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建设多元开放学校课程 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科特色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吴国平:建设多元开放学校课程 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

吴国平:建设多元开放学校课程 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

2023-12-25 01: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二、主 要 行 动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根植于学校核心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进的总和。我们围绕“高水平差异发展”和“多元开放”两大关键词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高水平差异发展的多元开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1.明确多元开放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尊重师生多元选择,促进学生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为我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多样基础、多种需要和多元选择,充分实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通过促进人的更高水平的差异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的高品位,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是学校多元开放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高水平差异发展是建立在学生高水平共同基础发展之上的,是“规范与个性”、“共性与差异”、“社会化与个性化”以及“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同步发展。具体而言,我校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是指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尊重、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各项指标能高效进入他(她)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名高中毕业生能够自信地站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新起点上,获得一把开启成功幸福的钥匙,让人生出彩。同时,课改、考改下的学校个性(特色)、教师个性(专长或风格)、学生个性(特长)是一个互相协同的整体,是一个同步成长、相互促进的过程,离开前两者的发展,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促进教师的高水平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高水平特色发展,创造高品质教育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

2.构建学校多元开放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提及学校多元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发展性的“高水平基础+高水平差异发展” 宝塔状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底部“六面柱体”左半部分由基础类课程组成(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社会人文、自然科学、技术、健康艺术等六大领域组成的国家必修课程),右半部分由通识类课程(德育教育、科学人文、学习素养、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职业技能等六大类课程)组成,两大支柱性课程组成了“基础性课程群”,有效地夯实高水平基础(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学习素养、职业素养、体艺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管理素养、道德素养等)。

拓展类课程通过知识拓展、思维拓展、方法拓展、素养拓展、应用拓展、综合拓展,使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得到第一次差异发展;特长类课程通过开设学科特长、体艺特长、科技特长、管理特长、人文特长、创新特长类等课程,使部分学生的特长得到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第二次差异发展。最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开设个性化的课程,不断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

图2

3.科学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

围绕此课程结构,相应安排了学校特色课程内容,设置了学校四类课程的组成与目标、学分安排和课时安排,预设并逐渐形成了“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学校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

(二)推进多元开放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1.构建特色课程结构,培育特色课程(群)

遵循“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强我新”的特色课程建设原则,构建了学校特色课程结构(图3),开展了六个领域的课程群建设。把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重点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了近20门有较大育人价值、较强学习活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群)。

图3

2. 确定学校特色课程内容,探索特色课程建设的途径

根据高水平差异发展特色课程结构和目标指向确定特色课程具体内容、课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科研引领、团队协作、优化师资队伍,充分挖掘特色课程资源,来实现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策略。例如,为了培养创新核心素养,确定了如图4所示创新素养类特色课程内容。

图4

3.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实施策略

(1)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实施校内走班

注重班内与班外、实时与网络课程互补结合开设选修课程。创造条件为部分学生进行国家必修课程分层走班,允许学习在通识教育类、拓展类、特长类等课程中自主选择实施走班。

(2)共享校间资源,实施校际走班

为了提高了课程实施效益,充分发挥我校学校通识教育、特长课程、剑桥国际部课程英语、科学探究类、科技制作类课程以及职业学校职业技能课程等优势,实施校间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我校与国际剑桥部、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校际走班,共享校间资源。

(3)加强“高大”对接,实施大学先修课程

组织学生到北大、清华、浙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参加学科特长培养、创客大赛暑期学校课程。开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的高水平大学先修课程,成功开设微积分、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等6门课程,使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自愿学习,提前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展在学科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潜能,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参考维度和依据。

(4)开设学生主讲课程

设立“镇海中学学子讲堂”,遴选学生(学生组合)将他们在阅读、小课题研究、综合实践过程中有较深入系统思考的某一主题成果通过学术报告、微课程的形式展示给全校师生,论坛的组织、主持均由主讲学生和学生会学习部负责。从2012年9月启动该项制度以来,共举行了35讲(图5为学生主讲课程的部分内容)。

我校“学子讲堂”开设情况例举

图5

(三)构建实施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

根据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学习、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针对传统实时课程封闭性、短程性、整体性、不可重复性等带来缺陷,更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养和自主学习素养,破解新高考差异性教学带来的难题,我们在原有“超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实施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

1.构建学校特色多元开放网络课程结构

课题组运用当今互联网技术,根据高水平差异发展教育的需求,构建如图6所示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结构。

图6

2.探索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实施学教方式

网络课程打破时空的限制,导致教学组织方式的开放性,促进选择性学习和差异性学习,必然引起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为了提高运用网络课程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效益,我们探索实施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的学教模式体系(见图7)。

图7

3.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满足优秀学生的多元需求,提高网络课程实施效益,课题组根据新高考背景下高水平差异发展教学的需要,构建如图8所示的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资源结构。

图8

(四)探索多元开放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提高课程实施效益的重要举措,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实施多元开放课程,我们积极探索实施适合新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多元开放教学方式。注重整体探究与部分探究互补结合,预设与生成互补结合,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互补结合,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互补结合,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究互补结合。构建实施如图9所示多元开放教学方式体系。

图9

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必修课程实施效益。具体来说,构建实施“科学探究”“实验探究”“设计探究”三大探究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构建实施“科学探究”“问题拓展探究”“预设生成探究”三大习题教学方式,提高了习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核心素养;构建实施“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三大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核心素养。

这几年,学校管理层面着力推动教学创新,通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效率、效益的提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同时,还大力鼓励和倡导每位教师自觉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中间,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其中关键的一步,我校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我的教学(教育)主张”主题校本研修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帮助教师梳理明晰、总结提炼并展示交流各自的教学主张,进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开拓课堂教学的丰富内涵,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能,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学风格和教学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名师,更好地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学校发展愿景。

(五)健全多元开放课程资源和制度建设

1.建设多种形态课程资源

通过优势整合、优势转化、优势互补,实施多种形态的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构建了如图10所示的“五位一体”课程资源体系,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多种形态条件保障。

图10

人力课程资源。一方面是指创新多元课程开发途径,主要包括移植应用优秀课程、自主开发特色课程、重组整合社团课程、联合开发开放性课程等5种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指充分利用社会师资资源开设实施开放性课程。

实验性课程资源。是指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购置多样化硬件设施,构建基于特色课程建设需要的实验性课程资源。如学校构建了支撑创新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实验室。

基地课程资源。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构建基地性课程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基地、科技制作基地、人文科学基地、体育技能基地、艺术特长基地、社会管理基地。

师资培训资源。学校与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浙江省教师培训中心、陕西师大等协作,对学校教师进行深化课程建设的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进行多方位的系统化培训。

课程空间资源。组建功能教室,改造近1/3的学科实验室成为学科拓展类课程和特长类课程的选修课程教室;重组艺术专用教室,使之兼用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室;重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专用教室,使之兼用技术和科技制作选修课程教室。通过优化学校课程实施空间资源系统,为大范围开设实施选修课程提供了条件保障。

2.构建实施多元开放课程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高效地实施多元课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学校根据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要求,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构建由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课程学业评价、学科课程建设评价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一系列制度在激发教师课改热情、规范选修课程教学常规、提高选修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学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保证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开设质量,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要素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对于与校外合作开发的职业技能类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全程跟踪评估开设的有效性,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课程需要。同时,我们还集中优势资源有选择地加强精品课程的培育与扶持。

我们不断强化选修课教学管理,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六个方面,加强对教师选修课教学情况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出台的多个规范性文件中我们使用了两个新概念——“课室”和“教学班主任”,凸显了教学主体的变化和教师职能的拓展。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 效

1.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效果显著

课题研究牢牢把握“课程建设”这一关键抓手,在课程体系重建、课程内涵挖掘、品质提升、特色强化、课程生态完善、课程的有效实施中,不仅形成了更为完善、更高水平的“多元开放”学校课程体系、形态体系、策略体系、保障体系,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和育人模式进行了一次系统改造,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国家(地方)课程得到了更高水平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实现了“多样化、精品化”实施,共开发开设了15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其中51门被列为省精品课程、推荐选修课程或市课程、优秀课程等,创新素养特色课程群的研究成果获评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促进了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

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水平,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跨越式提升,特别是切实转变了学校的育人模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时空,帮助他们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培养。除了学生高考成绩一直在省内处于较大优势的领先地位,许多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素养、科技实践、语言文学、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等领域取得上佳成绩。近十年,学校的高考重点率稳定在95%以上,进入省文理科前10名、前100名和被北大、清华两校录取的学生数始终位列省内首位,体现学科特长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5枚国际学科奥赛金牌,体现学生其他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发展领域也屡获佳绩,是北大、清华等国内众多著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地。

(二)反 思 与 展 望

限于研究视野和能力水平,我们的行动研究还有欠缺之处。例如,课程建设与当今最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结合度还需要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网络化程度不够,从学习角度有效实施课程的研究力度不足。为此我们今后将进行如下深化研究与实践:

1.瞄准教育改革前沿,转型升级多元开放课程建设

新时代核心素养架构指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方向,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新研究前沿。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应及时瞄准这一研究前沿,拓展课程建设目标,转型升级原有课程,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多元开放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2.融合现代网络技术,深化国际化、网络化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自治能力的创新人才,将在多元开放网络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网络技术,拓展转化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加强系统化、精品化网络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际课程、开设国际文化方面的选修课。

3.加强多元开放学习方式探索,从学习角度有效实施多元开放课程

多元开放课程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有效教学方式,更需要有效的学习方式。将根据当今创新人才获取知识、科学探究的特征(自主性、协作性、学术性、创新性),探索有效实施课程的“导学式” “学术研讨式”、“协作探究式”等多元开放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

丨作者简介:

吴国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委会主委、中学高级教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