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匠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木工的书籍 中国匠人

中国匠人

2024-04-14 0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 来自专辑中国匠人

木匠 是一种古老的行业,编纂于战国初年的《考工记》中,总结出了中国当时共30 种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但仅“攻木之工”就有7 种之多。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钩强”等攻城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鲁班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被木工、石工、泥瓦匠奉为“祖师爷”。

在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新村附近的奇石城里,蜗居着一位60 多岁的老木匠林丛。据说林师傅酷爱木艺,毕生研究,不求他图。林师傅的小小作坊里,两侧墙壁上挂满了上百种各式各样的木工工具,仿佛进入了一个木工工具博物馆,地上堆满了各种新、旧木料和堪称艺术品的各种木制小家具、小饰物,几无立足之地。

口述 | 林丛

采访、整理 | 李学立

2017 年10 月6 日,拍摄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林丛木工作坊。摄影:李学立

我出生在哈尔滨,父亲是东北抗联老战士,1956 年全国支援洛阳建设时,我随父母从抚顺到了洛阳。因为父亲在木材公司上班,我从小在木材堆中玩闹着长大,最爱闻木材发出的清香味。在学校又爱画画,经常用木材的边角料拼制成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少夸奖,我就幻想着长大了当一个了不起的木匠。

1971 年初中毕业下乡到洛阳北郊红山公社南王湾大队后,我置办了一套工具,农闲时就跟着农村的木匠干活,掌握了木工的基本功,学会了不少农具、家具的制作方法。1975 年下乡知青返城到了洛阳拖拉机厂,我自愿到拖厂房产处修缮科木工班当了一名木工,圆了儿时的梦。

林师傅的各种木匠工具有几百件。

摄影:李学立

你问我为啥会这样热爱木头,木材有四大特点让我着迷:一是它是自然界中最高大、最高贵的植物;二是它的品种众多,特性、用途又各不相同;三是它纹理华贵、香味温润;四是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对木材的设计和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让后人无限景仰。但刚开始做家具时,市场上没有集成材(用烘干后的木材条黏合成的1.2 米×2.4 米厚薄不一的板型材),我需要先到木材市场上买回圆木,再用汽车拉到木材加工厂,亲眼看着锯成各种规格的材料,再拉回家烘干才能用,很费力费工。

设计复古转椅,计算各种精密尺寸。摄影:李学立

要做好一件木工艺品(或装修一套房屋),需要8 个步骤:

一是构图。要满足器物的基本使用功能,要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要美观、独特,要把自己的设计理念揉进去,还要让使用者欣然接受。如给小孩子用的小凳子,就要简洁明快、憨态可掬,无犄角、无窄缝,不能给孩子们造成伤害;一般的家庭要考虑家具的实用性,富裕的家庭注重品位;而要给禅师做器物,就要有空灵感。

选料。摄影:李学立制作茶台多选用老木料,打磨出木料的纹理感。

摄影:李学立

二是选料。木材品种繁多,种类不一样,工艺不一样,效果自然也不一样。要根据加工的器物,选用最合适、最合理的木材。如现在做一个茶台,就多选用老房子扒下来的老榆木等硬杂木,厚重、结实、耐用、木纹好,用杨木、桐木就不行。而要做一些乐器,桐木就是上等的好料。但干砖不上墙,湿木不做门,不管做啥家具,都要用干透后去了性的木材才行。

三是画线。俗话说:“三年的斧头四年的锛,画墨同师傅一起去。”意思是说,掌握好斧头和锛的要领需要三年和四年的功夫,而要放线画墨时还要师傅陪同一起去才放心,所以画线是木材加工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木匠要合理选材、劣材巧用、节约用料、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歪树直木匠。”指的就是弯曲木料,木匠去弯取直后,成为有用之材。画线要做到准确、清晰,要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来:如“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七尺二寸半(棺材的长度,约2.42 米),能睡下天下高低英雄汉”等。过去画线用的都是墨斗,现在大物件大多采用激光器。传统木工一般分三类,造房子的粗木工,也叫大木匠;做家具的细木工,也叫小木匠;箍桶做盆的桶匠,也叫圆木匠。大、小木匠都要以线为准。大木匠的线还分有中线、水平线和尺寸线等。如梁、檩、椽都要先弹出中线,包括迎头十字中线和顺身中线,然后根据中线操作。小木匠画线以料的两个面为依据,这两面的料刨削得合格,以后的线才能画得准。线准,才能保证加工的精度。画线一般最少要两次,第一次是在毛坯大料上画线,第二次是在粗加工后的小料上画线。线又分实线、虚线,实线一般是动工具的线(锯或刨),标在正面;虚线是过线(从中间穿过或半穿过),标在背面。南方、北方的木匠差异很大,但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每个木匠又有不同的习惯,有的在动工具时吃线(把墨线吃掉),有的留线,这在放线时都要考虑到。

调整刨刃。摄影:李学立

四是下料。下料一般分为下大料和下小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料要用到斧、锯、刨、凿等工具,过去的老木匠还要用到锛。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实则上手不易,得心应手更难。老祖宗留下的口诀也很多:如“快锯不如钝斧。”“低头的刨子抬头的锯。”“鞭打快牛,锯使两头;轻来轻去,不使狠锯;若要不跑线、两眼并一线。”“立一卧九,不推自走;立一卧八,费力白搭(指刨刃与刨底的角)。”“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单身汉的行李大姑娘的腰(指匠人们对自己的工具都特别爱惜,别人不能随便触碰,更不会轻易借给别人使用)”等。一料二线三打眼,是衡量一个木工基本功的标准。刨料要求平整、光滑、方正,刨料画线要准确,打榫眼要方正、垂直。单眼从料一端望另一端,如为直线则直,验之合矩则方,观之成平面,直尺测之,与直边吻合。木匠们“三年出师六年成,八年以后才能有好营生。”徒弟基本功掌握得差不多了,师傅才真正教徒弟画线放样、制作技巧。木材这种天然的东西,难免有疤节缺陷,在下料时要不停地掉头翻身、扬长避短。如原想把这块木料当牚(家具下面牵连的部件),但锯开后一看纹理华丽、颜色厚重,马上就改为面料。在加工榫(凸出部分)卯(凹进部分)部件时(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如果都是硬木,榫头和卯槽的大小要一样或榫头比卯槽略小0.1 到0.2 毫米;如果木质较软,榫头得比卯槽大0.1 到0.2 毫米,否则就不严密、不结实。

检查木料的平整度。摄影:李学立

五是净料。部件加工好后,一定要做净料处理。一是要用净刨(短疙瘩刨子)把墨线、铅线、磕碰的地方轻轻地、薄薄地刨去,达到表面平整、洁净的目的。二是破棱,用破棱专用刨子把部件的4 个棱角刨掉(如果用普通刨子,要固定好刨刃,用同样的力度、同样的次数),达到加工的部件棱角圆滑,不锋利、不伤人的目的。

六是组装。各种部件加工好后,就开始组装了。这道工序老师傅必须参与,组装前师傅要检查各种部件加工得是否标准,还要考虑组装顺序。以大衣柜为例,先要把两侧的骨架组装好后,再装其他的部件。木匠怕摸,瓦匠怕看。组装好后,再摸摸各个面是否光滑、平整,榫卯是否方正、严实,看一看是否美观、灵气,晃一晃家具是否坚固、平整,符合设计要求才行。

打磨。摄影:李学立

七是打磨。过去的老木匠把打磨看得很重要,认定少打磨一遍就是偷一道工序。对大平面先用刮刀刮平,对小平面用砂纸打磨。粗砂纸用以修平兼整形,细砂纸用以抛光,一般从80 号的粗砂纸开始,普通木材要求4 遍以上,打磨换到500 号砂纸就基本可以了。红木家具要求打磨10 遍以上,要从120 号的粗砂纸换到1000多号细砂纸才行,一遍都不能少。对疤节、缝隙,不讲究的用滑石粉拌胶批补处理;而我做的家具尽量不修补,若修补也都是用原木粉掺胶,自己的肉补到自己身上,自然要好些。

林师傅多用清漆和桐油处理家具表面。摄影:李学立

八是漆面。我国古代的木匠使用天然大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大漆漆膜坚硬、耐水、防潮,富有光泽,广泛用以涂饰宫殿、庙宇、车船、棺椁和家庭用具等。但大漆的固化慢,固化前易引起皮肤过敏,而且漆膜色深、性脆、耐阳光照射性差。现在我多用清漆和桐油处理家具表面,能显示出木材的纹理。对孩子们用的小课桌、小凳子,我一般先用刷子厚厚地刷一遍底清漆,半干后再刷第二遍,干透打磨后,再薄薄地刷一层面清漆,色彩十分淡雅。对用硬杂木、落地木(拆房木)制成的茶台、椅子,我一般先用桐油刷10 来遍,把木材喂饱喂透,其干透打磨光后,再刷两道面清漆。这样的表面处理,颜色厚重。最后再薄薄地打一层蜡膜,十分漂亮。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市场上出现了价廉物美的广式家具,样式更新潮,油漆颜色更多样。席梦思弹簧床取代了老式实木床,放电视机和音响的矮柜取代了原来的大组合柜。后来慢慢有了沙发、茶几、玻璃餐桌这些新式的、新材料一次成型的家具。人们已经不请师傅到家里做家具了,农村的木匠们有的到城里的建筑工地干起了支模工,这种活虽然也要一定的木工基础,但技术含量和榫卯工艺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

林师傅制作的工艺品。摄影:李学立

也有年轻的木工到南方的家具厂打工,但在那些产业化的工厂里,也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工人,在机器按规格锯好的板子面前,用射钉枪和越来越牢固的胶水把木板拼起来。木匠们不再需要通过打孔穿槽来镶木板了,因为有了统一规格的三夹板、密度板,可供自由裁剪。电动木工工具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不断完善,精确度越来越高。像凿子、刨子、铲子、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也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当然,板材也是木屑加工压制而成,自然也无法进行榫卯工艺。木工只管出力流汗,按件把工作量完成,传统老木匠的弹墨画线、锯榫斗卯这些手艺不但没意义,反而显得落伍了。

为当木匠,我辞了工作,也没挣到大钱,现在65 岁了(2017 年),虽然入了城镇医疗保险,但因没有参加社保,也没有退休工资,目前靠做小家具、设计装修房屋维持生计。有人说我不值得,但明朝的皇帝为当木匠连国家都不要了,咱辞份工作算了啥。每天一走进我的小作坊,打开屋门闻着木材的清香,别提心里有多惬意、多踏实了。要不是爱人阻拦,连大年初一我都想在这里过。用传统工艺做出的小件也好,家具也罢,这种对树木天性的尊重、对技艺的热爱,以及停留在家具上的体温,是机械化的生产无法替代的,都有着一种特殊的韵味,这是我喜爱传统木艺的精髓所在。

林师傅的小作坊。摄影:李学立

内容节选

主 编:李学立 白 丁

开 本:16

版 次:2020 年4 月第1 版

ISBN 978-7-5179-0946-0

定 价:89.00 元

这是一部 文献摄影 的典范之作

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生存状况的 田野考察报告

一部饱含深情的 传统工艺口述史

有历史的背景、有工艺的要点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原标题:《中国匠人| 林丛:苦心钻研木艺60余载》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