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精选5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方案范文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精选5篇)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精选5篇)

2024-07-01 0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为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程序规范,保证工程设备质量和加快建设进程,使市教育城域网项目早日建成运用并取得优良成效,按照年8月1日市长办公会议要求,参照省内外其他地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市政府已将该项目建设列入重大项目管理,并专门成立了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处理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重大或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检查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顺利进行。项目协调办具体组织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和运行管理的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协同推进教学科研、教育管理、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制度健全和应用指导评估工作。

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与市协调领导小组的联络对接,切实抓好本地项目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

二、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分解

(一)项目建设模式

市政府与项目建设投资人按照BT模式合作建设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即项目建设投资人全额投资建设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项目的管理权移交市政府。同时,对项目投入费用依法进行审计、决算。项目建设费用分四年八期(也可提前)偿还投资方;项目投资偿还完毕后产权移交市政府。

(二)招标工作

(1)招标投资人

市政府负责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招标投资人工作。市项目协调办按BT建设模式依照法规对投资人公开招标,依据市政府办公会议确定的招标方式,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投资人。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关部门职责:

市财政局:依照《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审核招标机构资质,监督招标公告,并对评标进行现场监督。

市教育局:提供招标项目要求;作为项目业主方参与对投标人的评审。

市监察局:监督对投资人竞争性谈判招标的全过程。

(2)招标网络运营商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三)项目建设方案审定

1、建设技术方案

市教育局作为项目业主,应根据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市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及应用需求分析报告,经专家组论证可行后,报市政府协调领导组。项目投资人依据市政府协调领导组审定后的需求报告制定出技术设计方案,然后交由协调办组织技术专家审定。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相关部门职责:

市教育城域网项目投资人: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对技术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网络运营商:提供教育城域网互联技术方案支持。

监察局:监督技术方案评审工作。

2、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两个部分。建设内容主要是三级教育城域网网络、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建设规模是指项目包含多少个学校,每个学校的具体建设内容等。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四)项目设备与软件系统等招标

项目使用设备和网站集群软件的采购,安装工程施工等由投资人在市财政局、监察局、教育局的监督下依法进行招标采购;市项目协调办组织有关部门全程监督。招标工作必须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依法定规程进行,各种设备和软件的中标价格不得高于同期同规格同性能商品的省级批发价。

评标要则:

1、设备参数完全满足新的技术方案所列参数。

2、承诺商品质量性能达标和提供国家法定的商品售后“三包”服务。

3、各种证书真实完整。产品符合国家电子信息产品标准,产品附有合格证、“三包”证,具有教育网络安全产品和通信行业入网许可证。

4、提交最近一年符合新技术方案要求的设备和软件在其他地方政府招标中标价格的案例(由供应商提供)。

5、施工承建方的信息工程建设资质等级符合规定。

中标设备和软件产品目录等文书资料报市项目协调办备案,作为项目决算和设备验收及售后服务的依据。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相关部门职责:市教育城域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全程监督招标工作。

(五)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行费用

1、建设资金的筹措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教育公平,市政府决定各县市区从每年收取的城市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土地出让金和地方财政新增财力资金中筹集教育网项目本地建设经费。

2、项目建设和运行使用各项费用支付

县级网管中心和项目学校建设的各项费用由各县(市、区)财政统一支付;市直各学校和市网管中心建设费用由市财政统一支付。

项目学校的网络使用运行与维护费用从项目学校公用经费中支付。

3、建设资金归集管理:该项工作是项目建设投资能否顺利按约还款的基础,市政府将下发专题文件,明确各县(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项目建设资金归集工作,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偿还。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分别在同级国库支付中心设立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归集专户,用于市本级及县本级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归集和同投资人的结算;每学期开学后45日内,县市区财政须将本期应偿还资金归集到市级专户,由市财政统一支付给投资方。资金归集市县要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六)投资回收

在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设备招标、项目建设投资预算的基础上,市政府与项目投资人签订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合同,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按照市政府的上述工作文件要求开展专项费用资金归集管理和还资支付工作。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相关单位职责:项目建设投资人提交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投资预算书等相关资料。

(七)项目建设施工

1、施工准备

由项目建设投资人制定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期、项目施工方案(其中有突发意外事故应急措施),交市教育局审阅和市项目协调办批准后,开始组织施工。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2、施工建设

按照市政府协调领导组审定下达的《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工程建设方案》施工建设。完成项目建设所有设备系统安装、调试,达到全面正常使用;同步完成所有项目单位的应用骨干人员对各种有关设备系统日常应用维护的技术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若因县(市、区)主管部门或校方原因需要调整和变更原设计方案,县(市、区)教育局书面提出申请、市专家组论证、承建方同意、并报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章批准后执行。

责任部门:项目建设投资人

相关部门职责:市教育局做好施工和设备使用技术培训工作中的协调督导工作。

(八)项目工程监理

市教育城域网从方案设计、施工、应用点多面广,技术复杂,专业性强,为确保城域网设计建设质量,聘请对业主负责的专业IT监理公司对整体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理,监理费用由市财政支付。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九)项目验收

责任部门:市教育城域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验收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是设备签收和初验,项目单位依照建设方案,开箱核查送达的设备品牌、型号、数量,并具有生产合格证、销售“三包”证,无误接收后出具接收单;第二是项目施工结束后,由学校对所在学校项目施工进行初验,包括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施工是否规范,信息点数量是否达到建设方案要求等;第三是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验收,由各县(市、区)项目协调办组织对本县区的项目学校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品牌、型号、参数、数量和实际性能,以及工程质量,由各县区协调办出具验收意见。最后,市项目管理协调办组织专家组对全市教育城域网网络工程和项目学校的设备与网络分别进行验收。验收采用抽查方式,市教育、财政、监察、投资人等部门随同监督,验收内容包括技术方案中的设备数量、品牌、型号、参数,软硬件设备系统使用运行性能,施工质量,售后服务保障等。

(十)项目投资评审决算

财政、审计部门按照市项目协调办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验收报告,依据设备和软件招标价、安装集成招标价、各项直接费用(包括融资费、管理费、税费、以及投资方合理的利润)依法进行审计预算,出具决算报告。

责任部门:市财政局

相关部门:市教育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

(十一)明确当事方的责任

1、投资方为项目承建方。市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施工中,及至工程验收移交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与BT建设有关的责任事故、经济纠纷、设备质量问题(使用单位人为损坏除外)均由投资方负责处理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各项经济和法律责任。

2、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妥善保存项目建设工作有关文件资料,以备工作使用和及时完整归档。

(十二)市教育城域网运行管理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首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其次,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主要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建设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此类运作模式的学校集中精力发展特色项目,提高师生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软硬件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深入挖掘现有各系统、各平台应用成效的学校。

核心特征

1.注重发展学校特色项目

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无界限互动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学校之间在信息化方面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竞争实力的高低不仅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划等有关,还与学校是否能够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各自的特色有关。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优势、潜能基础、信息化环境形成的,因此,发展特色项目至关重要。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有所偏重,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建设和发展。特色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同时,特色项目的发展也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宗旨和教学实际,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酝酿、探索与实践中,以特色教育为实施途径,注重特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2011年结合校情明确提出以努力打造“绿田文化”为重点,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为了便于教师获取与教材配套的软件资源或课件资源,学校引入“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将这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以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以“一对一”的交互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科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交流工作中,不仅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接、及时的教学反馈,使其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更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力提供了条件保障。互动反馈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工具。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也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发展、使用和推广互动教室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课题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课题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并在课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改进课题教学;课后,教师可以调出课堂上的测试数据,既可以查看每个班整体的测试情况,也可以了解某位学生的测试情况,便于及时做出备课调整,针对某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答题的同时,系统也将数据写入网络数据库,学生可以在课下登录查看测试情况,方便学生复习。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开启了新一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成功感。

3.以科研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推进和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过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扎实,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选择能够与本校研究重点相关、大部分教师能够参与和使用的应用系统为平台,由校长和科研骨干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编入课题组,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兴趣安排科研课题中的任务。同时,学校采用普及培训和重点培养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课件制作等专项培训,以青年教师为主力,通过培训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辐射和带动中年教师加入学习行列,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能力反映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发展。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学根据目前使用的“电子档案系统”和“网络阅卷系统”,与当前科研热点结合,确定了依托信息化应用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的重点,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整合”、“评价工具”和作为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等三个方面,申报研究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开展应用系统的试用、培训、使用、推广、改进,同时提出要求,引领和帮助教师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4.信息化经费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前两项建设为前提条件。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费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个瓶颈问题,它是一直困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难题。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紧抓建设重点,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经济条件,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出发,以建设符合本校特点的特色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为中心,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推广性,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资源建设方面不提倡学校教师的自主开发,而是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优化组合,做到有效借鉴和充分应用已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运作模式

1.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

任何信息化建设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由于经费短缺,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集中开展一个方面的建设,或者综合几个方面有步骤地同时建设。因此,信息化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资金的现状、用途及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等因素分步进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将总目标分成多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又分成多个时段实施,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以满足师生基本需求为前提,分步建设校园硬件设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先后建设了供各科教师研究、实验使用的互动录播教室,供学生集体活动的录播、直播多功能厅,直至现在最新的多点互动触控一体机和包含升降台以及联想iPad的第三代互动教室。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分步建设校园网络环境,首先实现学校办公室、专业教室、普通教室有线网络的覆盖,随后根据需求不断升级带宽,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同时服务器设备也应该由原来的一机多用更新为独立服务平台的使用。以实用为标准,分步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同时进行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优先考虑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也由原来单一、固定的功能模块逐渐转变为多元的、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2.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特色项目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引进先进信息化设备,搭建信息化平台,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研讨的时候上下已达成共识,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网络而网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教学上需要一个随时随地互动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学平台,管理上需要一个随时都可以方便、快捷访问网络的管理平台。一所学校若想在各个方面都占领先地位,就必须投入相当丰富的资金,这对学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生源相对不太理想的学校来说,在信息化建设时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设,而是一定要与学校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其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蕴涵互动反馈技术的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时,学校应该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并对其不断健全与完善。这些制度对于特色建设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实可行的保障作用,成为鞭策信息化建设人员积极投入研究的动力。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见效期长,需要不断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对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的培训,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如果中间出现暂停,前期的投入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资金的有限就会限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质是通过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组织文化等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变革。一所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把工作落到实处,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紧密相关,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设是有限的,而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想法是无限的。因此,校长要有超前意识,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思考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硬件、软件和资源、人等各种因素实现整体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反之则是对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训,要培训就必须摸清教师的基本情况,摸清其信息技术应用的真实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其建立培训档案、培训制度和发展评价系统,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实情和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师,才能确保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总之,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还有待继续提高,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低成本建设,高效率应用,重特色建设,以应用促建设,服务于教学”,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截止到2006年7月,项目分别为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一百所初中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培训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项目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还委托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计算机教室的创新教学应用活动,计算机教室已经不同程度地被运用于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实践证明,项目改善了农村初中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促进了项目学校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尽管实现了项目学校间基础设施条件的均衡,项目学校学科教学应用的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了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探索促进项目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支持下,项目于2006年4月又启动了一项研究课题《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将以推动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有效应用为主线,探索和总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有效策略,进而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研究课题的目标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特别是制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对策。

2.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提出不同水平的项目学校资源配置的建设方案,总结项目学校间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和机制。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课题研究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研究的科学性、实践性为立足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注重百间教室项目学校之间以及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成果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能,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学校所在区域中小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把百间计算机教室作为在农村地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基地,研究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使广大农村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百间教室中进行专家指导与教育教学实验,总结和提炼百间教室师生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案例,形成带有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因地制宜地迁移到其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水平。既要作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又要针对我国实际总结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提供经验;同时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初中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整理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课题将开展以下六方面的研究活动。

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调研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研制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开发适应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学习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提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和配置方案的研究

调查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和应用的现状。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思路和项目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研

究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的合理方案。

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评估并比较百间计算机教室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的应用水平,考察百间计算机教室对项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对项目学校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在项目学校学生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并比较东

西部地区百间计算机教室应用的异同。

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有效应用模式的研究

组织与指导“百间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对项目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应用的指导,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学校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探索如何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不同学校间教师远程协作教研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虚拟学习社区,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师之间开展远程教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途径。

不同学校间学生远程协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协作学习平台,以“中国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为主题,组织不同学校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在组织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协作学习对促进学生之间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将完成以下十个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

调研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资源配置现状调研报告”

案例和资源:“计算机教室应用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资源”

平台:“教师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和网上协作学习平台”

方案:“农村初中数字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应用模式”

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

阶段报告:“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

阶段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

总报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研究课题的管理方法

研究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和《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牵头,组成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负责规划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并按照计划提交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公司共同组成研究课题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规划、论证、预算,子课题的设立、审定、课题负责人的遴选,专家的推荐及专家咨询,子课题的,项目档案的建设,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验收等工作。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07年1月,共分三个阶段。

展望

研究课题将在不断推进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教学应用的同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加速农村初中的改革和改革进程,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校之间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差距。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落后,信息技术不能像发达地区学校那样有效发挥作用,结果,造成投入浪费,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为了避免上述后果,研究课题特别注重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方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计算机教室有效教学应用模式;同时,通过组织不同水平学校间教师的远程协作教研和学生的协作学习,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实现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进而,在条件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地区学校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652.5万元,2016年与立思辰科技完成合并重组,成功登陆创业板。

康邦科技国内领先的高端IT解决方案服务商、智慧教育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软件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具备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信息安全服务一级、安防工程二级、音视频集成工程一级等专业资质。

康邦科技自主研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教学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三大软件产品线,已有59项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39项。数字化校园产品、网络监控管理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课堂平台等自主研发软件已在全国上千家学校和政府、医疗、科研等单位建立成功案例。

康邦科技还与IT领域上千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业内首屈一指的服务联盟,为教育和公共事业行业的广大用户提供IT整合解决方案。

康邦科技的创业团队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公司现有员工600余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80%。除北京总部外,公司在天津、郑州、成都、济南、武汉共设有5个分支机构。一直以来,公司以“服务客户、成就员工、贡献社会”为经营宗旨,拥有业界闻名的优秀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为员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舞台。

康邦科技经营业绩稳健增长,近十年来年营业额、纳税额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

2011年,康邦科技在业界率先提出并付诸实施教育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先进理念。康邦科技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本着自顶向下设计、自底向上建设的思路,设计内容涵盖教育机构整体业务架构、系统应用架构、数据与资源架构、技术与基础设施架构、支撑保障与运维架构以及项目建设架构,为各类教育单位设计理念领先、技术先进、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长期信息化全面规划。

截至2015年底,康邦科技已先后帮助100多个教育单位(包括高校、职校、中小学、地市级教委信息中心等)完成顶层设计工作,设计项目金额超过100亿元。康邦科技首创CEIA(Comban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rchitecture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方法论,并在大量顶层设计的实践工作中,逐步确立了引领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方向。

2015年6月,投资数千万重磅打造的康邦教育技术研究院在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创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