,吃的都是稀薄的汤粥,师傅经常吃不饱。卢启松家底较好,就偷偷跟师傅说:“你若是吃不饱,别人家中先吃两口,再到我家里来吃。”   卢氏宗祠始建于嘉庆末年,道光二年竣工,祠内面积近千平方米。祠堂前立着两根桅杆,一座纸炉,祠堂中厅悬挂着“武烈侯”的御赐直匾,中厅两侧墙壁挂有“功深利济”“急公好义”“博学宏词”“清节流芳”等八块匾额。祠堂内有祠联“居灵麓复居窖麓本本源源千百世根基独厚,迁潘溪再迁龙溪绳绳继继亿万年流泽孔长”“柳溪东绕莲岭西环明秀特锺祖庙偕苞桑共固,马迹南旋狮岩北拱优胜独占神灵与盘石俱安”“锺钮发祥符椒衍瓜绵已觉本支长不易,魁岩留胜迹文经武纬将来干济岂能量”“肇济自竹川根深蒂固,源从姜水滔滔至;发祥於龙水泽远流长,派出龙溪滚滚行”。天井有千斤石滚两个,上厅挂有孔子画像和祖宗画像若干幅。每年清明,卢氏子孙齐聚祠堂参拜祖宗神像后,会在祠堂内用餐,非常热闹。   然而好景不长,祠堂建好后没几年就遭受了蚁患,木头的柱子被蚂蚁蛀空,祠堂东倒西歪很难修补。后来,时任族长把祠堂陆续拆除,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用石柱替代木柱后就再没有发生过蚁患。谁知民国时期,祠堂又一次遭受大难。据1999年修订的《卢氏宗谱》记载:民国壬戌时六月二十日乃夜,风狂雨骤,翌日廿一辰刻,蛟蜃(水族)并发,波涛汹涌。祠堂内积水有数丈深,右侧的墙壁全部倒塌,祠堂内的牌位、器皿荡然无存,祠堂的门无处寻觅。水退去后,一片狼藉,哀鸿遍野,满眼荒凉。因经费紧张,祠堂不能修复成原来的样子。虽然修复后的祠堂不能画栋飞云镶金饰玉,但祖宗终究还有一个庇佑的场所。 据卢章海回忆,祠堂上厅两侧曾经是教室,他小学一至四年级是在祠堂就读的,但祠堂办学具体从哪一年开始,他就不得而知了。   1988年的某一天,学校刚放学不久,门楼一根大梁掉了下来,万幸的是没有伤到人。饱经风霜的祠堂门楼因为破败不堪被推到,村民在门楼处重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建筑,一边是教室,一边是教师宿舍。但没过几年,小学并入冷水镇,这里就一直是一所幼儿园。祠堂的中厅和前厅后来做过粉干加工厂,现在已经堆满了杂物,还有几只鸡被圈养在祠堂内,味道刺鼻。祠堂里的牌匾无一幸存。

卢氏先人和后人的故事

  卢氏鼻祖为越国公卢琰(公元900~985年),字文炳,其上世居河南,人称玉川卢氏,后迁居金华。“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御笔题赞越国公卢琰的圣旨。越国公卢琰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至巨,其生九子,卢氏九子在当时个个成就卓越,影响巨大,卢琰追溯为鼻祖。   卢琰的孙子辈里,迁居缙云白竹的始祖泰行一公是庄头卢氏的始祖。据族谱记载:“其隐居竹川之长潭,为人幼失怙恃,七岁即成度,刻苦自树,性极温厚,淳而不漓,宽而不迫。恢恢有容人之量,肃肃绝外御之尤,人或以弱而吐之,处士则笑而受之,人或以寡而敌之,处士则退而避之。”卢氏的德行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除了其本身素养高之外,他还为当地百姓带去了不少福泽。“及应万石之责,则有矜恤之义,无苛征之尤,故赋税速集,上而郡邑大夫皆先老之,下而田氓里庶无不蒙其惠矣。既老居於此乡,凡有义举悉籍以济,事有不平,悉倚以为衡。”这也是庄头一带卢氏后人能够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   卢姓源远流长,文人墨客辈出。卢旭,字列子,乳名子福,生于1914年,冷水庄头人,自幼善文娴武,作侠好义,12岁就能跃过一丈多高的围墙,倒走100多米。16岁时在壶镇读书,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18岁时他担任县联防治安队长,某次执行公务时路遇一流氓入室想要强奸一位新娘,他当即将流氓抓获,原来是当地乡长的儿子,卢旭当场将其击毙,群众拍手称快。为了躲避报复,他远走上海参加张治中之第19路军。在1937年参加淞沪保卫战中左肩五处中弹,幸有真丝衣抵挡才躲过一劫。在疗伤期间自学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继续北上江阴、淮安等地抗日。解放后,他热心公益,为庄头村发展尽心尽力。1920年出生的陶鸿,字利华,号震雷,庄头人。他参加了浙东人民游击第二纵队,组建的“陶鸿部队”在抗日游击中开展剿匪反霸,屡建奇功,声名远扬,后因遭人诬陷其叛变,蒙受不白之冤,平反后有人为其作诗一首:“不拜菩萨不诵经,只问是非不问人。历经坎坷傲气在,留得清白心安宁。”   像他们这样的卢氏后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都被静静地记录在时光里。

祠堂门楼已经成为幼儿园

宗谱

冷水一带卢氏始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