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国最早的美育思想构建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子有关礼的主张 孔子:中国最早的美育思想构建者

孔子:中国最早的美育思想构建者

2024-06-19 1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丽军: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判断力的教育,在所有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是人的所有能力素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具有超长的时效性,超强的感染力,超越时空、民族与国别的审美共性力量。何为美,孔子在评论音乐的审美价值判断的时候,使用了“美”与“善”这两个概念词汇。这体现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美的,也应该是善的,否则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唯有尽善尽美,才是一种“大美”,是“仁”。真善美在终极的维度上是统一的。

马知遥:“仁”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因为它凸显了美育中重要的情感基础,美好的情感来自对天地的仁爱之心,来自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宽厚仁慈。所有纯净的感情、富有仁爱的内心都是美的,如果说美在内心,美在比例,美在和谐,那么最关键的是人作为创造美的主体或者欣赏美的主体需要首先拥有“仁”的品质。在我看来,美育的重要性就是对世界的整体性的审美态度,就是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懂得美丑,懂得善恶,懂得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能力需要在对世界的美的发现和鉴赏中获得。

美育思想的形式:礼乐之教

记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乐陶冶人的情感。“礼乐”之教在孔子美育思想中是怎样发挥重要作用的?

王确:礼乐文化既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是一种人伦教化形式。孔子主张的礼乐文化的内在模式具有美育的功能,但礼乐制度毕竟是那样一个与我们时代格格不入的社会形态,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尚需保有适当的警惕。如果按照“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之说法,倒是可以视之为孔子那个时代文明的重要教化模式。

徐兆寿:礼从外部讲,是端正人的行为的,从内部讲,则是要人端正思想,知道自己在人世间所处的位置,并知道如何与天地、先人、圣人、家人、社会人进行交往。它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礼仪之美便是在这些规范中修养的一种美德。

而乐是正人心的。在儒家看来,乐也分为正乐和淫乐。人心本是浮躁不安的,音乐便是帮助人端正心理的。所以,好的音乐能够让人欢喜、清静、节制,使人积极向上,而不好的音乐也恰恰相反。

张丽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书礼乐是美育的最重要途径。孔子强调的礼体现了一种人文秩序的内在要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一种内在秩序的和谐。这体现了东西方对美与秩序关系的深刻思考。乐,具有一种由外到内的感染力和净化力,具有很大的弥漫性。“礼乐”之教,是孔子实行“仁政”、教化民众的根本途径。

马知遥:孔子是在看到“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后,提出对西周时就推行的礼乐制度进行恢复。从礼乐的本质来看,“礼”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教人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规矩,教人懂得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能让生活更和谐、更美好。“礼失而求于野”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在基本的伦理道德沦丧时,从传统中寻找支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乐”看上去是一种和礼配合的音乐程式,其实更可以理解为,音乐对人类灵魂的疗救作用。所以孔子在他的思想中谈到音乐让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感受,让人忘忧,其实是艺术的治疗作用。

美育思想的目的:“文质彬彬”的君子

记者:“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孔子美育培养的理想人格目标。为何说孔子美育思想的目的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王确:《论语》中对人格有圣、贤、君子、小人等四个等级,但君子是个“好人”的均值化概念,寓于“文质彬彬”则不是人格的第三等级。文质彬彬在孔子心中未必是君子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

文质彬彬包含质、文、野、史等四个概念,孔子基于此从反面告诫人们,要做到文质彬彬,就既不能文胜质,也不能质胜文。文,重外在形象;质,是内在本质。对君子来说,应有个美好的直观印象,同时也应具有正直的本性。可见,所谓君子,是内外兼修、美善合一的人格形象。但我认为这里潜藏着一种误导,那就是文与质、野与史仿佛是四个边界清晰的东西。孔子的思维和言说方式是语境化的、关联性的。无论文还是质都须既不野,也不史。这便出现了野与史的两端,在两端之间有个正确的点,这个点并不永恒,而是个有限的变量,即度。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时,把文、质,野、史分开来说的,但文质彬彬是文与质的浑然天成,是个整体,其理想状态是不必做作,无须理性判断,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

徐兆寿: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思想,它的意思很简单,形式和内容要协调统一,不能形式大于内容,或内容大于形式。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文采和书写的内容要和谐统一,否则,过于逞才或在辞藻上刻意下功夫便会伤害内容的传播,相反,不注意文才而粗放地书写内容便显得野蛮,就不美。两者协调好,就是美。

张丽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温良恭俭让”君子的由内而外的精神追求与个体所散发的独特精神气质。君子如玉,温润而典雅,散发着独特的精神光芒。

马知遥:文质然后彬彬,其实就是当我们具有了良好的美德和仁爱之心后,我们的文字就自然显得有风骨,有格局,既有文采又质朴自然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充满了让人尊敬的情谊,当这样的表现上升为行为时,就显得既文雅而又礼貌,文质彬彬最后就是一种理想人格,培养这样的人才是美育培养的目标吧。

汲取传统美育思想精华

记者:朱光潜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使人们教育思想发生着变化,审美教育逐渐被社会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孔子美育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美育思想必将给当前教育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启示。

王确: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当下美育研究和实践的传统资源之一,现在的美育存在着占有许多资源的可能性,我们的生活情境已经完全脱离了孔子的时代,我们的时代是由中国传统与世界上多种文化碰撞与融汇而成的新传统,我们应从今人出发,针对当下,面向未来地展开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因而当有一种中国新文化的定力和开阔的胸怀,吸纳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式,让我们的美育成为育成优秀的现代国民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

张丽军:孔子美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仅是关于“诗书礼乐”的人文教育,还有着更大、更广、更丰富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是把美与善合在一起来考量的,是一种终极意义的美育思想。仁者爱人,是由美指向爱的大道。美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关于善的伦理指向,是关于爱的旨归。唯有爱,才是美的灵魂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美育是无比宽广的大自然美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大自然中,生命自由地呼吸,是孔子美育的另一个精魂所在。

马知遥:从孔子的美育思想里,我们可以找到那些关键的词语:文质彬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对培养有爱心、有担当、有情怀,文雅而礼貌的年轻人多么重要。一个人的气质不是靠财富堆积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气质也不是靠经济堆积的,而是靠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我们尤其需要孔子美育思想的重新覆盖和召唤,这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共识。

本文选自光明社《教育家》杂志2017年9月刊,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本刊编辑部

更多光明社教育家杂志内容,请关注光明社教育家官方微信:光明社教育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