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孤山“泥狗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孤山泥狗子图片 走进孤山“泥狗村”

走进孤山“泥狗村”

2023-08-23 05: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靖江市孤山镇的庙会都会迎来如潮人流。数百年来,憨态可掬的小狗、威风凛凛的狮子、昂首欲飞的龙……汇聚了孤山灵气的泥狗,一直是庙会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泥狗的传说

  孤山镇因境内有“孤山”而得名。孤山属江阴黄山之余脉。数千年前,它是长江江面上高耸的一块礁石。至明弘治元年,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的孤山正式“登陆”,“北连皋泰,玉立无双”,始称“元山”。“三月三,上孤山”的民俗从明成化七年建镇以来,沿袭至今。

  孤山脚下的村民用山上的黄泥,塑成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俗称泥狗子。传说赋予了泥狗旖旎的神秘色彩。

  4月8日,记者在孤山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缪汉荣的带领下,找到了孤山脚下山东村能够识文断字的80岁的朱国太。

  “有一种说法是,孤山镇第一任县令属狗,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后人用泥巴做成狗的样子纪念他;还有一种说法呢,说是古时候,这里闹瘟疫,天神派来一只神狗帮助驱赶瘟疫,瘟疫消失后,人们为了避邪,就做起了泥狗子。”

  最初,孤山的泥塑只有一种小狗的造型,泥狗由此得名。后来,渐渐地,几十种飞禽走兽都成了民间艺人的手下活物。

  朱国太说,在当地人看来,泥狗就是一道趋吉避凶的护身符。花上几块钱就能买回全家平安,所以,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三月三孤山庙会的主角。

  家家都会做

  孤山脚下山东村的旺坝头埭,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泥狗。

  55岁的村民沈惠根说,他20多岁的时候,村里只有10来户人家,现在则有40多户。嫁过来的媳妇、倒插门的女婿,个个都学会了捏泥狗。

  泥狗的原料取自孤山东南角的黄泥,这种泥土无杂质,粘性高,干而不裂,弯而不断。取回后,经晒、捶、筛3道工序,再和水“涨”三四个小时,用木榔头捶至起粘,才能制作。

  沈惠根说,上世纪60年代,埭里的村民穷得叮当响,出门卖泥狗成了男人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生产队要求每天出工,我们要么借口请假去走亲戚,要么谎称去别村帮人家做工,但每天得交生产队7毛钱。有时一天的销售收入还不足7毛钱。当然,碰上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也能卖上两三块钱。”

  春季是泥狗的销售旺季。每年春季是出门的日子,凌晨两点多,旺坝头埭的男人们就会带上甜菜饭作为干粮,挑上货郎担,开始他们走村串巷的一天。

  他们的足迹远至泰兴、江阴,近达靖江的每个乡镇。

  沈惠根说,有一次,他行至当时靖江八圩镇中云大队,被该大队一位民兵营长怀疑是台湾特务,当场扣留。两天后,直至家人为他送去公社革委会出具的证明,才被释放。

  “文革”期间,泥狗成了封建迷信。

  “白天我们要出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家做泥狗子,驻村干部经常晚上挨家挨户查,一旦查到,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泥狗就会被倒到河里。”沈惠根说,有好几次,听到驻村干部的脚步声,他便把泥狗子迅速藏在干净的马桶里。

  “泥狗王”

  泥狗虽说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手艺也有高下之分。钱伯平被公推为村里的“泥狗王”。

  2002年,江苏省举办首届农民艺术综艺展,举办方专程向钱伯平订货,他从卖剩的泥狗子中随手挑了20个,竟然全部入选,并在江苏展览馆展出。

  踏进钱家那桃花盛开的小院,记者看到走廊上晒着数百个泥狗。客厅内,钱伯平正在专心致志地忙活着。

  一块黄色的泥巴在他的十指间翻飞,不到30秒,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便成型了。

  “力度要把握好,多一分,做的时候会裂开,少一分,晒的过程中也会开裂。”

  随即,他用筷子从泥狗子的颈部至腹部打出一个孔,再从顶端打一个孔与前孔贯通。“这叫打响,别小看这两个孔,插入的角度和深度都有讲究,否则吹不响。别人只有70%的成功率,而我百发百中。”钱伯平自豪地说。他将刚捏好的泥狗子放到嘴边,轻轻一吹,泥狗子立即发出清脆的响声。

  “把这毛坯晒干后,放到炉火中烤,然后上漆点红,泥狗子就做成了。”说话间,已有十几个泥狗子在钱伯平的手下排成了行。

  钱伯平做的泥狗子形神兼备,且他的快速成型在村里无人匹敌。别人2分钟做1个,他1分钟做2个。遇到供不应求时,他还有个“一把抓”的绝活,抓一块烂泥随手一捏,打响后立即能吹,令围观者啧啧称奇。他做的龙威风八面,曾卖过50元一个的高价。一套12生肖也曾给他带来过120元的进账。

  年轻人对泥狗没兴趣

  1996年,一度蒙尘的泥狗在孤山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让旺坝头埭的村民喜出望外的是,泥狗在地方政府的宣传下,也成了孤山的文化亮点、旅游资源。电视台来人了,报社来人了,泥狗的名声越叫越响。

  从这年开始,三月三之前,不少人家一家老少齐上阵,为的是让那金灿灿的孤山黄泥,在庙会的三天时间内,给家里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过去,泥狗的上色工艺很讲究,色彩是用松香、豆油熬制的,而现在是用油漆代替,再者,好多人家把在炉火里烧的环节也省略掉了。”钱伯平说,过去的泥狗子经摔打,在水里浸上几天几夜也不会散。现在的泥狗子摔几下就粉身碎骨了。

  在孤山东南角的半山腰,一个直径约60厘米,深约80厘米的新泥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钱伯平说,这是村民刚刚取土留下的痕迹。近几年,来山上取土的村民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都在企业里打工,仅是一些赋闲在家的老年人,在三月三之前,仍会萌生无法割舍的情结。

  40岁的钱伯平在村里已“后不见来者”。“比我小的都不会,我儿子今年15岁,我让他跟我学,可他一点兴趣都没有。”

  钱伯平在城里做空调生意,最近接了一笔大单子,每天少说也有300多元的收入。可这几天,他还是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一心一意做起了泥狗。“不回来做的话,就像掉了魂似的。”

  也许钱伯平并不知道,正是这样一种习惯,一份朴素的情感,在不知不觉地完成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振兴有望

  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泥塑艺术,像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均蜚声海内外。而来自乡村的孤山泥狗,却似一朵自生自灭的小野花,悄悄地在田野中绽放。

  由江苏省文联组织的“全省民间文化资源普查”正在进行之中。据了解,靖江市文联拟把泥狗作为地方文化资源向省文联汇报。

  靖江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长商海霞说,如果泥狗能被省里列为重点民间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有关部门将会提高泥狗子的艺术档次,进一步创新其造型,规范其质量。

  我们期待着孤山泥狗能够早日叫响。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孤山”,共找到 12,952 个相关网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