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加拉国总统百科 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

2023-05-10 0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介绍的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另見孟加拉 (地區)。  「孟加拉」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孟加拉 (消歧义)」。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Gôṇôprôjatôntrī Bangladesh 国旗 国徽 国歌:"Amar Sonar Bangla"《金色的孟加拉》 进行曲:"Notuner Gaan"《青年之歌》[1]孟加拉国政府徽章首都及最大城市达卡官方语言孟加拉语承认语言英语族群(2011年)98% 孟加拉族2% 其他族裔[2]宗教90.4% 伊斯兰教8.5% 印度教0.6% 佛教0.4% 基督教0.1% 其他信仰[2]政府单一制议会制立宪共和国• 總統 阿卜杜勒·哈米德• 總理 谢赫·哈西娜• 议会议长 希琳·沙尔敏·乔杜里• 首席大法官 苏兰德拉·库玛·辛哈(英语:Surendra Kumar Sinha) 立法机构国民议会共和国建立• 自巴基斯坦宣布独立 1971年3月26日• 临时政府 1971年4月17日• 现行宪法 1972年11月4日• 最近引入领土 2015年7月31日 面积• 总计147,570[3]平方公里(第92名)• 水域率6.4%人口• 2019年估计168,860,000[2](第8名)• 2011年普查149,772,364[4](第8名)• 密度1,104/平方公里(第10名)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11,136.00亿美元[5](第29名)• 人均6,633美元[5](第136)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3,965.43亿美元[5](第38名)• 人均2,361美元[5](第143名)基尼系数0.324[6](2016年)中人类发展指数▲ 0.632[7](2019年)中 · 第133名 货币孟加拉塔卡(৳)(BDT)时区UTC+6(BST)日期格式dd-mm-yyyy孟加拉曆:দদ-মম-বববব(公元−594)行驶方位靠左行驶电话区号+880ISO 3166码BD互联网顶级域.bd.বাংলা网站www.bangladesh.gov.bd 本页面有印度系文字,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須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才能正確显示为印度系文字,否则可能變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孟加拉語: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羅馬化:Gôṇôprôjatôntrī Bangladesh),通稱孟加拉国(孟加拉語:বাংলাদেশ,羅馬化:Vāṁlādēśa,[ˈbaŋladeʃ] ( 聆聽)),南亚国家,为孟加拉地區(Bônggôdeś)的东部部分,位於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国土绝大部分为贾木纳河冲积平原,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孟加拉国98%的人口使用孟加拉语,国教为伊斯兰教;人口1.7億,排名世界穆斯林国家第三、僅次於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8],人口密度1138人/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七)。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而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1947年,東孟加拉邦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人口最多的省份。它更名為東巴基斯坦,达卡成為該國的立法首都,1952年的孟加拉語運動、東孟加拉邦議會選舉、1954年-1958年巴基斯坦政變、1966年的六點運動、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導致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民族主義和民主運動興起。巴基斯坦軍政府拒絕將權力移交給由謝赫·穆吉布爾·拉赫曼領導的人民聯盟,導致了1971年的孟加拉國解放戰爭,在印度的幫助下,穆克提·巴希尼發動了一場成功的武裝革命。這場衝突見證了1971年孟加拉國的種族滅絕和對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支持獨立的孟加拉平民的屠殺。 1972年,新成立的孟加拉國成為南亞第一個憲政世俗國家[9]。1988年,伊斯蘭教被宣佈為國教[10][11],2010年,孟加拉國最高法院重申了憲法中的世俗原則[12]。

孟加拉國是一個基於威斯敏斯特制度的單一制議會制憲政共和國。孟加拉人佔孟加拉國總人口的98%,孟加拉國龐大的穆斯林人口使其成為第三大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該國由8個省、64個區和495個街道組成[13]。它擁有僅次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南亞第三大軍隊;並一直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貢獻者[14]。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中等強國,孟加拉國是一個新興經濟體,其名義GDP排名世界第33位,購買力平價排名第29位[15]。由於羅興亞種族滅絕,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難民人口之一。孟加拉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貧困、文盲、腐敗、威權主義和侵犯人權行為。然而,自2011年以來,貧困率已減半,預計該國將在這十年內成為中等收入國家[16][17]。孟加拉國曾經是平紋細布貿易的歷史中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服裝出口國之一。

目录 1 历史 2 地理 2.1 气候 3 政治 4 行政区域 5 經濟 6 文化 6.1 飲食 6.2 文化教育 6.3 新闻出版 6.4 通讯社 6.5 广播电台 6.6 电视台 7 人口 8 宗教 9 交通運輸 9.1 公路 9.2 铁路 9.3 水运 9.4 空运 10 军事 11 參考文獻 12 参见 13 外部链接 历史[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国历史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的最早居民是亚澳人。尔后有使用藏缅语族的蒙古种人从东北部进来,再后又有与达罗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迁入。这几部分人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9世纪已有统一的封建国家。孟加拉地區人民早期多信奉佛教、印度教。13世纪受外來影響改信伊斯兰教,16世纪时,該地區已經发展成南亚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7世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1757年普拉西戰役後遭受英国殖民统治,日后成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

1765年,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孟加拉管辖区建立。1905年孟加拉地区曾被英国殖民政府分割成东西两部,后来復合。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属印度分為印度自治领及巴基斯坦自治領。孟加拉地区亦被再次分割:西孟加拉地区归印度自治领(今印度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地区归巴基斯坦自治領。东孟加拉地区改称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即今巴基斯坦。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终于使相距约2000公里的东、西巴基斯坦内部矛盾走向不可调和的地步。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未按时将权力移交给赢得绝对性多数的孟加拉人民联盟,引发东巴基斯坦人民不满并出现了抗议和冲突[19]。3月25日,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军事干预东巴基斯坦,开展探照灯行动[20]。1971年3月27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因为探照灯行动的持续升级,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几百万人离开家园涌入邻国印度[21]。西巴基斯坦意识到印度武力干预不可避免,在12月3日发动成吉思汗行动以期先发制人[22]:82–83。当天晚上,印度指巴基斯坦已对印度发动战争,并开始武装干预巴基斯坦内战,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23]。12月8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决议呼吁印巴停火[24],并被苏联否决[25]。印军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释放了被以“叛国罪”逮捕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此人就任孟加拉国首任总统。

马来西亚和其邻国印度尼西亚于1972年2月24日正式承认孟加拉国的独立,也是首批承认孟国的穆斯林居多国家[26]。1999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曾经访问孟加拉国,同时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也于2000年访问马来西亚[27]。两次访问使得两国开始进行合作,使孟加拉国劳工能够出口至马来西亚[27]。

1974年爆發獨立以來首次大規模飢荒。

1975年8月15日,孟加拉国人民聯盟領袖、首任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遇刺身亡。1981年5月30日,孟加拉国民族主義黨領袖、齊亞·拉赫曼总统在吉大港遇刺身亡,阿卜杜勒·萨塔爾出任代总统。

1982年3月24日,陆军参谋长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宣布实行军管,解除萨塔尔的总统职务,自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后任总统。齐亚·拉赫曼遺孀卡莉达·齐亚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及穆吉布·拉赫曼長女谢赫·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與艾尔沙德軍政府展開斗争,1990年12月6日,艾尔沙德辞职,结束他九年的獨裁统治。在1991年大选中,卡莉达·齐亚获胜出任总理。

2006年10月31日,無党派看守军政府成立,总统亚杰丁·艾哈迈德兼任看守军政府总理。孟加拉国第九届议会选举原定于2007年1月22日举行,但由于当时两大政党前总理卡莉达·齐亚为首的民族主义党(BNP)和以前总理谢赫·哈西娜为首的人民联盟(Awami League)斗争日趋激烈,政局日益恶化,总统亚杰丁·艾哈迈德被迫于2007年1月11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消一切政党活动。2007年1月12日,法赫尔丁·艾哈迈德宣誓就任看守政府总理[28]。他的看守军政府執政兩年,在國際壓力下,2008年12月29日舉辦國會大選[29],結果為孟加拉國人民聯盟大勝,贏得國會300席中262席,黨主席谢赫·哈西娜於2009年1月6日第二次出任總理[30]。2009年2月12日齊魯爾·拉赫曼就任第十九任孟加拉國總統,人民聯盟持續為孟加拉執政黨至今。近年孟加拉国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地理[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国地理 孟加拉虎

孟加拉国东南部邻缅甸,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南临孟加拉湾。80%以上的領土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屬於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河道纵横密布,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10%,非常适合农业和渔业,但雨季极易泛滥。沿海多小岛和沙洲。國土的大部分低於海拔12米(39呎),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3呎),就會有大約10%土地會被淹沒。东南端为吉大港山區,平均海拔300—600米,孟加拉国最高峰凯奥克拉东峰,高1229米,剛好位於此地理區上。矿藏有天然气、煤、钛、锆等。

孟加拉国行政區

孟加拉国衛星照

全國地圖

气候[编辑]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具有不稳定性而多旱涝;年降水量西部约1300-1500毫米,东部达2000-2500毫米。月平均最高气温40.5℃,雨量自西向东递增,年雨量1300—2500毫米。1月温度最低,1-4月干旱。6—10月是雨季,雨量占全年80%。常年有从印度洋刮来的飓风。由於孟加拉國以北是海拔平均逾3000米的青藏高原,以東也相當接近海拔逾1000米雲貴高原,兩者都是幅員廣大的高原,因此每年北半球冬季來自亞洲中部的冷空氣難以南下該國,也相比相同緯度的東亞地區更暖和。

政治[编辑] 主条目:國民議會_(孟加拉國)

孟加拉奉行西敏寺式議會民主制,國家首腦為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議會每五年改選一次,孟加拉於1990年至2014年由孟加拉人民聯盟(Awami League)與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BNP)兩大黨輪流執政,自2014年起由孟加拉人民聯盟單獨執政至今。

行政区域[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国行政区划

孟加拉国共有7个「专区」,以各区的首府命名。

巴里萨尔专区 吉大港专区 达卡专区 库尔纳专区 拉杰沙希专区 锡尔赫特专区 朗布尔专区

巴里薩爾平原

Brojomohun學院

Shere_Bangla_醫學院

吉藍公路

巴里薩爾市貧民區

漁業負擔1/3糧食供應

孟加拉為世界第二成衣製造國

位於达卡的寶訓達拉城(英语:Bashundhara City)擁有超過2,500家的商店,是南亞次大陸上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

在水田中耕種的孟加拉国農民

歼-7戰鬥機

社區醫療宣傳員

經濟[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國經濟

孟加拉国被联合国列入最不发达国家之列,现已达到脱离最不发达国家的三个标准,处于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审查过渡期[31]。纺织业及成衣制造业是孟加拉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孟加拉国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国[32],从1980年代发展起步至今,成衣出口连续多年占据孟加拉国出口额的八成以上,主要出口地为美国和欧盟。黃麻是孟加拉國最主要的經濟出口作物之一,除此之外還出口大米、茶、芥菜等。

孟加拉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纳斯(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通過格萊玟銀行(Grameen Bank)所提出的已廣泛傳播的微額借款,對孟加拉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化[编辑]

孟加拉国人原本信仰佛教與印度教,12世纪突厥人入侵後,蘇菲派傳教士進入傳播伊斯兰教,到20世纪初6成民眾是伊斯兰穆斯林,只有1/3印度教信徒生活在東孟加拉邦。佛教是孟加拉國第三大宗教,大約佔全國人口0.7%,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65%佛教徒是集中在吉大港山區的藏缅語族地區,而35%的人口是在吉大港古孟加拉語巴魯阿社區。佛教團體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特別是吉大港和達卡。

飲食[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飲食 文化教育[编辑]

详见:孟加拉教育

学制为小学五年、中学七年、大学四年。现政府重视教育,规定八年级以下女生享受免费和义务教育。国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53所,国立医学院13所,普通学院1225所,工艺学校77所,伊斯兰学校8410所,专业培训学院64所,中学17386所,小学78000所。5-24岁适龄学生入学率57%,教师人数17万。孟识字率为62.66%,其中男性为65.94%,女性为58.69%,成人识字率为54.80%。

主要高校有达卡大学(Dhaka University)、孟加拉工程技术大学(英语:Bangladesh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BUET)、拉傑沙希大学等。

新闻出版[编辑]

获得孟加拉国政府批准的报纸期刊共有1660多种。主要在达卡、吉大港和其他大城市出版。主要英文报纸有《孟加拉国观察家报》、《每日星报》、《独立报》和《金融快报》;主要孟文报纸有《团结报》、《革命报》、《人民之声》和《新闻日报》。

通讯社[编辑]

孟加拉国通讯社(BSS)是孟加拉国的国家通讯社。孟加拉国联合通讯社(UNB)是该国最大的一家私人通讯社,成立于1988年。另有南亚通讯社(私营,1995年12月27日成立)。

广播电台[编辑]

孟加拉国电台建于1982年,总台设在达卡,每天用孟加拉语、英语、乌尔都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尼泊尔语等对外广播5个小时。

电视台[编辑]

孟加拉国电视台(国营)开办于1964年,直属中央政府领导。该电视台在达卡和吉大港有二个站点,在全国有11个转播站。设有2个地面卫星转播站。除新闻节目外,电视台还播放一些外国故事片或连续剧及儿童、教育节目。此外还有ATN、Channel-I、N-tv等私营电视台。

人口[编辑] 孟加拉国貧民窟 人口[33] 年份 百萬人 1971年 71.0 1980年 90.4 1990年 115.6 2000年 140.8 2004年 150.7 2009年 162.2 Source: OECD/World Bank

據2011年孟加拉国人口普查結果,2011年3月15日孟加拉国人口為1.423億人,此為官方不精確數據,與聯合國的數據有出入[34],較近期聯合國2007年至2010年預估真實人口1.58億至1.7億人且為世界人口第八多的國家,相比1951年孟加拉国當時人口僅為4,400萬人[35]。孟加拉国可說人口密度相當高,就算計入小型國家及城市國家,其人口密度也居世界第11位[36]曾因人口極為稠密而工業十分匱乏貧窮而被亨利·基辛格時期的一位美國國務院官員稱為「國際殘障者」。

孟加拉族是孟加拉国的主体民族,最大的少數民族是吉大港山區部落查克瑪人,信上座部佛教,人口700,000人(0.7%)。孟加拉国还有很多来自缅甸的羅興亞人難民(多數生活在科克斯巴扎爾縣)。

孟加拉国有49.8%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3.4%为极度贫困人口。平均每4109人有1张医院床位,每3866人有1名医生。

查论编 孟加拉国最大城市排名2009 calculation[37] 排名 城市名稱 專區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專區 人口 达卡市

吉大港市

1 达卡市 達卡 10,468,510 11 博格拉市 拉傑沙希 254,635 2 吉大港市 吉大港 3,761,337 12 傑索爾市 庫爾納 255,715 3 纳拉扬甘杰市 達卡 1,448,975 13 賽義德布爾市 朗布尔 251,894 4 库尔纳市 庫爾納 1,406,963 5 拉杰沙希市 拉傑沙希 791,051 6 錫爾赫特市 錫爾赫特 445,798 7 邁門辛市 達卡 388,598 8 庫米拉市 吉大港 337,854 9 朗布尔市 朗布尔 323,001 10 巴里薩爾市 巴里薩爾 267,423 宗教[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國宗教 交通運輸[编辑] 主条目:孟加拉國交通 公路[编辑]

总里程222,593千米。其中国家公路3,144千米,地区公路1,746千米,支线路35,454千米,乡村路182,249千米。76%的货运及73%的客运由公路运输承担。公路路况整体欠佳。

铁路[编辑]

总里程2,880千米。2003年旅客周转量40.2亿人千米,货运量为9.5亿吨千米。使用1,676毫米-1,000毫米雙軌距鐵路。

水运[编辑]

海运主要港口为吉大港,承担了该国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孟加拉内河运输公司(BIWTC)拥有船只215艘。孟加拉国运输公司(BSC)拥有船只13艘,运输能力19.6万吨。

空运[编辑]

孟加拉航空(Biman Bangladesh)现有飞机17架,国内航线7条,国际航线26条。孟加拉现有国际机场3个(达卡、吉大港、锡莱特),国内机场5个。

军事[编辑] 孟加拉国69式坦克 孟加拉国BDR防空砲

孟加拉国總統是该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孟加拉国的陆、海、空三军分立,实行志愿兵役制。孟加拉国武装力量由正规军事力量和準軍事部隊构成,孟加拉国正规军事力量分为陆、海、空三个军种,军队参谋长为各军种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指挥官。孟加拉国准军事力量包括步枪队、乡村卫队、海岸警卫队、国家学员团和警察部队;武器裝備從中国進口比例較大,有直升機、護衛艦、裝甲車、導彈等。[38]

目前孟军总兵力14万人,其中陆军12万人,海、空军各1万人。另有步枪队3.8万人、警察9万人。陆军参谋长为哈桑·马苏德·乔杜里中将,海军参谋长为沙赫·伊克波尔·穆吉塔巴少将,空军参谋长为法克鲁尔·阿扎姆少将。2003/2004年度國防預算为345.7亿塔卡,占政府非发展预算的10%。但是一般軍人待遇微薄,軍中高層貪汙嚴重,國家答應的軍人住房分配、子女照護、醫療福利等幾乎都沒有落實,導致2009年孟加拉国步枪队叛乱。

參考文獻[编辑] ^ NATIONAL SYMBOLS→National march. Bangladesh Tourism Board. Bangladesh: Ministry of Civil Aviation & Tourism.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In 13 January 1972, the ministry of Bangladesh has adopted this song as a national marching song on its first meeting after the country's independence.  ^ 2.0 2.1 2.2 "Banglade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存档副本 (PDF).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22).  ^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ensus - Bangladesh Bureau of Statistics. ^ 5.0 5.1 5.2 5.3 Bangladesh.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英语).  ^ Gini Index. World Bank. [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 存档副本.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Bangladesh.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英语).  ^ Bangladesh profile - Timeline. BBC News. 2019-02-26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英国英语).  ^ Alam, Shah. The State-Religion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of Bangladesh: A Critique. Verfassung und Recht in Übersee / Law and Politics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1991, 24 (2): 209–225 [2022-05-09]. ISSN 0506-7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 美國國務院. 孟加拉情況 (PDF). [2016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年3月23日).  ^ NW, 1615 L. St.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2009-10-07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美国英语).  ^ A rising Bangladesh starts to exert its regional power. www.lowyinstitute.org.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英语).  ^ Mahmud, Faisal. Four years on, Rohingya stuck in Bangladesh camps yearn for home. www.aljazeera.com.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英语).  ^ Bangladesh needs continued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HR for next level dev: US | Independent. m.theindependentbd.com.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 Overview. World Bank.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英语).  ^ Battle of Plassey.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英文) ^ Willem van Schendel. A History of Banglades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February 2009: 173 [2022-04-09]. ISBN 978-0-511-997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6).  ^ D'Costa, Bina. Nationbuilding, Gender and War Crimes in South Asia. Routledge. 2011: 103. ISBN 9780415565660.  ^ Bangladesh sets up war crimes court – Central & South Asia. Al Jazeera. 25 March 2010 [23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11).  ^ Davies, Peter E. F-104 Starfighter Units in Comba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11-20 [24 December 2016]. ISBN 978-1-78096-31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英语).  ^ 1971: Pakistan intensifies air raids on India. BBC News. 3 December 1971 [20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and the Presidents. nixontapes.org.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WHT 016-048 12/08/1971 11:06 – 11:14 am P, GHWB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71 War: How the US tried to corner India. Rediff.com. 26 December 2006 [14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 Salahuddin Ahmed. Bangladesh: Past and Present. APH Publishing. 2004: 207– [2019-11-30]. ISBN 978-81-7648-46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 27.0 27.1 Dr. Abdul Ruff Colachal. Bangladesh-Malaysia Ties. Asian Tribune. 7 May 2008 [21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 孟加拉国新任看守政府总理宣誓就职. 新华网. 2007-01-12 [2007-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 孟加拉国看守政府总理宣布今年底举行议会选举. [201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國情簡介.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8).  ^ 孟加拉国有望在2026年正式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_联合国. www.sohu.com.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英语).  ^ A success story: The Bangladeshi garment sector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www.bgmea.com.bd.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英语).  ^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tion 1971–2009 IEA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s 87–89) ^ Bangladesh's Population to Exceed 160 Mln after Final Census Report. English.cri.cn. [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3).  ^ "Bangladesh – 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 Population density – Persons per sq km 2010 Country Ranks. [2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4).  ^ World Gazetteer:Bangladesh.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央視-新型護衛艦交付孟加拉.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参见[编辑] 孟加拉族 西孟加拉邦 東巴基斯坦 孟加拉独立战争 外部链接[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孟加拉国”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孟加拉國情簡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上的孟加拉国防部軍情簡介 孟加拉国政府入口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維基媒體的孟加拉国地圖集 (英文) OpenStreetMap上有關孟加拉国的地理信息  印度  印度  印度    孟加拉国   孟加拉灣  緬甸 查论编孟加拉國主题历史 年表(英语:Timeline of Bangladeshi history) 簡介(英语:Outline of Bangladesh) 主題 孟加拉地區歷史(英语:History of Bengal) 航空史(英语:History of aviation in Bangladesh) 文學史(英语:History of Bengali literature) 軍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Bangladesh) 郵政史(英语:Postage stamps and postal history of Bangladesh) 統治者(英语:List of rulers of Bengal) 氣旋(英语:List of Bangladesh tropical cyclones) 古代 吠陀文化 鸯伽 文伽(英语:Vanga Kingdom) 奔那国(英语:Pundra Kingdom) 蘇詩瑪王國(英语:Suhma Kingdom) 摩揭陀 普拉迪奧塔王朝(英语:Pradyota dynasty) 幼龙王朝 難陀王朝 恆河王國(英语:Gangaridai) 孔雀王朝 巽伽王朝 甘婆王朝 笈多王朝 古典時期與中世紀 古典時期王國 波罗王朝 甘菩迦-帕拉王朝(英语:Kamboja Pala dynasty) 斯那王朝(英语:Sena dynasty) 蘇丹國 伊斯蘭統治者(英语:Islamic ruler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德里蘇丹國 卡爾吉王朝 孟加拉蘇丹國 苏尔王朝 Baro-Bhuyan(英语:Baro-Bhuyan) 莫卧儿帝国 孟加拉蘇巴 孟加拉的納瓦卜(英语:Nawabs of Bengal) 普拉西战役 殖民地與巴基斯坦時代 吉大港葡萄牙人 英屬孟加拉 1770年孟加拉饑荒 印度民族起义 孟加拉文藝復興(英语:Bengali renaissance) 孟加拉分治 (1905年) 孟加拉總理(英语:Prime Minister of Bengal) 拉合爾決議 1943年饑荒 直接行動日(英语:Direct Action Day) 孟加拉分治 (1947)(英语:Partition of Bengal (1947)) 東巴基斯坦: 孟加拉語言運動 1954年議會選舉(英语:East Bengali legislative election, 1954) 六點運動(英语:Six point movement) 1969年起義(英语:1969 Mass uprising in East Pakistan) 1970年大選 獨立宣言(英语:Proclamation of Bangladeshi Independence)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探照燈行動 1971年達卡大學大屠殺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 種族滅絕 強姦(英语:Rape during the Bangladesh Liberation War) 年表(英语:Timeline of the Bangladesh Liberation War) 孟加拉國(英语:History of Bangladesh after independence) 1974年孟加拉國饑荒 政變(英语:Military coups in Bangladesh) 1975(英语:Assassination of Sheikh Mujibur Rahman) 1981(英语:Assassination of Ziaur Rahman) 1982(英语:1982 Bangladesh coup d'état) 2006–08政治危機(英语:2006–08 Bangladeshi political crisis) 孟加拉国步枪队叛乱 地理 行政區劃: 專區 縣份 乌帕齐拉 城市與城鎮 自然: 島嶼 湖泊 山峰 河流 地理區域 孟加拉灣 孟加拉扇 吉大港山區 科克斯巴扎爾 恆河盆地(英语:Ganges Basin) 恒河三角洲 Jat Area(英语:Jat Area) 蘇達班 政治政府(英语:Government of Bangladesh) 行政: 總統 總理 內閣(英语:Cabinet of Bangladesh) 選舉(英语:Elections in Bangladesh) 政黨(英语:List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Bangladesh) 外交關係(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Bangladesh) 外交政策(英语:Foreign policy of Bangladesh) 國會 : 選區(英语:List_of_Parliamentary_constituencies_in_Bangladesh) 議長(英语:Speaker of the Jatiya Sangsad) 地方政府(英语:Local government in Bangladesh): 市政府(英语:List of City Corporations of Bangladesh) 市法團(英语:List of Municipal Corporations of Bangladesh) 乌帕齐拉 村委會(英语:Union councils of Bangladesh) 法律(英语:Laws in Bangladesh): 憲法 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Bangladesh) 高等法庭(英语:High Court Division) 首席法官(英语:Chief Justice of Bangladesh) 司法部長(英语:Attorney General of Bangladesh) 人權(英语:Human rights in Bangladesh): 強迫失蹤(英语:Forced disappearance in Bangladesh) 宗教自由(英语:Freedom of religion in Bangladesh) LGBT權益 軍事(英语:Military) & 執法 武裝部隊(英语:Bangladesh Armed Forces): 陸軍(英语:Bangladesh Army) 海軍(英语:Bangladesh Navy) 空軍(英语:Bangladesh Air Force) DGFI(英语:Directorate General of Forces Intelligence) 準軍事部隊: 步枪队 海岸衛隊(英语:Bangladesh Coast Guard) 安薩爾(英语:Bangladesh Ansar) 村防隊(英语:Village Defence Party) 總統衛隊(英语:President Guard Regiment) 國際刑事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Crimes Tribunal (Bangladesh)) 情報部門(英语:Bangladeshi intelligence community): NSI(英语:National Security Intelligence) 特別警察(英语:Special Branch (Bangladesh)) 警察(英语:Bangladesh Police): CID(英语: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Bangladesh)) RAB(英语:Rapid Action Battalion) SPBn(英语:Specia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Battalion) 特別安全部隊(英语:Special Security Force) 经济 工業: 汽車工業(英语:Automotive industry in Bangladesh) 陶瓷(英语:Ceramics industry in Bangladesh) 電子工業(英语:Electronics industry in Bangladesh) 食品工業(英语:Food industry in Bangladesh) 製藥業(英语: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Bangladesh) 紡織業(英语:Textile industry in Bangladesh) 造船業(英语:Shipbuilding in Bangladesh) 鋼鐵業(英语:Steel industry in Bangladesh) 製茶業(英语:Tea production in Bangladesh) 金融業: 銀行業(英语:Banking in Bangladesh) 孟加拉銀行(中央銀行) 孟加拉塔卡 (貨幣) 金融體系(英语:Financial system in Bangladesh) 股票交易所: 吉大港(英语:Chittagong Stock Exchange) 達卡 2011年騙局(英语:2011 Bangladesh share market scam) 能源與資源: 電業(英语:Electricity sector in Bangladesh) 天然氣與石油(英语:Natural gas and petroleum in Bangladesh) 核能(英语:Nuclear energy in Bangladesh) 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 in Bangladesh) 加工出口區(英语:Bangladesh Export Processing Zone Authority) 農業 養禽業(英语:Poultry farming in Bangladesh) 漁業(英语:Fishing in Bangladesh) 林業(英语:Forestry in Bangladesh) 珍珠業 國家經濟委員會(英语: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Bangladesh)) 旅遊業(英语:Tourism in Bangladesh) 貧窮(英语:Poverty in Bangladesh) 基礎建設: 郵局(英语:Bangladesh Post Office) 電子通訊(英语:Telecommunications in Bangladesh) 房地產(英语:Real estate in Bangladesh) 供水與衛生(英语: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in Bangladesh) 交通: 機場(英语:List of airports in Bangladesh) 航空(英语:List of airlines of Bangladesh) 鐵路 公路(英语:List of roads in Bangladesh) 港口 社会人口 族群(英语:Ethnic groups in Bangladesh) 公民(英语:Bangladeshis) 姓名(英语:Bangladeshi name) 犯罪(英语:Crime in Bangladesh) 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Bangladesh) 學校(英语:List of schools in Bangladesh) 大學(英语:List of universities in Bangladesh) 健康(英语:Health in Bangladesh) 宗教 社會(英语:Bangladeshi society) 文化(英语:Culture of Bangladesh) 建築(英语:Architecture of Bangladesh) 包爾(英语:Baul) 孟加拉曆(英语:Bengali calendars) 電影(英语:Cinema of Bangladesh) 飲食 語言 孟加拉研究(英语:Bengal studies) 文學(英语:Bengali literature) 音樂(英语:Music of Bangladesh) 公眾假期(英语:孟加拉國節日與公眾假期) 運動(英语:Sport in Bangladesh) 戲劇(英语:Bengali theatre) 電台(英语:List of radio stations in Bangladesh) 性(英语:Sexuality in Bangladesh) 國家象徵(英语:National symbols of Bangladesh) 金色的孟加拉 Bangamata(英语:Bangamata) 烟火 孟加拉虎 孟加拉平房(英语:Bungalow) 國旗 政府徽章(英语:Government Seal of Bangladesh) 雲鰣 波罗蜜 卡巴迪 孟加拉貓 芒果 國徽 National Martyrs’ Memorial(英语:National Martyrs’ Memorial) 青年之歌 鵲鴝 延药睡莲 分类 查论编亚洲东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1 日本 韩国 朝鲜 蒙古 东南亚 越南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文莱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南亚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斯里蘭卡 尼泊尔 不丹 马尔代夫 阿富汗 中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西亚 伊朗 阿塞拜疆 阿尔察赫(纳卡)1 亞美尼亞 格鲁吉亚 南奥塞梯1 阿布哈兹1 沙特阿拉伯 巴林 卡塔尔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 也门 科威特 伊拉克 叙利亚 黎巴嫩 约旦 以色列 巴勒斯坦1 土耳其 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1 埃及 北亚 俄罗斯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屬印度洋領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註1: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世界政區索引 非洲 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各国首都列表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阿尔察赫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國際組織成員查论编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ARC)會員國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马来西亚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阿曼 新加坡 南非 斯里蘭卡 坦桑尼亚 泰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门 觀察員國 中国 埃及 法国 日本 英国 國際組織觀察員 环印度洋旅游组织 印度洋研究组(英语:Indian Ocean Research Group) 查论编 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成员国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阿塞拜疆 巴林 孟加拉国 贝宁 布吉納法索 汶莱 喀麦隆 乍得 科摩罗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埃及 加蓬 冈比亚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约旦 科威特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黎巴嫩 利比亚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尼日尔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索馬里 苏丹 蘇利南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突尼斯 多哥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门 暂停成员身份 叙利亚 观察员观察员国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中非 俄罗斯 泰国 北塞浦路斯 桑給巴爾 穆斯林社区/组织观察员 菲律宾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伊斯兰机构观察员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议会联盟(PUOICM)(英语: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英语:Islamic Conference Youth Forum for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国际组织观察员 联合国 不结盟运动 阿盟 非盟 经济合作组织 查论编不结盟运动成員國 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罗斯 伯利茲 贝宁 不丹 玻利维亚 博茨瓦纳 汶莱 布基纳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國 乍得 智利 哥伦比亚 葛摩 刚果共和国 科特迪瓦 古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地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尔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斐济 加彭 冈比亚 加纳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比索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约旦 肯尼亚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蒙古国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纳米比亚 尼泊尔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秘鲁 菲律宾 卡塔尔 卢安达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索马里 南非 斯里蘭卡 苏丹 蘇利南 史瓦帝尼 叙利亚 坦桑尼亚 泰国 东帝汶 多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库曼斯坦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委內瑞拉 越南 也门 赞比亚 辛巴威 觀察員國家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巴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 克罗地亚 萨尔瓦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巴拉圭 塞尔维亚 塔吉克斯坦 乌克兰 乌拉圭 組織 非洲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 伊斯兰合作组织 联合国 查论编 英联邦 元首 秘书长 成员国 特殊成员 暂停成员资格 公民 主权国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哈马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文莱  喀麦隆 加拿大  賽普勒斯  多米尼克  斯威士兰  斐济  加彭  冈比亚  加纳  格瑞那達  圭亚那 印度  牙买加  肯尼亚  基里巴斯  賴索托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馬爾他 模里西斯  莫桑比克¹  纳米比亚  瑙鲁  新西蘭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  巴布亚新几内亚  卢旺达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所罗门群岛  南非 斯里蘭卡  坦桑尼亚  多哥  汤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图瓦卢  乌干达  英国  瓦努阿圖  尚比亞海外领地与属土澳属领土 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²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島 珊瑚海群岛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诺福克岛 紐西蘭王國  庫克群島  纽埃 紐屬  罗斯属地²  托克勞 英属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安圭拉  百慕大  英属南极领地²  英屬印度洋領地²  英屬維爾京群島  开曼群岛  福克蘭群島²  直布罗陀²  蒙特塞拉特  皮特凯恩群岛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²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皇家属地  根西  马恩岛  澤西 1. 莫桑比克与英国无历史渊源2. 存在主权争议,地位不被普遍承认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E: XX453080 BNF: cb11943135b (data) FAST: 1213724 GND: 4130903-0 HDS: 003403 ISNI: 0000 0001 2188 6953 J9U: 987007564574305171 LAC: 0053E0471 LCCN: n81063207 NARA: 10035837 NDL: 00560507 NKC: ge128710 NNL: 000985509 SELIBR: 140348 SUDOC: 086272926 VIAF: 153614928

坐标:23°48′N 90°18′E / 23.8°N 90.3°E / 23.8; 90.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