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中医古典脉学经典之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脉心得 《脉经》:中医古典脉学经典之作

《脉经》:中医古典脉学经典之作

2024-07-15 1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脉经》  资料图

  《脉经》10卷,97篇(今本多出1篇),魏晋间王叔和撰集。叔和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东邹县、鱼台、金乡一带)人,曾任太医令,唐代甘伯宗《名医传》称他“性度沈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王氏除撰集《脉经》外,还曾整理传承张仲景的著作。明代王肯堂说:“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脉经》全面继承了魏晋以前的脉学成就,集其大成,成为中医古典脉学的经典之作。早在叔和之前,中医脉学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脉学理论也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阐发。《素问》《灵枢》论脉诊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记载有《脉经》上下篇;《难经》有22篇脉学专论,并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涪翁撰有《诊脉法》专著;张仲景更进一步将脉学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把病、脉、证、治有机统一起来,使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得到进一步提高。前代名医如扁鹊、仓公、郭玉、华佗等,都精于脉诊,对脉学理论与临床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到了魏晋,脉学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与资料。

  但是,由于各家论述散见诸处,不便查阅。因此,综合各家的脉学论述,加以全面系统整理,使脉学理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就成为时代的课题。王叔和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完成了《脉经》的撰集。《脉经》的撰成,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都收录有《脉经》的内容,唐太医署、宋太医局等都将《脉经》列为学习医学的基本经典之一。

  《脉经》是现存第一部以论述脉学为主的中医诊断学专著,对脉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归纳确立24种基本脉象及所主疾病、预后。魏晋以前,中医脉学学派林立,脉象名称纷繁,脉象没有统一标准,不容易学习运用,不利于交流。《脉经》在全面继承、系统整理前人脉学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确立了其脉象的基本标准,并在全书诸篇中详细记述了诸脉所主疾病及其预后。自此之后,24种基本脉象名称及定义统一,规范,并被后世遵循,成为后世讨论脉学的基础。

  继承了《内经》《难经》寸口诊脉法理论。《脉经》详细论述了左右寸、关、尺各种脉象及其同五脏六腑、经脉配合关系。其中,特别是明确了寸、关、尺的取法,首次提出以“高骨”(腕后拇指侧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寸、尺的分界。这一定位方法,给临床诊脉定位带来极大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发扬了《素问》《灵枢》脉分阴阳、虚实这一重要脉学理论。《素问》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馀不足。”《脉经》继承了这一重要脉学理论,详细论述了左右寸关尺阴阳虚实、所主脏腑经脉及其虚实的配合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寸口三部脉象阴阳虚实进行预后诊断等,并在《卷第一》中,以《辨脉阴阳大法》《平(音辨)虚实》为专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些内容,对于学习脉学并据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传承了《素问》四时脉法学理论。《素问》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指出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脉经》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在《卷第三》中,分别论述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与四时关系,并叙述其相应之脉,其相、王、废、囚、死之月,王、困、死之日与时,其神、主、养、候、声、色、臭、液、味、宜、恶,其俞募,其相关病状、脉象、死生等。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系统论述了妇人、小儿脉法。《脉经》之前,妇人、小儿脉法文献分散,不成系统。《脉经》一书中则分专题系统论述了妊娠脉象及其产生机理,临产脉证,逐月分经养胎法,妊娠诸病脉证及治疗,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与判断胎儿生死之法,居经与激经的脉证机理,产后诸病的证治,妇女杂病脉证、病机与治疗等。其中,《平(音辨)小儿杂病证第九》专论小儿的正常脉象、变蒸的脉证,以及风痫、乳积、飧泄、囟陷的脉证和预后。这些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妇人、小儿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此外,《脉经》还保存了脉学的各家学说。如据脉的深浅部位区别五脏之脉诊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杂病脉法,伤寒、温病脉法等,特别是《卷第五》的《张仲景论脉》《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对于了解古代各家脉学思想,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文献价值。

  《脉经》全书虽以论脉为主,但同时兼论其他诊法,并结合临床阐述了一些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该书不仅是脉学理论的经典,而且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针灸经络学说,也都作出了一定贡献,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同时,《脉经》书中大量引用《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经典内容。所以,《脉经》对于中医经典的考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5月28日,第6版;作者:范登脉,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