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描绘的孙权形象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权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描绘的孙权形象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吗?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描绘的孙权形象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吗?

2024-05-26 0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首先,孙权之所以能举贤用能,是因他待人以诚。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时才不满二十岁,他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周瑜为帅,周瑜又荐推鲁肃,而鲁肃一见到孙权,就把他当作“可以为尧、舜”之主,所以首先将他对东吴在三国鼎足中最大的战略目标作了详尽的分析。接着,鲁肃又推荐了诸葛瑾。孙权以诚待士,很快地集中了一批治国安邦的谋臣和武将。要守住霸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搜罗人才,使人才源源不断地出现,否则,父兄开创的霸业将会因后继无人而毁于一旦。人才到处有,只要不断发现新人才,就能不断创出新局面,孙权和周瑜、鲁肃、吕蒙等形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其次,孙权作为正面形象,其隐健性格主要不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完全是通过行动或典型细节来刻画的。

卷九“诸葛亮舌战群儒”开始,描写孙权收到曹操南征的檄文后的几个细节是写得十分精彩的:曹操亲自率百万犬军南征,东吴局势十分严峻,但孙权一直不作出决定,鲁肃看完檄文问孙权主意如何?权曰“未有定论”。听到以张昭为首的群臣主张投降后,“沉吟不语”。鲁肃言不可降曹,孙权问“何也”?鲁肃申明战降利害和他的抗曹主张后,仍“恐势大,难与以敌”。其实,孙权很清楚就是要战不要降,然而内部人心思降严重,张昭即其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也“恐势大”,怕敌众我寡,所以他在未有把握时不言战。

挂帅的将领未找到,孙权听到张昭再议投降时又寝食不安,犹豫不决了。只有拜周瑜为帅后,才拔剑砍案,下令“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周瑜前来说明必胜的可能后,孙权真正解决了“寡不能敌众”的疑虑,兴奋地抚周瑜臂说出肺腑之言,并将早已准备好的三万军队和粮资交给他调遣。在这一节里,可以说没有任何文字写到孙权心理的具体活动,就连直接写到孙权形象的文字也不多,但孙权的心理活动却是表现得很充分,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细读全书,孙权形象大体就是这种写法。孙权显出力景之所任,原因之一是写出了孙权在执行既定的方针时持有足够沟自信力。

再次,孙权形象的塑造成功,更主要的是表现孙权在国家面临重大的变故时,保持沉着冷静,充分让谋臣酝酸,非到寻找出最好的对策和执行方针的人时不下决心。

看了孙权在满须口水军阵容后,由曹操口中说出了一句由衷称赞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形象之所以显出虎虎有生气,其原因是他敢于大胆起用年青的人才。他们有勇有谋,在征战中使东吴疆域西极荆州,北拒曹魏,以致孙权威震华夏,从这一意义说,孙权形象这方面写法比曹操显出更有真实的力量。孙坚、孙策给孙权留下的是一批老谋臣和将领,但孙权从接位开始就没有完全依赖他们,而是由自己亲手来挑选更年轻的将帅,很快就有新谋士十名、将领五名至于周瑜、鲁肃相继去世后,即起用于行伍之中的陆逊,在一片反对声中西破刘备七十万军队于夷陵,又曾多次北拒曹兵。

三国之中,与曹、刘比起来,孙权形象在治国安邦的风格上就显得更为稳健一些,曹操奸诈称雄,人才也众多,文武百官稍不顺曹操意,不免有朝夕之危。如象杨修一类要弄聪明刺到曹操内心世界的人当然要被毒杀,即使连侍中苟彧这样有过功助的忠言直谏者也在所难免。在曹营中,恐怖的气氛是始终笼罩着的。不管有多大才能,只要真正忤逆曹操,立即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则又不同,除了关羽、张飞和诸葛癌等首先起来谋江山的几个人以外,其余的人的才亦未能得到发挥。又由于他们自身谋略过人,事事由自己处理,不仅年轻的人才无法得到提拔,而且很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除非到了他们都去世了,然而,国家衰弱了,姜维所代表的下一代起来也无济于事了。这样,刘蜀方面生气勃勃的局面是保持不长久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