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存在主义绘画的特点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2024-06-15 09: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艺术流派之一,兼具理论性、艺术形式双重创新和突破等特点[1]。

西方超现实主义给文学、音乐及美术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格里特、米罗、夏卡尔、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等。其中,盛产雕塑作品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达利、贾科梅蒂和米罗[2]。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产生发展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之一,它由达达主义衍生并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运动[3]。超现实主义最早源于文学和诗歌,之后扩展到绘画、摄影、电影等多个领域。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阿波利奈尔,他在其剧本《蒂蕾丝娅的乳房》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

安德烈·布雷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于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对超现实主义做出了解释:“超现实主义,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此次宣言道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探索方向,即人的精神性的探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为自动与自发地创作。

理论根源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是一群文学家,他们在目睹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及世界大战的残酷痛苦之后,对当时已有的哲学美学思想及艺术运动产生质疑。一战后经济的萧条与新兴的哲学美学思想对近代科学理性主义的批判使得许多艺术家将艺术创作转向对人类情感及精神性的探索。

超现实主义深受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在其分析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理论源泉。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能说”、“意识说”、“人格论”及“释梦”。在其本能说中,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性本能,认为本能是人类活动的原始力量。

在其学说后期,弗洛伊德将生本能与性本能的学说改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对于死本能的提出是基于战争时期侵略的残酷性。在其直觉说中,弗洛伊德将人的直觉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如同人的本能,是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不以物质转移的特性。在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意识说中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同时,弗洛伊德提出,由于道德及理性思想的约束,人类的潜意识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梦则是转移这一压抑情感的有效途径[4]。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还受到伯格森哲学的影响。伯格森批判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并认为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从感性经验出发,即直觉主义。伯格森认为使人理解事物本质的不是理性经验,而是源于人的直觉。同时伯格森提出的“生命哲学”理论,同样认为生物的进化演变是源于内部而不是外部,其生命的原始冲动通过意识表现。伯格森在其自由观中也对自我进行了探讨,他将自我分为表层自我和深层自我。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强调在艺术创作中使用自动创作的方法,即追求一种无意识的由心灵自发形成的状态和行动。他们注重对人的内心的探索,追求生命的原始冲动的内在诉求。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由于梦是人类潜意识的变形显现,因此梦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将潜意识、梦境与艺术结合,创造出具有荒诞色彩和真实倾向的艺术作品。

影响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20世纪影响范围极大,跨度极长的一场艺术运动。其涵盖了绘画、文学、电影、摄影、戏剧、服装等多个方面,同时其不仅在20世纪初具有重要影响力,还影响了后世各流派的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在绘画方面,超现实主义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以萨尔瓦多·达利和雷尼·马格里特等为代表的自然的超现实主义;另一种是以米罗和马松等为代表的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在文学方面,布勒东于1928年发表的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电影方面,路易斯·布努埃尔于1928年拍摄的短片《一条安达鲁狗》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轫之作。在摄影方面,玛姬·泰勒以其生活为摄影题材,再融入艺术性特征之后使用了计算机成像软件进行创作。在服装方面,艾尔莎·夏帕瑞丽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龙虾裙”是服装与绘画结合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现实应用

雕塑美学

传统雕塑艺术受到古典美学影响呈现出具象写实的总体风貌,这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艺术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雕塑非具象形式特征

从形式特征来看,超现实主义雕塑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梦境”,达利曾经对超现实主义雕塑特征进行概括:即兼具想象性与物质性,一方面,物质性道出了一切传统雕塑的语言特征,而超现实主义雕塑是对表现语言的深度拓展,虽然离不开物质的表现但所表现的内容则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另一方面,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应用理性或者基于某种现实,而是源于无意识的召唤,因而展现出超越常识的存在形式,超越现实中固有的思维模式,现代著名超现实主义雕塑家达利,他的雕塑《持久的记忆》呈现出一派梦境的世界,属于该系列绘画作品的雕塑版本,虽然作品表现的内容相同,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所表现的审美内涵却不同,绘画更倾向的是“将物质抽象化”,而雕塑给人的审美感受更接近于“将时间空间化”。

结合同题材的油画作品来分析,这幅作品深受精神分析美学“无意识”学说影响,诉说着人对现实的排斥与绝望,在梦境中反抗被规定的时间,超越现实的压抑。该作品象征着渴望自由,期待时间不再是冰冷的、坚硬的,好似在梦中能够变换成自由的形状,现实中的期望在梦境中不经意识的情形下流露出来,用无意识与非逻辑性让心灵回归自由,出于“无意识”与“梦境”观念的影响,达利的雕塑也以非理性、非逻辑性的方式存在着,从《天使印象》雕塑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天使已经不再是基督教中的白翼天使形象,而给人似曾相识又与人的常态认识存在距离的感觉,消解了古典雕塑的叙事性和主题性。

米罗雕塑的自由活泼充满童真,像一场梦一般,但也源自于缜密的艺术思维,这种超乎常识的想象,代表着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由于吸收了立体主义以及“野兽派”的精髓,米罗惯于将常见的形体重新组合,用艳丽的色彩涂在雕塑的表面,最终呈现出“异世界”的风采。超现实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兼具现代

雕塑艺术解构与重构的形式特征,摒弃古典中调色彩,大胆用色,具有视觉冲击力,米罗的作品洋溢着孩童般的天真味道,如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人物雕塑《人物》,将雪人的造型特征应用于作品,呈现出满满的童趣又具有荒诞幽默的特征,引导着艺术向不可知、不可视的神秘领地进发。

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超现实主义雕塑作为现代艺术,既有现代美学理论的支撑,又具备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

第一,艺术边界被打破,反传统、倡导个性是现代艺术的普遍特征,作为现代雕塑流派,超现实主义除了表现梦境和“无意识”外,打破了传统雕塑形式的单一性,以贾科梅蒂为例。

20世纪30年代是他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在此期间,他用现成品加工的方式创造了《匙形女》、《她和她的断喉》、《两口子》等作品,将绘画性融入雕塑,于1932年以活动装置的形式创造出《手被一个指头抓住》雕塑,充分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的现代性和与其他流派现代艺术的交融,贾科梅蒂最具创造力、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早晨四点钟的宫殿》和《手捧空虚》,他试图通过某种方法塑造出一个具象的空间,使它成为雕塑的本体,即“空间雕塑”,《早晨四点钟的宫殿》是受鸟笼启发,应用木条构筑起类似宫殿的空间雕塑,三块方形木板前站着身穿长裙的老妪,她望着宫殿的中央,空间中的木板上挂着匙形的金属片与球体,空间的中心还吊了切割空间的玻璃板,另一侧的矩形空间中吊着一段运动的脊柱,它的上方有一个正方形“窗户”,一个焊成怪鸟的生物正在振翅起飞,在早晨四点钟,带着愉快的叫声飞去,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潜意识中的深层欲求,些跨专业、跨领域的手法都是对原有雕塑创作手法的超越。

第二,“审丑”艺术语言的加入,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雕塑家们也从创作具象雕塑转变成钟情于象征与表现,直到转化为抽象这种转化不仅仅是表现手法的突破,也受到社会变革与现代美学的双重影响,“丑”源自于现代社会中趋利性和斗争性下的客观现实,由此衍生为一种美学形态,“丑”也是现代雕塑的一种存在形态,回顾历史,启蒙运动挑起了解放人性的大旗,以民主、科学、博爱为口号,高扬人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绘画

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在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表现中,画家常常选择将细节描写与虚幻的意境相结合,而这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常被画家称为真正的“现实”。超现实主义对于表现形式并未作出任何规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超现实主义绘画既可采用写实手法,又可采用抽象性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可分为自然超现实主义和有机超现实主义。自然超现实主义所描绘的物体大多是写实、精确、细致的,经由变形、夸张和重组后达到梦境效果,而有机超现实主义是以无意识、无理性的观念进行绘画的[5]。

语言特征

超现实主义者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十分看重人的本能、梦幻和下意识领域。他们认为绘画需要从思维逻辑与理性认知中解放出来。例如,马克思·恩斯特的奇思多变,达利的暧昧诡异,马格里特画面中捉摸不透的神秘感。他们绘画中的造型都以具象、易看懂的方式呈现着,甚至有很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东西,如桌椅、钟表、房屋、树木、楼房、天空、石头等。但是,经过重组的画面又变成了一种怎么看也看不透的场面,类似于一种犯罪现场的体验,无声无息地透露着令人不安或是诡谲的气氛。

重组性

重组方法主要是指将预制成品与现成品进行重新组合,这种表现手法达达派曾应用过,超现实主义画家也将其视为自身的表现方式。作为超现实主义的早期先驱人物,契里柯的作品中创造出许多“形而上”的景象。椅子、屋顶、拱门、阳台、寒月,以及运家具的空车、玩铁环的女孩,都被归置于如舞台布景般的奇特光线中,画面充满偶然性和荒诞性。而这些气息碰撞在一起,在让人感到不安的同时,也因奇怪的物象间的冲突反而让人感到一种特别的魅力。例如,马格里特在其作品中,通过一双靴子移动的位置,让其转变成特殊的展现形式,该作品的标题为《红色模特》,这样的绘画作品给了观者以充足的揣摩空间。《红色模特》绘制的一双鞋主要是采用写实的手法将鞋子与脚重组在一起,通过模糊鞋子与脚二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观者产生错觉,引发观者的个人探索兴趣,使其思考鞋子与脚两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

童稚性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童稚性的特征,是指以儿童的思维方式或是以儿童的手笔进行绘画,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弗洛伊德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儿童善于表达自己的冲动,而不像成人一样善于隐藏自身的观点。米罗是童稚性这一创作手法的代表人物,这位艺术家的画主要是以单纯的线条及明亮干净的色彩而著称。其通过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极简的抽象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充满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觉。在米罗的画中,其借助欢快明亮的色彩,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与儿童一样的天真无邪。同时其画作又具备漫画式的诙谐幽默,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获得愉悦感。超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强调感性与无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将形体以抽象或意象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些看似随意、无章法的绘画形式,都是画家经过深思熟虑后下笔的。

荒诞性

借助分解、夸张等创作形式创作出的情景便具备荒诞性的特征。著名画家达利就经常利用这种创作方法。达利认为,其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其不是疯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在某种意识状态下所流露出的情感,是极为真诚的,而这种情感状态是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心灵潜意识中产生意象,然后诱发幻觉境界,这促使达利用一种偏执狂临界状态进行操作,并使画风日趋成熟,从而跻身世界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之列。达利在描绘自己的梦境时,一贯采用不合理的绘画方式来表达人们理解事物的逻辑。他绘画的内容多以扭曲、变形的方式展现,同时应用写实的绘画手法进行描绘,其《记忆的永恒》就是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在反传统宗教题材《圣安东尼的诱惑》的画面中,达利发挥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圣安东尼被安置在画面的左下角,瘦弱的身躯虔诚地高举着十字架,试图阻止那些高大的马和大象,它们背上驮着象征世间种种欲望的女性裸体和城堡。在这一作品中,传统的宗教题材表达出了一个苦行者如何不惧艰难险阻、抵制诱惑的意象。

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绘画常结合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或是借助符号、元素来代表绘画语言,进而创造出现实与幻想相互交错的意味,因此,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例如,在米罗的绘画作品《加泰罗尼亚风景》中,虽然不是由图形拼凑在一起的,也并未绘画出某一个具体事物的形象,但绘画事物中的各个图像都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与含义。如画中右下方的字符,既被人们解读为当地人们的舞蹈,又被人们认为是沙丁鱼的代表。画中的各个符号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正是由于不同符号的连接才组成了多个精彩故事画面,也让画作内容中的符号成为某种事物的含义象征。马格里特作为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以其顽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给现代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与视觉空间,他独特深沉、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以及逼真精到、奇妙神秘的哲理表现,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光辉。

服装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服装的功能由最初的实用性扩展到实用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等功能兼具。20世纪的西方服装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超现实主义服装由其对个体精神和意识的探索在西方服装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超现实主义服装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物质化表达。

艾尔莎·夏帕瑞丽是超现实主义服装的代表人物。她与西方现代主义画家联系密切,并创造出了许多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如1927年推出的带有蝴蝶结的针织衫,1931年与达利合作的“龙虾裙”,1930年的“高跟鞋帽”等;有“海盗爷”之称的英国服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也是超现实主义服装的代表人物。其服装以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拼凑再造的表现手法以及复古华丽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超现实主义服装;作为加利亚诺师弟的亚历山大·麦昆同样是超现实主义服装的代表人物,其服装极具个人情感,每一场麦昆的时装秀都是其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及个人情感的显现;让·保罗·高提耶的服装作品极具超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具有19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元素,他的服装以其怪异、荒诞和颓废著称。

文学

超现实主义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是人们下意识的直觉或潜意识的反映。让诗人从梦境、幻境、想象的空间里相结合,将自己的这种思想记录下来。作品追求一种奇幻,怪诞的效果,摆脱理性的世界,追寻特殊的表达方式。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是超现实主义的领袖和理论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1942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进行了最重要的阐释。布勒东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以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理论依据,力图描绘梦幻等潜意识世界,其基本创作方法为摆脱理性控制的“自动写作”法,冲破传统美学的束缚,探索意识潜在的逻辑,追求自由的想象。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但不同于达达主义。达达派的宗旨是“不相信一切,反对一切,毁灭一切”,以至于到最后将自身也否定了。超现实主义诗歌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荒诞可笑,恐怖可怕,他们将自己的离奇、光怪陆离、不合逻辑、违背常理的梦中幻境写入自己的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也许不了解的人,读过的人只会感觉到奇怪与恐怖荒诞,而懂得的人会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与心境。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总是那么深奥难懂,让人琢磨不透。

《岁月的泡沫》是超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是来自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作家鲍里斯·维昂。小说中丰富的想象力,奇特的比喻和夸张的文学表现力使得人们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鲍里斯·维昂讥讽一切,反叛一切,痛恨战争,渴望通过文字来反抗战争,指出社会弊病,从而改变社会。无奈他的力量太有限,于是他用夸张、滑稽、变形的笔触描写了残酷的社会和荒诞的现实生活,描绘了二战后青年一代精神上的困惑、绝望、挣扎和叛逆,他被看作是他身处时代的青年的典型代表。虽然维昂的作品基调大多是悲观失望的,但不失柔情,其作品中时常会出现他潜意识创作下梦幻的事物,这样双重的魅力使得他的作品至今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在文学方面,许多超现实主义作家一直都是以打破传统,敌视一切道德传统,创造新事物,以虚拟的,超越现实生活的一些东西来构造作品。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

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将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精髓运用到电影中,将文学中强调的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承袭到电影创作中。而早期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之一,就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这部电影为后期的超现实主义类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类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也是将超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看过这类的电影的人,感受是不知所云。创作者将自己的梦境影像化,超前的内容及处理手法,思想上更为超前。虽然这类电影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类型,但它是一个流派的发展与传承,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借鉴,并且更精细的拍摄与更好的设备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表达。超现实主义类电影给人感觉是看不懂,无趣枯燥,让人难以理解电影到底讲什么,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大众眼中最熟悉的这类电影之一便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是毕赣借用智利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同名小说得来。这部电影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和长达六十分钟的长镜头手法所构成,这种超现实主义意向的表达和运用是毕赣创作的一种艺术风格。该电影在大众眼中是难以接受的,大多数观影者认为这是一幅无厘头,慢动作的一部爱情电影,让人摸不着头脑。毕赣用极其华丽的影像风格包装成一个华彩的梦境,打破常规的电影手法,将电影真正的引向艺术。毕赣将双线叙事、长镜头与超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将电影回归艺术,从而超越了叙事和情节,体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

摄影

从理论层面而言,超现实主义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而摄影技术对“真实”的表现力,有着超然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上的天生优势。超现实主义绘画在古典绘画的写实基础上,受摄影技术的视觉表现力的影响,在空间处理,透视、质感等表现方式都形成了一套新的视觉语言体系,甚至摄影独有的光学畸变的效果,都被应用到超现实主义绘画上,可以说,摄影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视觉基石[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