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斌复旦 上海名医指南

上海名医指南

2024-06-24 0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采访笔记

他在微信上记录了几个月前的一个手术日。“幸运的手术日!感谢团队伙伴们、麻醉科顾主任团队和手术室美女护士。顺利完成一台局部进展期直肠k新辅后的腔镜ELAPE。还有一位特殊患者,1年前离异后查出晚期胃K,肠系膜、网膜多发转移,妻子闻讯后重回身旁,SOX方案化疗、今日再次手术,几乎未见病灶。祝有情人白头偕老!”文字里按捺不住喜悦。

华山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项建斌,擅长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尤其擅长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和大肠癌复发扩大根治术。

上周五那台手术,他做了十五个小时,术中险象环生,那是一台LRRC全盆腔十骶尾骨切除手术,他和泌尿外科、骨科的两位医生并肩作战,终于在凌晨三点拿下,怕惊扰了家人的好梦,他没敢回家,去边上酒店打算睡几个钟头,房间又订完了,他折回医院,此时睡意全无,他第一次如此仔细的注视着这座大都市上空的满天星斗,发现如此壮美,此时病人家属一叠声的感谢又涌上心头,“这个城市好美。”他说。

前一秒还在回味,一个女子走过我们身边,他看了一眼说,她的谁谁在我手里动的手术,十多年前,没能在手术台上下来。剧烈的反差让我唏嘘,他说,无影灯下就那么残酷,外科医生只要有一次,终身就背负着十字架,一生的手术都在为此救赎,而医学的进步,往往以这样的代价为天梯。

他师承蔡端教授和张延龄教授,学他们的细腻精致的刀术,还有严谨包容的治学,“蔡教授的剪刀出神入化,黏连处的分离炉火纯青,很少有外科医生注意这把剪刀的,能这般使用,实在罕见;张教授的查房特别仔细,甚至亲自肛检,这就是大医生的风范。”

他的手术风格细腻,追求无血境界,“干干净净,不要有多余动作,患者满意,麻醉医生也满意,我不喜欢血泊之中的壮烈感,手术,为什么不能是唯美的呢?”不过他强调,再唯美的手术,都必须是以患者顺利转归,最大限度保留功能为前提,否则毫无意义。手术台上,他出奇冷静,不苟言笑,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会焦虑,焦虑是常态,我甚至有密集恐惧症,不喜应酬。”他坦言,生活中的他与手术台上判若两人,“原先焦躁了会对家人发火,喜欢飙车,年纪大了,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现在用钓鱼来练性子。”压力大时,他会背起鱼竿,去郊区转转,“有时候就想躲起来,找一山居,种几垄田,养一群鸡鸭,屋前有溪流,缓缓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有鱼虾游来游去。”

“世界变化快,我们生长在计划经济,又成熟于市场经济,从医二十余年,外科手术已经沧海桑田,但是,没有继承哪有创新呢?时代再怎么变,治病救人的价值观不会改变。”

这两天,他有点小得意,家中的书橱里新添了一套《古龙全集》,晚上回家,该看的文献看完,该改的论文改掉,他可以翻上几页。“金古梁温,我独爱古大侠,其实,骨子里我是个酷爱自由的人,爱那千里独行,我行我素的旷古任侠。”

陆小凤,楚留香,沈浪,叶开,傅红雪,他独爱李寻欢,他说,小李飞刀例无虚发,我也用刀,手术台上,多希望这刀也能随心所御,斩断病妖。

1

从医之路

“高中时化学成绩最好。”说到学医的契机,项建斌现在想来,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他喜欢化学,“那时也不懂,觉得做医生就是跟药打交道嘛,肯定跟化学有关!”这样误打误撞,项建斌走上了从医之路。

入门可能是年少懵懂的巧合,但是真正进入临床后,项建斌愈来愈体会到这项职业的价值。

那年他在急诊实习,一个下午,一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突然消化道大出血,血压降低,大口呕出的血液迅速染红了整张病床。实习期的小医生哪见过这种阵仗?立马找来上级医生处理,手术后发现,患者是在十二指肠疤痕性溃疡的基础上出血,病情十分复杂,于是寻求了多位医生的帮助:从总值班医生叫到上级医生,到蔡端老师,最后叫来张延龄老师。在众位医生的通力合作下,等到时针走到了凌晨4点,才终于抢救回了病人。

下了手术台后,窗外已渐渐泛出鱼肚白,但项建斌却兴奋得睡不着。手术中他虽然只是作为助手支援,但第一次直接参与这样活生生的拯救,第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还有比这更振奋人心的事情吗?

从那天起,本来似乎空洞的“治病救人”理念突然被拉近。项建斌自此暗下决心,要用一生来实现外科医生的价值,将守护病人作为终身的事业与梦想。

2

为病人做加法

项建斌从2002年博士毕业工作至今,已十余年。十余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但那颗拯救危难的热心依然不染纤尘。

“从治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医生总归是要做加法——既然来了我这里,我们希望在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状况有所改善。”项建斌坦言,临床上每天要开很多刀,并非每位病人预后情况都很好,但能为病人做加法,就算是他的目标,对此他一直砥砺践行。

华山医院是走在上海乃至全国前列的医院,因此总能接收到很多病情复杂的患者,经手过无数患者的项建斌表示,求医治病,沟通很重要。项建斌很理解患者的处境,因此总是真诚以待,能帮则帮,面对肿瘤等重病病人,更是如此。“我觉得,就没有真正对生死都乐观的病人。”他说,面对疾病和痛苦,恐惧是人类的本能, “尽管有的病人口头上说,我哪怕死在台上都无所谓。但那是因为他已经绝望了,辗转多地都无人接手,愿意做的就是找到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住院前,门诊时,他会把手术的预案和相关风险都坦率相告;病人在上麻醉之前,他总会带着笑容说,放心,我主刀,努力成功。“做手术,病人、家属和医生只有在一条战壕上才有希望成功。一开始可能会有立场差异,家属对治疗过程中的风险认知不明确,这就更需要医生跟他们沟通,至少要跟医生的想法一致,才能进行手术。”

真诚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让项建斌从未被投诉,甚至还有很多患者在网站上写下了感谢之情:

——父亲结肠恶性肿瘤,术前意外发现心脏房颤,幸得项教授及其团队大力支持,周、郭、李三位医生高效协作,加之项教授精湛医术,病变肿瘤及时移除,未见扩散。现诚挚感谢项教授仁心仁术,妙手回春。借孙思邈《大医精诚》首句敬教授为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我于6月份体检发现直肠上有一2公分左右的肿块,距肛门2公分。后辗转沪上多家知名医院都不能明确诊断病例。在走投无路之际,到华山医院普外科就诊,正好碰到项主任,他不但明确了我的疾病,还与我说明了手术的难度,因离肛门太近,手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手术后肛门可能保不住。但是术后我醒来时,发现肛门保住了。而且肿块也顺利切除了。在此我不得不钦佩华山医院培养了医术及医徳这么好的医生。在术后每个清晨,我都能感受到您对病人的关心与呵护。

3

探索求真

作为一名“70后”,项建斌觉得当下正是肩负承上启下责任的时候。他认为,70年代生人经历了很多变化,优秀的、经典的东西见识到了,创新的东西也有幸接触和学习,说是“桥梁的一代”也不为过。“我们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向年轻人传承优秀的东西。这绝不是说反对创新,年轻人在合理的前提下‘异想天开’,我是绝对支持的,但前提是先做好继承;对于医学创新,首先要严谨,然后再谈创新。现在我觉得,从传统到现代,步伐有些太快,很多优秀的理念还来不及继承就被新潮淹没了。”

为了做好这座桥,项建斌也在不断地“追”。他每天工作忙碌,医教研连轴转,周末要出去参加会议,每天还要抽空学习。“世界日新月异,像我们大肠癌、胃癌的年会,每年都有大量新的技术和理念,作为华山医院的医生,这个不跟上,怎么起到带头作用?”

科技与传媒的高速发展,也为医学界带来一些浮躁之气,项建斌发现,现在一些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稍微做一些东西就拿出去到处秀,其实这非常浮夸。

他劝导年轻人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并不提倡放卫星,还是实事求是为好。”还是要先沉下心来,真正踏踏实实做成一件事,“上医的精神之一就是严谨求实,前辈也是这么做的,更需要后辈去继承。”

项建斌说,如果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做医生。虽然他选择的注定不是一条平坦的路,但也不是一条平凡的路,不妨和歌而行,探索求真,继往开来。

悦惠将推出更多上海名医介绍

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