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思邈图片画像 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

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

2024-02-08 0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刊记者/王志翔

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的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清代绢本彩画——《孙思邈坐虎针龙图》,整幅画色彩绚丽、生动鲜活。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虎和龙刻画得栩栩如生。左侧为孙思邈坐虎针龙为龙治病,旁边有一童子;右侧坐一长者,旁边一童子手托书籍侍立一旁。人物后面的屏风古朴、雅致,屏风画面包含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勾勒细致、精当。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清代绢本彩画 作者不详

绢本彩画与描金木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中国医学史上,兼医家、道士两种身份的人物并不多见。一幅《孙思邈坐虎针龙图》不仅体现了孙思邈“真人”“道士”形象的玄幻色彩,更说明了“药王”孙思邈高超的医技深得人心,被民间广为传颂。

除《孙思邈坐虎针龙图》外,中国医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制作的彩色描金木雕:长22.5厘米,宽11.5厘米,高 41 厘米。雕像描述的是孙思邈坐在虎背上为龙王针灸疗疾的情景,两侧有两个童子侍立。

两件作品均以民间传说为题材而创作,均在同一展示平台上展览,交相辉映,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隋唐,看到了一代精诚大医的伟岸身影。

孙思邈

作品讲诉了孙思邈“降龙伏虎”的传说

唐代医家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行医七十余年,活了一百多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又尊称他为“药王”。 除了医药学家身份外,他还是一名修道高人。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因时局多变,隐居到太白山。当唐太宗即位时,召见了七十多岁的孙思邈,看到他年轻的容貌,感叹道:“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唐太宗要授给他爵位,孙思邈坚决不受。

其实,孙思邈之志不在政治,而在于医,且身上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游侠气。为了提高医术,他或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镇,或奔走在风雨潇潇的荒郊,或跋涉于太白、终南、巴山、峨眉、太行等崇山峻岭之间。其中,不少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悄悄地在民间流传。

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其民间传说内容却更加丰富,也极富有传奇色彩。这幅《孙思邈坐虎针龙图》表现的内容主要根据两则传说而来。

一则为:孙思邈骑着毛驴在山中采药途中,遇到了一只喉咙里卡了骨头的卧虎,孙思邈帮老虎取了骨头,但是饿了好几天的老虎竟然把孙思邈的毛驴吃了。但感激于孙思邈的救命之恩,老虎说:“我吃了你的骑脚,你就骑着我吧。”于是,孙思邈便骑着老虎,云游四方,采药救人,活人无数。

另一则为:一条苍龙患了眼疾,幻化成秀才求孙思邈医治。孙思邈识出它不是人,要求变回原形才肯治,苍龙答应当天晚上变回原形。对话被孙思邈的徒弟陈清偷听到了,于是他躲起来,准备当天晚上偷偷将这条神龙的形状画下来。夜晚来临,苍龙投入水井变回原貌,腾空而出,孙思邈用手里“银朱”为它治疗,苍龙双眼重现光明,但发现井旁有人窥视,极为震怒,吐出一把“龙头剑”刺中陈清后飞天而去。陈清只留下一张未绘制完成的龙图像,只见龙首不见龙尾,后人只得凭想像将龙的图像连接起来,也就是现今所见的往往不完整的“龙”的形象。今人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之语,即出于此典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