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的起源及古邘国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姓起源于哪里的 于姓的起源及古邘国的演变

于姓的起源及古邘国的演变

2023-12-11 0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于越联盟国南迁时,一支原姒姓盂方后人留于此地,改于姓。

3、于姓的其他起源(1)源出淳于氏 淳于氏是出自夏王桀少子淳维的后人,为姒姓淳于氏。唐元和初(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为避宪宗嫌名(纯字),淳于氏无奈,弃“淳”字,改为单姓于氏。

(2)源出万纽于氏东汉桓帝时,汉臣于公后裔的一支山东郯县于氏汉族人,随鲜卑人拓跋邻去北疆(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建立代国(北魏朝的前身),因助拓跋建立北魏有功,改称万纽于氏,亦称勿纽于氏。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并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纽于氏,又恢复为汉人的于氏。

(3)源出满族姓氏 满族姓氏:尼玛哈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满语“鱼”。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金旧部“尼庞古”,以部为氏。世居辽阳,后改汉字姓俞、于、余。其中大部分为于姓。

还有满族姓氏的布尼氏、于佳氏、俞库勒、裕瑚鲁氏,自清末时期,大都改为汉字于姓。

二、古邘国的起源及演变 于姓主体出于古邘国,于姓的源脉及演变,就要在古邘国的起源及演变、发展中寻求。

1、古邘国的起源 邘国起源于东夷之中的“九夷”之一的于夷。以乌(孝鸟)为图腾。于也称“盂、邘、吁、於、乌”。于夷创制了陶器盂,成为人们日用饮食及盛废液体器物,于夷又称盂人,后来形成盂方部族。

“盂”是古时一种盛液体的器皿:有水盂、痰盂、漱口盂等。后由陶器盂发展为青铜盂。盂口大,方便液体倒入,下部粗大以便多盛液体。后来又在中上部有收口以防液体溢出。

夏代陶盂 商代妇好青铜盂

西周偃侯青铜盂 宋代汝窑口盂

辽代口盂 现代痰盂

远古时期,在洪荒的中国东郊,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他们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这里自古就是各种鸟类集栖之地。后迁于山东一带。

原始人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慢慢地从长弓射鸟的夷人,发展到以鸟为图腾的崇拜,并以鸟作为民族、部落的标志名称,再发展到为东夷集团及部族的姓氏。

东夷集团中有九支氏族部落最为强盛,历史上叫做“九夷”,也就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和阳夷。是以鸟为图腾,又称鸟夷。九夷是东夷集团的主体之一,其联盟领袖是蚩尤。

“夷”字的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为“从大从弓”。“夷”字是“大”字与“弓”字的合成。

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远古的神射手后羿、逢蒙是东夷人,飞卫、纪昌皆是东夷的后裔。

“九夷”族在夏代少康时期、商代武丁时期、周初武王时期有三次大迁徙,迁往江淮、豫西北等地,融为汉人。

“于夷”夏代时期称:于夷(盂人),商代时期称:于方(盂方),商末周初称:邘国。

2、于夷的形成及迁徙(1)尧前时期:生活在燕山山脉一带,以鸟为图腾的原始部族逐步沿渤海西岸迁徙至山东一带,建立部落。

(2)虞舜时期:于夷始居于大于河、小于河(山东潍坊市)一带。北靠渤海,成为九夷之一的部族。臣服于东夷联盟集团。

(3)夏代时期:东夷部族后羿、寒浞反夏西迁,于夷随之西迁至於陵(山东章丘东临池镇,古於陵县、乌陵县)。少康灭后羿、寒浞,复兴夏王朝后,于夷臣服于夏王朝。

(4)夏代晚期:子姓商人发展壮大,向南迁进,于夷又南迁至於丘(山东临沂市北)。

(5)夏代末期:于夷西迁至唐尧故地陶(山东定陶县),以擅长制人们日用饮食器物及盛废液体器物的陶器“盂”而著称,称为盂人。

(6)一支在於丘(山东临沂市北)的于人未西迁,仍留於丘。春秋时期,前691年,为鲁庄公子庆父所灭并。於丘之地归鲁。

(7)商代前期:盂人又西迁至盂亭(安徽睢县),形成大部族,称盂方。因近商都亳(河南商丘市)履遭商征伐,盂方被迫北迁至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邘邰原为有邰氏一支东迁时而留居于此,称邰。盂方入此后与邰人融合,改称邘邰。

(8)一支盂人由盂亭(安徽睢县)西迁至於中(湖北淅川县西),与居商密(湖北淅川县西北)的同族舜子商均后裔部族融合,建立商於国。商代末期与偃姓郦国相邻。西周初期均被楚国所灭。

3、子姓邘国的建立及灭亡(1)子姓邘国的建立 商代中期,商朝第二十三任君武丁(姓子名昭)期间,商朝强大,为巩固商庭、扩大疆域,防周人进犯,西征剿灭了地处要地的盂方,占据了盂方都城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并移封自己儿子在邘邰建立了子姓邘国,为邘侯国,以守要地。

商灭盂方建立子姓于国后,一支于人不愿臣服商的于(盂)人北迁至于门河(山西汾阳县北禺门河,古为于离县于门河),成为始呼之戎。公元前1112年,被周王季历所灭。

(2)子姓邘国的灭亡 商代末期,西北的周人在古公亶父带领下逐渐强大起来,已由晋北迁徙至岐山脚下(陕西周原县)。公元前1063年,周文王姬昌任商王朝的三公,辅佐商纣王。为加快灭商兴周步伐,周文王姬昌采用征收商朝边地,削弱商朝势力,扩大周族疆土策略,先诱骗邘国国君邘侯来黎国,俘虏了邘侯。又率周人征伐子姓邘国,攻破邘都(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剿灭了子姓邘国。邘国国君的子孙、后人以国为氏,称“于”氏,北逃迁至盂(山西盂县)又称盂方(子姓于氏)。春秋时期,晋献公灭了晋北的子姓盂方,其地归晋国。残余的子姓于氏又迁于河南濮阳东南,称“于”姓。

3、于越国的形成及迁徙(1)姒姓越人的形成 夏代初期,东夷后羿造反夺夏。夏王太康(大禹之孙)失国后,夏王少康及儿子姒杼迁都居于少水(河南北部的沁河)西岸边的原(河南济源市区西北角),夏王少康在岳父有虞氏的帮助下,彻底剿灭了东夷后羿、寒浞之乱后,少康之子姒杼才由原都迁于老丘(河南开封市北,古为陈留)。夏王少康之子姒杼的一支后人自夏代至商王朝建立后,一直留居于原(河南济源市区西北角),守候其祖少康及上祖夏王之灵祀,为姒姓,以蛇为图腾。

商代初期,一支越人东迁至原(河南济源市区西北角)一带。越人是远古时期善于使用一种形状像斧而比斧大,刃部呈弧形石戉(后称钺)用以耕田、战斗的群体部族,起源于黄河上游的西羌族。炎、黄时期逐渐东迁,并与中原各部族相融合。这支东迁入原(河南济源市区西北角)越人,不久就被留守原的少康后裔部族所降服并收。少康后裔部族善待越人,影响了大批越人来投靠,少康后裔成为了这支越人的首领,壮大了本部族。为避讳商王朝的征剿,对世称为越人,仍以姒为姓。

(2)于越国的建立 商中期,商王武丁剿灭了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的盂方,建立了子姓邘国后,一部分不降商朝的盂方人,向西逃入了距邘邰较近的姒姓夏人(外称越人)驻地原(河南济源市区西北角),与姒姓越人融合,形成了新的联合反商阵营——于越部族联盟,并建立了姒姓于越联盟国,也称西戉国、大越国、于越国。于、越人融合后,则以雁鸿鸟为图腾。雁鸿鸟是一种大的雁类侯鸟,雁鸿夏季在北方,冬季飞到后来越国南迁的会稽山(浙江绍兴南)过冬,称之为“会稽鸟田”。这些入“越”的盂(于)人,后来称姒姓于氏。

(3)于越国的南迁 姒姓于越国不断地与商人作抗争,则也不断的为商人征伐,被迫沿前辈夏王桀逃退入南巢(安徽巢县)的路线逐步南迁。经夏故都阳翟(河南禹州市)时,祭祀先帝大禹,又东迁于夏王桀东逃至的巢国(河南睢县南),这也是于人祖先盂方的旧地,可巢国已为商子姓所代。于越国又被迫南迁于当年夏祖禹王会诸侯并死后葬于的涂山(安徽怀远县南)。涂山即当涂山,也称会稽山。夏祖禹王当年带亲族涂山氏,到此会盟各诸侯,后涂山氏一支留居于此,称涂山,因在涂山会诸侯,又称会稽山。夏祖禹王晚年东巡当年会盟诸侯之地会稽山时,便病卒于此,因远离夏都就地葬于会稽山。于越国便与亲族涂山氏后裔之涂人定居涂山(安徽怀远县南),在此守候夏祖禹王陵地。

西周时期,以徐偃王为首的淮夷趁周穆王西征伐戎之机,又联合淮夷诸国叛乱攻周,东进兵于黄河岸边。周穆王回师出兵征伐淮夷,于越国因居涂山(安徽怀远县南),属淮夷区域(江淮一带),也被剿伐。又被迫离开涂山(安徽怀远县南),与亲族涂人(同居涂山的涂山氏后人)一同南迁,经当涂山(安徽马鞍山市,古当涂县)沿太湖西岸至无余之山(浙江湖州市),最后到达涂山(浙江绍兴市西南),以浙江(钱塘江)天险防拒吴国。沿途的当涂山、无余山及地名,都是于越人和涂人行居所留的名字。

他们南迁至会稽(浙江绍兴)建立了姒姓越国,在那里建立了夏祖禹王陵地,以纪念世祖。春秋末期,越国在越王勾践带领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剿灭强大的姬姓吴国,成为春秋霸主。

在于越联盟国南迁时,一支原姒姓盂方后人留于此地,称为姒姓邘氏,春秋后期他们去邑称为“于姓”了。

4、姬姓邘国的建立及灭亡(1)姬姓邘国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联合众小国抗商,攻破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纣王(子受辛)自焚,商王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由于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是重要军事要地及交通要道,周武王封次子姬诞(邘叔)在原子姓邘国之地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建立姬姓邘国,为邘侯国。从此周武王次子姬诞称邘叔。

(2)姬姓邘国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联合申、缯攻迫周都镐(陕西西安南),杀周幽王、郑桓公,灭西周、占郑国之地。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保护周平王(周幽王之子)东迁洛都(河南洛阳市),建立东周王朝,周平王任郑武公为司徒。郑武公趁势率领郑人东迁。前769年灭郐国(河南密县)、前767年灭东虢国(河南荥阳县)并夺占鄢、蔽、補、丹、依、等八邑,同时姬姓邘国也被郑国所并灭,为郑国属地。从此邘国臣民称“于”姓。

春秋中期,周桓王收回邘国故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后因晋国强大,邘邰又是军事要地,晋国君文公请求收要邘邰之地,周桓王不得已将邘邰赐予晋国文公为邑。邘国故地又为晋国属地。

三、于姓的发展及文化1、于姓的发展及分布(1)周朝时期: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邘邰(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济源、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3)魏晋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中原战乱,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等地。

(4)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盛世太平,于姓迁徙减少,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5)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姓氏仅居第103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这四省于姓大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

(6)明朝时期: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当时于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北,这三省于姓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约占于姓总人口的40%。宋元明期间,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部和东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7)近代时期,随着大批满族姓氏的改为于姓,于姓的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2、于姓的历史文化(1)于姓的名义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于。而“於”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於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古文中乌、乎、於、于相通。古代于氏族是於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夷”。于夷(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盂人,居住的地方称为于地、盂方,因筑起了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出现了姓氏,于姓。

(2)于姓的图腾 于夷属东夷的鸟族,是古老的“九夷”之一,以乌(孝鸟)为图腾。“乌”即乌鸟,俗称:乌鸦,又称:孝鸟。

《说文·乌部》:“乌,孝鸟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乌,一名孝鸟,一名玄鸟。”《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晋 成公绥 《序》:“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而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曷为而至哉?

《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 郑玄 注:“乌谓卑居鹊之属。” 贾公彦 疏:“卑居雅乌云鹊者,即山鹊卑居之类。” 唐 李郢 《寒食野望》诗:“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二四:“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古称乌鸟反哺,因以喻孝亲之人子。 晋 傅咸 《申怀赋》:“尽乌鸟之至情,竭欢敬於膝下。” 唐 孟浩然 《送王五昆季省觐》诗:“斜日催乌鸟,清江照彩衣。” 明 张居正 《谢准假归葬疏》:“顾臣昔者急切求归,祇欲遂乌鸟思亲之念。”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顾此襢编之锡,曾不间于乌鸟之怀;是知簪履之遗,益无解于龙胡之痛。”故称乌为“孝鸟”。

乌(孝鸟、乌鸦)图片 于夷(于姓)图腾

3、于姓的郡望、堂号及特征(1)于姓的郡望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省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省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以东和江苏省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2)于姓的堂号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此外,于姓的主要堂号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