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加拉国的地理环境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2024-07-14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过去的100 a里,政治地理学,特别是地缘政治理论部分,以其宏观的思维模式、鲜明的理论格调和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敏感关注,在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成为近现代地理学思想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支[1]。政治地理学以其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同时又是一门介于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地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使其具有历史性、政治性和综合性等多个方面的特征[4]。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政治地理学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中国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如李旭旦、鲍觉民、吴传钧等,多次在学术研讨会或发表的论文中号召地理工作者加大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力度[5]。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确实迎来了一段繁荣时期,出版了多部政治地理学的专著和著作[6-8],引进并翻译了一批国外重要的政治地理学研究成果[9,10]。然而,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壮大相比,政治地理学的发展不温不火[11]。虽然逻辑上仍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形式大于实质。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这种发展状态明显与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复杂的政治地理位置不相符,更无法满足21世纪中国崛起的特殊敏感时期的“维权、维稳、合作、发展”的外交任务。为此,针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日益确立而周边地缘形势严峻异常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在外交部的支持下,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作成立了“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中心陆续举办了“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与地理空间信息建模”(2010年)、“周边地缘环境解析”(2012年)2次国际研讨会。中心的成立、研讨会的召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积极参与,预示着中国地理界为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兴起所做的努力。

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第一次兴起相比,此次研究有着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标——地缘环境研究。此次研究主题的转变和确立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背景。其现实背景是在过去的20 a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自冷战结束,世界相继发生了数次战争,苏联解体、金融危机、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伊朗核问题、朝核危机等事件,恐怖袭击不断;同时,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各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世界地缘环境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其理论背景是地缘研究已经从一种单一地缘要素的研究视角转向一种宽泛的、多要素的综合研究路径。Agnew就指出,应该强化对地缘政治的综合、系统研究,探寻地缘政治格局形成、演化机理以及与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关系[13]。因为,基于无数实例的研究表明,地缘格局的改变从来不是单一要素影响的结果[14]。Herb和Kaplan就指出理解不同边界安排的潜在波动性,需要综合考虑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尺度上与种族、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空间相关联的[15]。然而,正如杰弗里·帕克指出的那样,没有人认真尝试把各种构成空间范围的因素综合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16]。除此之外,地理学中的“3S”技术的发展为地缘环境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地缘环境研究正是在以上现实、理论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发展的产物。

本文的研究内容将分3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地缘环境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地缘环境空间分异的评价方法、研究区域和所需数据;第二部分对南亚地缘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第三部分将在南亚地缘环境的定量评价基础上,探讨地缘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地缘环境

地缘环境是相对于地理环境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然而,在中国“地缘环境”这一术语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最早出现在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的杨吾扬教授作了题为“论中国发展的地缘环境”的主题发言,该发言刊发在1995年《大自然探索》第14卷第51期上[17],指出地缘环境是放大了的地理环境,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形实体,也涉及介入其中的无形关系,其所阐述的地缘环境主要由地缘自然环境、地缘经济环境和地缘人文环境3部分构成。随后,1996年毛敏康等据此划分原则初步探讨了山东省地缘环境状况[18],1999年姚晓瑞从4个方面阐述了俄国海军的地缘环境状况[19]。这里关于俄国海军地缘环境的4点阐述更多涉及的还是地理环境特征,特别是地理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缺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其它因素的探讨。而在此前,陆俊元已经从地理的角度对俄罗斯海权发展的不利地理因素和障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0,21]。2000年以后,“地缘环境”这个词在中文期刊出现的频率开始明显的增加。如在1995~1999年,论文题目中出现“地缘环境”的有4篇,2000~2004年发表7篇,2005~2009年则总共发表11篇,而2010年仅1 a就发表4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图1)。

显示原图|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1   1999~2011年 中国发表论文题目中含有“地缘环境”的文章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thesis whose topic contains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published in China

然而,以上所界定的“地缘环境”从本质上讲与地理环境是统一概念,因为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总和。“地缘”或“地缘的”作为环境的修饰语没有得到体现,进而也就无法区分地缘环境与地理环境。为此,我们将地缘环境界定为,是指地理上相邻近国家或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关系,以及由地缘关系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结构、功能和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①(① 受两次“地缘环境”国际研讨会的启示,众多参会者一致同意地缘环境应该由地理构成的本底要素、关联要素和位势要素三部分构成。)。根据地缘环境的定义,可以看出地缘环境由3个部分构成,一是地理环境,主要指地缘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总和。地理环境在地缘环境中构成基础性的作用,是属于静态的基础分析。地理环境的分析适用于对地缘体内的政治区域的基本情况的描述,如其气候、地貌、地形、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交通状况、社会、民俗、文化等等。地缘环境的地理环境分析不涉及其与其他地缘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地理环境中的基础性的要素,如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状况会对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是地缘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社会文化、地缘资源环境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不仅表现在区域间的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同一类型的地缘关系中(如地缘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强弱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不同区域间地缘结构差异的来源。三是由地缘体的地缘关系构成的地缘结构和功能。由于地缘体、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的差异,必然在不同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形成差异的地缘结构,进而产生不同的地缘功能。如我们在讨论东北亚地缘结构与中东地缘结构时,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源地缘体内国家的地理环境差异(如中东的石油资源),还产生于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如东北亚中的中日矛盾和俄日矛盾)。这种地缘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实体性和长久性的作用,不能被还原到地理环境和地缘关系中。

1.2 研究区域

南亚是亚洲的一个亚区,泛指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地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中缅边界。喜马拉雅山脉与西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以及东北部的那加山脉一起,形成了南亚的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南亚与亚洲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而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的相阻隔效应,进一步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因此,南亚大陆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南亚以印度板块为主体,从海平面升起成为印度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环绕南亚有西亚、中亚、东南亚及印度洋。然而,目前对南亚区域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南亚地区包括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22]。第二种观点主要来源于联合国,联合国界定的南亚区域范围除以上南亚七国外,还包含阿富汗和伊朗两国①(① 人类发展报告中区域的划分,南亚地区包括9各国家。http://hdr.undp.orp)。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也主张把阿富汗纳入南亚研究范围,但没有包括伊朗[23]。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由于缅甸在文化上受南亚的影响较大,应该纳入南亚的范围[24]。印度尼赫鲁大学的谢刚(Srikanth Kondipalli)也持有此观点,他指出“南亚是一个大致横跨波斯湾、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和缅甸部分地区的区域”[25]。本论文基于南亚整体的地形考虑和区际间的矛盾、冲突与联系,将南亚界定为南亚七国,没有包括阿富汗、伊朗和缅甸。

1.3 数据来源

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人口展望(http://esa.un.org/wpp/unpp/panel_population.htm);南亚各国GDP和经济增长率的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1年4月发布的数据(http://www.imf.org/external/);南亚各国政治军事数据来源《世界军事统计年鉴》[26];南亚国家间的贸易数据来源EIU国别报告(http://www.eiu.com)和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http://comtrade.un.org/);南亚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关数据来源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http://hdr.undp.org/en/);所需事件来源于人民日报社、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

1.4 研究方法

根据地缘环境的定义和分类,地缘环境评价的一级指标体系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部分组成。而地理环境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地缘关系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由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社会文化关系构成;地缘结构则由地缘政治军事结构、地缘经济结构和地缘空间结构构成。每一个二级评价指标又由若干三级的具体评价指标组成(表1)。

Table 1 表 1

表 1   地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eo-setting

U:地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集合二级评价指标集合具体评价指标U1:地理环境(1/9)U11:自然环境(1/7)U111:森林覆盖面积比例(0.122)U112:城市污染(0.320)U113:国土面积(0.558)U12:人口经济环境(4/7)U121:人均GDP(0.223)U122:收入基尼系数(0.061)U123:GDP年均增长率(0.188)U124:人口总量(0.435)U125:城市人口比例(0.093)U13:社会文化环境(2/7)U131:平均受教育年限(0.172)U132:出生时预期寿命(0.081)U133:孕产妇死亡比率(0.051)U134:未成年人生育率(0.023)U135: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0.472)U136:公共教育支出(0.163)U137:医疗卫生支出(0.036)U2:地缘关系(5/9)U21:地缘政治军事关系(4/7)U211: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冲突(0.528)U212:国家间的领土冲突(0.333)U213:国家间跨界河流冲突(0.14)U22:地缘经济关系(2/7)U221:与南亚国家第一大进口国贸易所占比重(1/6)U222:与南亚国家第一大出口国贸易作占比重(1/6)U223:与南亚国家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比例(4/6)U23:地缘社会文化关系(1/7)U231:国家宗教信仰冲突(0.333)U232:国家间的民族冲突(0.667)U3:地缘结构(3/9)U31:地缘政治军事结构(4/7)U311:各国国家政治军事实力所占南亚比重U32:地缘经济结构(2/7)U321:各国国家经济总量所占南亚比重U33:地理空间结构(1/7)U331:各国所处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注: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为男性和女性,数据取两者归一化的平均值;地缘关系中的各指标计算采用各国与南亚每一个国家的地缘关系评估指的累积,表示每一国与南亚的总体地缘关系;表内括号中的数据为各等级指标的权重,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计算获得。

新窗口打开

地缘社会文化关系中的宗教信仰冲突、民族冲突,地缘政治军事关系中的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冲突、领土冲突、跨界河流冲突采用国际关系学中的事件评价法,具体评价细节可见参考文献[27]:

I=N-p0NI0,当I00N+p0NI0,当I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