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梁惠王》看与民同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子提出的主张是 从《孟子•梁惠王》看与民同乐

从《孟子•梁惠王》看与民同乐

#从《孟子•梁惠王》看与民同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要与民同乐,首先要“忧民之忧”,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为自己的生存忧虑。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讲述了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指出“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作为国君,不能只求自己富足,安逸享乐,而是要在百姓需要的时候给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支持。就如何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国君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做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其核心词是“不违农时”,就是要保证百姓能按照时令来生产耕种,那么统治者就不能随便驱使百姓服兵役徭役,这样的“仁政”不正是孔子“使民以时”思想的延续吗?

要与民同乐,在满足百姓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国君要节制自己的私欲,不能只求自己享乐。在《文王之囿》一章中,孟子就指出,文王之囿即使方圆七十里,百姓仍认为它太小,而齐宣王的苑囿只有方圆四十里,可是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王之囿虽大,却是“与民同之”,而宣王的苑囿虽小,却是仅供宣王一人享乐,是“为阱于国中”。正如《毁明堂》一章中所说的那样,“王虽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虽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在这里孟子提出要节制国君的私欲,要能站在百姓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问题,要“与民共之”“与民同之”,针对战国时的国君不顾百姓死活,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舒适享乐,宴饮歌舞,田猎驰骋的现实,孟子倍加推崇生活俭朴,关爱百姓的尧舜,他们凡事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考虑的是百姓的生活状况,因而得到百姓爱戴。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更是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这充分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核心。

要与民同乐,还要统治者“乐民之乐”,做到不独裁专断,要认真倾听百姓的心声,在任用人才、罢免官吏等大事的时候,应该如此。国君进贤,罢免官吏,事关重大,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在遇国家出兵征伐的大事时就更应如此。在齐宣王意欲占取燕国时,孟子告诫宣王说“取之面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无论国君有什么重大的政令举措,一定要顺应民心,以民心喜好与向背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要与民同乐,还要注重用礼乐来教化百姓。孟子指出,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待百姓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有让百姓明礼,才能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才能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庄暴见孟子》一章中,孟子谈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并就这一问题做了具体的阐释,“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讲与民同乐的好处。这里的“乐”,既是“快乐、娱乐”,更是“音乐”。音乐蕴含着人类共同的美感,因为它来自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美感能使同听者产生共同的情感,所以儒家十分看重礼乐对人产生的影响。只有国君真正关心百姓,事事以民为本,实施仁政,使百姓无疾苦无人祸而安居乐业,同时国君与百姓一起进行审美活动,共同享用审美娱乐的设施,百姓心中高兴才能为国君的健康而喜悦,而奔走相告。通过礼乐,教化百姓,来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与提升,这正是儒家所讲求的礼乐教化的作用。与民同乐是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仁政的基础。

从《孟子·梁惠王》中不难看出,孟子的基本思想是:国君要做到与民同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历史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从夏桀到殷纣王,从秦始皇到隋炀帝再到慈禧太后,他们为了自己的享受快乐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招致一片骂声,民怨鼎沸,不仅自己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舒心的快乐,反而断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命运。

孟子的睿智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就是在今天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深思。这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荣辱,国家的兴衰。

供稿 | 谦 山

责编 | 刘静静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