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举办羽毛球公众号文章怎么写 校长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校长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校长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看点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但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从哪里来?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认为,至少有三大来源:书本、参与活动和考察学校。只有将教育思想与课程高度结合,才有可能办出一流的学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第一教育 (ID: diyijiaoyu)

文丨陈玉琨 编丨May

当今中国,不乏一批在业内被认为教育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先进的校长。然而让大家纳闷,让他们自己感到苦恼的是:其办学的成绩却没那么好,总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甚至有时候还要被“群起而攻之”,最后只能“下课”。

难道,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指导办学实践,理论只是供人说唱的吗?一个实践效果不佳的教育思想,还算得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吗?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长的“先进思想”从哪里来?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同样的,校长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从哪里来?我以为大概来自三个方面:

01

从书本中得来的

这些年,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深入,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出版了一批教育理论专著,其中不乏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误导教育工作者的,但也有很多充满真知灼见、给人以极大启发的作品。阅读这些专著,能够提升校长对教育的理解。

02

从各类培训活动中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百万校长培训工程”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这类专业而系统的培训,给校长提供了“同行交流、专家引领、理论学习、自我反思”极好的机会,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03

在考察各类学校时得来

人不可能事事躬亲,充分吸收他人的经验尤为重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这些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已经被我国千百年的教育实践所证明,至今还在指导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校创造出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然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我们需要对各种教育理论认真辨析,思考其适用性,做出在地化改造。具体到学校办学来说,建议遵循“三客观”的原则:

1. 理解学校的客观基础

每个学校的客观基础不一样,有百年老校,也有刚兴起的“新优质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学校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与办学风格。基因不同,如果机械复制某一所学校的成功模式,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一所学校的师资、生源、财政甚至地理环境,都会对其办学绩效产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未必能当好一所新优质学校的校长,反之亦然。

2. 洞察社会的客观需要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由于生活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人们对学生的学业期待有很大差异,社会对教育的客观需求不尽相同。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层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对高层次教育的渴求越发强烈。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借鉴国外理论与经验时就需要斟酌,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 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是一种既要合目的又要合规律的社会活动,如果忘记了教育的目的,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忘记了教育的规律,剩下的只有匹夫之勇。

一般我们讲“教育规律”,指的是人的认知规律、情感发生发展的规律与身体成长的规律,包括各门学科自身的逻辑自洽。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教育规律,本质上研究的是因果之间的确定性关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如果一项教育改革能够使一个群体学习的效益有较大增长,或者使一部分人能得到明显受益,这就是好的改革,这就是教育规律。”

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年并没有找到太多确定性的关系,我们选择性忽视了很多教育规律。

综上,所谓“先进的教育思想”,需要因地、因校与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南橘北枳”。同时,学校要有问题意识,一旦发现办学绩效不好,就要及时诊断,找到解决办法。

一流的学校,需要先进的思想,

更要先进的课程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这是笔者1999年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高中校长班学员探讨的一个观点。

首先,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没有充分达成低阶教育目标,就不可能达成高阶教育目标。成绩,反映的是学生对低阶目标掌握的程度,所以提升教育质量就要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站在社会角度看,一所学校长时间没有好成绩,就很难获得一个崇高的地位,难以得到师生、家长、同行乃至上级部门的认可。因此中学校长,尤其是名校校长,要珍惜得来不易的学校品牌,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国育才。

为什么又说“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成绩,只是教育目标一个方面,学校应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具体到培养目标上,我认为,高中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应当做到:

1. 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创新”无疑是最高阶的目标。我国中小学因“基础扎实”而享誉全球,同样,也因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而饱受诟病。因而,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位置上,应当成为名校的追求。

2. 培养善于迁移、敏于跨界的复合型人才

世界在最基本架构上其实是相通的。万物本来是综合的,知识都是整个打包在一块的,只因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才把事物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走向未来的高中生应当能对各学科融会贯通,善于迁移,敏于跨界,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 深圳:

3. 培养忠于祖国、勤于济世的全球化人才

一流学校的师生既要有对祖国忠诚,又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今天在中学学习的学生必将是国家百年目标的承担者、实施者与冲刺者。

一流的学校还需要一流的课程支撑。

01

扎实高效的基础课

这是奠基一流学校的根本,否则一流学校只能是空中楼阁。扎实高效的基础课需要一大批精通所教学科的教师,他们不仅懂得所教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更懂得这些概念与原理之间的关系,“看透”并“讲透”这门学科,并与其他学科产生丰富的关联。

02

持续迭代的拓展课

一流的中小学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拓展课。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跨界能力都需要拓展课来进行培养。同时,教学流程再造也在拓展课中先行先试,让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革新。

03

注重发展的探究课

探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华东师范大学老校长刘佛年说,研究活动可以在三个水平上开展,一是所谓“自我参照”的研究,二是所谓“群体参照”的研究,三是“社会参照”。

笔者认为,不管在什么水平上,一流学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像工程师那样去发明,像艺术家那样去创作,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那样成为国家的“智库”。

04

寓教于乐的活动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好奇心是未来学校的重要任务。总有人担心学生贪玩,其实贪玩并不可怕,“让学习成为可怕的事”才是最可怕的。

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艺体活动,都是把教育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在活动设计时注意下面三点:

1. 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学校活动与课程融合,才能真实抵达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而既定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依据,课内与课外,动手与动脑,它们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十分重要,相信家长对此也会给予大力支持。

注意,不要为体现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设计活动,这种表面的热闹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 活动要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要使学生喜见乐闻。

好的学校活动,能够让学生与天地万物相约,以多种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可触、可感、可观、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以其所思、所想、所感,展示其存在之生气,最终让个人成长与现实世界发生碰撞。

3. 活动的思想性要与学生的认知相匹配。

一直以来,“项目式学习”、STEM活动在我国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设计随意,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少思想性与学术性,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等,结果就是无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可见,学校的一切活动不能为时髦而时髦,为动手而动手,为动脑而到了学生思维不可及的地步。

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

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思想型的校长,当然是勤学习,善思考的校长。相比教育研究工作者,校长主要的任务是实践,在实践中产生思想,再将思想融入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具体怎么做呢?

1.尊重业内同行,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2.坚持干群互动,在管理学校中发展自己。

3.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4.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5.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

思想型的校长对学校办学会有整体的思考,而不只是碎片化的认知。笔者衷心地期待,我国的校长能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做到: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星知识系统化与个别知识普遍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把校长认为“不可言传”的经验以口语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或许有的经验很难用语言表达,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依然是可提炼、可描述的。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体现的是教育人“概念化”的能力,用精准而生动的概念去表达经验。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事,说明还没完全想明白。这一过程对校长厘清自己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很有帮助。

零星知识系统化,就是逐步地将这些认知的散点,经验的珍珠,用一根绳子串成项链,成为系统化的知识。毫不夸张地说,将零星知识系统化的能力,是一位普通校长走向名校长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

个别知识普遍化,就是找到各校普遍适用的规律,使得一校创造的经验能为多数学校所用。当然,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和区间的,帮助学校从偶然性中找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是极具挑战的任务。

比如:“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促进”是个别知识和经验,如果能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些个别经验就成了教学的普遍规律了。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