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将开讲,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何门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宇航员有没有身高要求 “天宫课堂”将开讲,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何门道?

“天宫课堂”将开讲,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何门道?

2023-06-08 0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宫课堂》即将开讲。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讲座的首次直播。在400公里外“最高”的讲台上授课有什么意义?《天宫课堂》第一讲有什么特别之处?人们对未来的太空教室有何期待?国际宇航联合会航天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就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以下为访谈节选:

太空教学教具需要特殊设计和考虑

问:中国空间站即将开展首次太空教学活动。太空教学,宇航员和地勤人员需要做哪些准备?与地面教学相比,太空教学有何特点,空间站环境对教学有何要求?

杨宇光:太空教学需要精心准备。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挑战是畅通的通信链路。为保证视频清晰不间断,“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需要密切配合。此外,用于太空教学的辅助教具,需要由天舟货运飞船或神舟飞船乘员送往空间站。天舟号飞船虽然可以携带6吨多的物资,但大部分都是航天员需要的消耗品和科研用品,留给教具的空间所剩无几,需要精心策划。

天河一号的核心舱体积约50立方米,比天宫一号大,但这个空间大部分被宇航员的科研、生活用品和空间站运行设备所占据,所以相比之下与地面教学相比,教具的重量和体积有限,需要特殊设计和考虑。教具在运输过程中也会经历超重、剧烈振动等恶劣环境,因此有必要提前对教具进行振动实验等评估。

此外,太空教学必须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比如,要保证教具在失重状态下可以使用,宇航员如何在失重状态下保持相机稳定,就需要练习。

视频截图< titlesplit >

问: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生、张晓光的协助下进行了首次太空讲座,演示了质量检测、单摆运动、陀螺运动、造水等实验电影和水球。空间教学中实验选择的重要性是什么?哪些类型的课程更适合太空教学?

杨宇光:除了教具方面的限制,在课程选择上,天地不同的现象更适合教学内容,比如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两大类。前者是研究自然现象,如微重力条件下的流体流动、物体燃烧等物理化学现象,后者则包括工程实践,如净水系统、尿液处理系统等。其实,“神十二”航天员的机组人员刘伯明已经简单介绍过太空饮用水的来源。我觉得这些都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内容,航天员们会在现场做更详细、更深入的示范。

资料图:11月24日,13乘组翟志刚、叶广富作为航天摄影师,为王亚平拍摄高清照片。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天宫课堂”可以进行更全天地互动

问:本次太空讲座将进行全球直播。与8年前的太空讲座相比,这次太空讲座有何不同?8年前的太空教学让您获得了哪些经验?安排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开展首次太空讲座有何意义?

杨宇光:和8年前相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世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度有很大的不同。最近,有一个“天宫全球拍摄”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为中国空间站凌日拍照。我很久以前就开始拍摄天宫和国际空间站。过去,此类活动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现在中国空间站和宇航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有所体现。这次将进行全球直播,相信会获得更多的世界关注。

第二个不同点是,我国首次太空教学的社会效益逐渐凸显。8年前,超过6000万中小学生观看了直播。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毕业,甚至成为了宇航员。亚平老师那些年的教学,硕果累累。“天宫课堂”的讲座是对过去的延续。

此外,与天宫一号首场太空讲座相比,本次讲座的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成熟,天地互动更充分。航天员在繁忙的任务中开展航天讲座,体现了国家和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航天科学教育的重视。

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收到2013级“航天班”学生王亚平老师的来信,称8年前的航天教学为他们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在您看来,空间教学对中小学生有哪些启蒙作用?

杨宇光:在美国的60、70年代,很多孩子受到阿波罗登月的启发,对工程和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人才基地。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杨利伟的第一次飞天和王亚平的第一次太空讲座,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生对太空探索、物理、数学等方面的兴趣,对工程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公众和航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极其重要

问:2007年,外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太空教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国外太空教学的历史?国内外空间教学和空间科普的现状如何?

杨宇光:第一次太空讲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美国曾发起“太空教师计划”(TeacherinSpaceProject),从数万份申请中选出两名教师,即麦考利夫和芭芭拉摩根,一主一备。麦考利夫于1986年在挑战者号失事中丧生,该项目后来被取消。芭芭拉·摩根通过培训被选中,成为美国宇航局的一名职业宇航员。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太空讲座。

为什么要强调“正规”?事实上,简单的太空科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非常频繁。有的利用中继卫星实时连线,有的以各种形式录播。例如,马来西亚宇航员舒克和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都曾在太空开展科普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国外非常普遍,并不局限于航天大国。这也表明各国对空间教育活动的认识和重视。

再比如,过去,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利用国际电联提供的频率,制作自己的电台。当时,和平号空间站设立了专门的无线电台。当它经过某个地方时,宇航员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电台与当地的无线电爱好者进行通信,而不需要经过中继卫星或地面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种非正式的太空科普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但像中国这样正式的太空科普活动还是少之又少,其意义十分突出。

直播截图

问:随着中国空间站的长期运行,中国首个空间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将陆续推出。中国航天员将担当“太空老师”,采用天地协同互动方式。执行。中国未来开展系列空间科普教育活动有何意义?在航天科普方面,中国空间站能发挥什么作用?

杨宇光: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现在航天事业日趋成熟,特别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从早期的技术积累和验证发展到现在的硕果累累,为国民经济提供回报和助力。但也有一些航天活动,如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等,投资大、门槛高、回收期长。

在这方面,在公众和航空航天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是极其重要的。公众有必要了解这些特点,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与卫星等航天器相比,载人航天更适合空间科学教育,中国也将空间科学教育作为空间站的重要职能之一。应该说太空教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未来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可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教学内容范围更广,不仅限于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还可以引入空间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二是开展更深入、更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国已经有学生了。Cubestar,随着发射任务进入太空,未来学生设计的空间科学实验也可以进入太空。例如,美国航天飞机曾搭载中国学生设计的科学实验飞上天空。其中一项实验是在失重状态下研究草履虫。在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原标题:《天宫课堂》要开课了,中国空间站首场太空讲座是什么路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