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往今来的守岁礼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守岁的活动形式 漫谈古往今来的守岁礼俗

漫谈古往今来的守岁礼俗

2024-02-14 0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中就有“共欢新故岁,椒盘已颂花”的欢乐度岁的描述。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曰:“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杜审言诗曰:“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到了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篇中记载了当时都城开封的守岁情景:“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在其《守岁》一诗中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描述。

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明清以来,时至今日,守岁习俗沿袭下来,依然热情、热闹并更加有趣。一家人团座在一起,或聚坐畅谈,或酒席慢饮,或吃茶品果,意趣盎然,因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强固身体、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呢?!

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这个做法对我们来说应该加以借鉴。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还有意义吗?!

除夕之夜,灯火通宵不灭。哪怕平日里再节约的人家,除夕也要在自家庭院、屋内点起灯烛,称为“岁火”,为家人守岁祈福。因为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驱走黑暗和怪兽,保证家人的安全,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所以民间向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俗谚。如储光羲《秦中守岁》所言:“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

除夕守岁,含有“燃灯照岁”的意蕴。如明代在除夕之夜,不但将所有房间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下点上灯烛,叫作“照虚耗”,认为如此照过之后,来年家中就会财富充盈。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踩岁的习俗: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

压岁钱的习俗始于宋代,那时候的压岁钱是专门制作的,不可以用于市场流通买卖东西。古代最小面值的硬币是铜铸的,所以叫铜板,也叫铜钱。铜钱为圆形,中间有正方型的孔,因此文人戏称钱为“孔方兄”。铜钱正面方孔上下有文字,多是发行时皇帝的年号,左右也有文字:“通宝”或“元宝”。元代和清代发行的铜钱,背面多加“蒙文”和“满文”。

为什么要用形状与铜钱一样的压岁钱来压岁呢?因为古代铜钱是圆形的代表天,正方形的孔代表地,即所谓“天圆地方”。皇天后土,天地最大,什么都可以压住。压岁钱的形状大小跟铜钱相似,但压岁钱的正反面多是与生长、寿命有关的图案。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没有人生产压岁钱,而且纸币出现,才以现钞作为压岁钱,用红纸袋装着,称为“红包”。时下小孩子拜年最流行的口头禅就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以前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海洋。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