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专题丨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好处 评价专题丨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专题丨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

2024-07-15 0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过,目前的某些思维导图应用进入了一些误区,以致弄巧成拙,增加了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误区之一,部分教师或培训机构越俎代庖,直接给孩子们推送各种精美的思维导图,导致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死记硬背一些额外的思维导图,出现了“东施效颦”的现象;误区之二,缺乏评价思维导图应用效果的有效手段,甚至忘记了制作思维导图的初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很有必要对思维导图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文以名著《围城》的阅读为例,结合笔者在中美部分学校实施“思维风暴实验”的经历,就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问题做一些梳理,以便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思路。①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通常指的是一些把知识要素、结构和层次做可视化处理的图形。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把人的思维加工过程用点、线、面和符号等元素进行形象化处理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可视化和知识的结构化。为了使得个体的思维加工过程表现得比较生动和深刻,并充分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思维导图通常还会加入文字、数字、颜色、代码、食物、动物、意象、节奏、音符等元素。专家们[1][2][3]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主要理由是:人的左脑和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其中,左脑擅长文字、数字、逻辑、顺序、规则等方面的思维加工处理,右脑擅长平面或空间图形、颜色、音频信号等方面的思维加工处理,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用人的左右脑功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联动,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能的目的。图1是一张典型的思维导图概念示意图。

图1 一张典型的关于思维导图概念的思维导图[1]

思维导图方法最早由英国的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1][2],其初衷是希望用这种方法帮助学习困难儿童克服学习障碍,后来,该方法被发现对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习活动,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有明显作用。比如,许多企业常常使用思维导图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和创新能力,优秀学生也常常用这种方法来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一些思维训练课程还用它提升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2],他们认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是一种浅层的学习。其实,把思维导图与“结构化思考”对立的观点或做法恰恰是错用思维导图的后果,而不是思维导图本身的过错。思维导图的最大贡献就是教会人们如何进行“结构化思考”。

许多来自学校或培训机构的“高人”,常常直接给学生推送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结果,本来需要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加工的一项工作彻底地被过滤掉了,留下的仅仅是一些精美却十分无聊的导图,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彻底背离了应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换句话说,制作思维导图的价值不在导图本身的精美,而是借助这种思维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概括、关联、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工作。任何通过网络查询,或者其他途径直接获得思维导图的做法,都浪费了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事实上,思维导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以及某些思维发展训练过程之中。而且,只要强调这些思维导图必须由学生亲手制作,而不是被动接受其他专家们的推送,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图2是某校初三学生熊心宜在参加“2018年《思维风暴实验》暑期衔接课程”时制作的一张关于名著《围城》的思维导图。

图2 学生制作的方鸿渐的爱情围城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该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过程是非常清晰的。事实上,她的信息提取手法、整合诠释的角度、论证评价的过程、各种点评的新意都是值得肯定的。显然,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制作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围城》原著的理解,而且可以磨砺他们的分析性思维、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

知识可以分类为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过程性知识(procedure knowledge)和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knowledge),学生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现以《围城》的学习为例对常用的8种思维导图进行解读。

1

圆圈图

圆圈图比较适合用来研讨某个共同主题。它是掌握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常常用于“从多个角度审辩有关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话题;评价和质疑各种信息来源;撰写关于劝说、日记、新闻评论等方面的文章等”。应用这种思维导图的主要好处在于“懂得从自身和外部等多个方面收集证据以支持某个观点,学会用可视化方式展现某个观点或结论,以及建模、构建概念和元认知知识的形成”等。图3是关于方鸿渐爱情围城的另一幅思维导图。该图以方鸿渐与5位女子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展现的是“爱情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的情景。

图3 方鸿渐的爱情围城

在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对事实、观点、概念或主题的认识特别容易受到以下4种因素的影响:(1)以往的知识、经验、情感、习惯、信念、文化和价值观等;(2)考察事实和观点时的思维范式(frame);(3)对事件起因、影响和动机的辨认水平;(4)个性化的视角、选择性的信息过滤行为,甚至个人偏见,等等。

2

单气泡图

这类思维导图比较适合用来描述事物的属性或特点。在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问自己如下问题:这件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个人物有何特点?对该事情有何感受?这件事情看起来像什么?什么样的形容词可以恰当地描述这种现象?话题涉及了哪些事实和观念?等等。其中,在刻画某些特性时可能联想出来的正面或负面形容词学生也需要仔细考量,各种观点所依据的事实或原理也需要审辩,等等。图4是关于方鸿渐个人特点的一个简要思维导图。

图4 方鸿渐的个人特点

顺着图4的思路,不同的学生还可以制作更多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出方鸿渐更多的个人特点。

3

双气泡图

双气泡图比较适合用来做对比分析、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这种导图对提升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审辩性思维能力特别有价值。在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需要进行反思的问题通常是:这些事件或观点在哪些方面相似或不同?需要从哪些角度或性质对事物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他们是更相似还是更不同?哪些重要特性更值得进行相同与不同的比较?这种比较所依据的证据是事实还是理论?等等。图5是关于方鸿渐与赵辛楣相同与不同之处的一张双气泡图。

图5 方鸿渐与赵辛楣的某些异同

仿照图5的思路,学生还可以发现方鸿渐与赵辛楣之间更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用这种思路比较方鸿渐与李梅亭之间的异同,或者比较其他任何两个人物、两个事件之间的异同,等等。

4

树状图

树状图比较适合用来进行聚类分析,即把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人和事整理归纳成某些类别。这也是信息提取、知识编码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所讨论的事件或人物应该根据何种标准进行归类?这种归类是否可以涵盖所有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某些事件或人物是否需要同时归纳到多种类别之中?最典型的类别有哪些?最主要的观点及其论据包括哪些?其中所依据的事实或观点是什么?等等。图6是《围城》中与方鸿渐有重要联系的3类人物的一个聚类分析图。

图6 与方鸿渐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分类

根据图6,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围城》中各类人物的关系,领会不同类型人物的共同特点以及类别之间的差异。学生经常制作这种思维导图容易形成良好的分析和归纳思维习惯,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5

弧形图

弧形图比较适用于描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用于分类工作,其主要价值在于探索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学会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等。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某个事物包含着哪些部分?各种构成因子之间的层级关系如何?哪些部分是重要部分、次要部分或无关紧要部分?等等。图7是方鸿渐任教于三闾大学期间所面对的人物关系图。

图7 《围城》中三闾大学的部分人物关系图

根据图7,学生很容易看明白三闾大学内各种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制作这种思维导图是信息提取、事实判断、前提辨认、整合诠释和论证评价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深刻体会分析与综合等思维加工过程。

6

流程图

流程图比较适用于“过程、步骤、顺序、情节等描述”(箭头表述先后)。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某个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过程如何?需要使用何种规则安排一系列事件的操作次序?哪些工作属于反复循环的部分?等等。图8是一份《围城》中方鸿渐主要经历的流程图。

图8 《围城》中方鸿渐主要经历流程图

制作流程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中的故事情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水平。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名著阅读等方面有作用,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特别是一些与操作过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

复流程图

复流程图比较适用于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其中的箭头很重要,表示一个事件与另外一个事件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制作这种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思的问题包括:哪些事件是被其他事件所引发的?某些事件的发生同时需要哪些条件?同一件事情可能引发哪些后续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是相关关系、共变关系,还是因果关系?等等。图9是一个关于方鸿渐诸事不顺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思维导图。

图9 方鸿渐诸事不顺的原因与结果关系图

当然,不同的学生未必完全同意图9这个关系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得出很不相同的分析结果。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对图9这种思维导图模式的借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制作这种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区分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比较常见的错误是把一些同时发生的事件简单解读为因果关系,其实,两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可能仅仅是相关关系或者根本不存在关系等。

8

桥接图

桥接图比较适用于表达具有类似关联关系的若干事件,通常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创新研发工作之中。制作这类思维导图时,学生通常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哪些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另外一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比较类似?具有类似关系的事件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模型?等等。这种思维导图也是个体探究事物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图10是根据《围城》所做的一项类似推理。

图10 根据《围城》所做的一种类比推论

仿照图10,学生很容易对原著中所描述的许多论断、观点等做出适当的类比推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很不相同的类比,这种类比的质量虽然重要,但制作类比思维导图的思维加工过程更有意义。

三、对思维导图质量的评价

对思维导图质量进行评价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假若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提升。一般来说,对思维导图质量的评判可以考虑以下5个原则。

1

独创性原则

思维导图必须是由学生独立制作的,而不是通过名师指点或者从网络上直接获取的。这是因为思维导图的质量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制作思维导图本身的思维加工过程。同时,思维导图必须是个体对所读知识的重新加工或再度编码。

2

恰当性原则

不同的思维加工过程需要使用对应的思维导图。8种常见的思维导图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思维加工过程,对应着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学生不应该盲目使用思维导图。

3

简要性原则

思维导图应该简明扼要,而不该包罗万象。思维导图的主要功能是把复杂的信息做可视化处理,同时激活左右大脑的活动,方便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因此,如果把一个思维导图做得十分复杂,会有损思维导图的价值。当然,像图1和图2那样对其中的某些节点做出一些必要的注解也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它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

4

关键性原则

思维导图中的节点必须是信息资料中的关键要点。一些思维导图的初学者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次要因素干扰,提炼不出关键要点作为节点,导致思维导图做得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这种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由学生思维加工水平不够,由学生在信息提取、逻辑推理、整合诠释、论证评价等方面有所欠缺所致。

5

关联性原则

思维导图中各种节点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原著本身的关系,或者是根据原著所做出的恰当的逻辑推论。思维导图节点之间关系的辨认,实质上是学生思维加工水平的具体体现。若学生对事件之间的前后顺序、因果关系等认识不清楚,其思维导图一定质量不高。

关于思维导图质量的评价指标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探讨,比如,是否使用不同颜色,图形是否精美,等等。如果要给思维导图质量做一个评价方案,我们可以参考如表1所示的等级评定量表。

表1 思维导图质量评定量表

表1的思维导图质量评定量表,对于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当然,这个评定量表还需要在今后的应用中不断完善。

总之,思维导图对于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水平。[4]掌握常用的8种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和制作方法,不仅可以为学习困难者雪中送炭,而且可以为学习优秀者锦上添花。文章所提供的关于思维导图的质量评定量表,为思维导图的使用者提升思维加工水平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工具。

注释:

①文中引用了某校初三学生熊心宜在“2018年《思维风暴实验》暑期衔接课程”中制作的关于《围城》的思维导图作业,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Buzan,T. What Is a Mind Map?[EB/OL].[2018-07-15].http://www.tonybuzan.com/about/mind-mapping/.

[2] 佚名.思维导图[EB/OL].[2018-07-15].https://baike.baidu.com/item/思维导图.

[3] Hyerle,D.Thinking Maps:Tools for Learning[EB/OL].[2018-07-15].http://nuatc.org/_old_site/projects/greene_county/institute_files/STRATEGY-%20Thinking%20Maps%20all.pdf.

[4] 杨志明,杨孟轩,孙慧.思维导向的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7):5-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